大象去哪儿?
5月25日
15头野生亚洲象
进入玉溪市峨山县境内
从普洱市墨江县一路北迁的亚洲象群,目前已行进至玉溪市峨山县、红塔区与昆明市晋宁区交界处活动,并一度进入峨山县城,给当地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带来影响。
据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消息,5月27日20时30分,15头亚洲象群罕见进入云南玉溪市峨山县城,并在峨山县城熠峨路和昆磨高速民房附近徘徊。
16时,经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无人机侦查显示,野象群在峨山大坟山附近觅食,联合指挥所尝试利用投食方式引导野象,并使用大型车辆机械封堵外围道路,防止野象进入市区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伤害。
5月26日,象群在峨山县双江街道沐勋社区农田觅食。李星宇 摄
17时05分,象群进入峨山县第一中学西侧,直线距离不到400米。18时30分至19时20分,野象群由大坟山附近向西北方向移动。
目前,峨山县城街道人群已被疏散,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持续用无人机对象群实施勘察、跟踪,及时汇报象群最新活动线索,通知沿边群众及早做好撤离准备。
自去年12月至今年5月,长期栖息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名为“断鼻家族”的亚洲象群不断向北迁徙。记者日前采访云南大学长期研究亚洲象的专家,试图探究亚洲象群为何出现这一罕见行为。
中国的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和临沧市一带,数量大约为300头左右。此次罕见向北迁徙的“断鼻家族”象群,原生活在西双版纳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
半年多时间 象群迁徙中不断北上
2020年12月,这一象群成为首次造访普洱市墨江县的亚洲象,在新抚片区附近活动;2021年4月,它们北上进入玉溪市元江县觅食,当地称是有监测以来亚洲象首次进入元江县;2021年5月16日,它们继续向北迁徙出现在红河州石屏县活动,这也是有监测以来亚洲象首次进入石屏县。
供图
从西双版纳勐养子保护区至红河州石屏县,“断鼻家族”象群由西南方向往东北方向迁徙大约400公里距离。它们每到一个地方,都有监测人员跟踪,时刻发出预警,提醒附近村民疏散躲避。
“这一象群里有一头小象鼻子曾受过伤,因此被称为‘断鼻家族’。原来有12头象,这次迁徙出来一共18头象。”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长期从事亚洲象的观察研究工作。近期,他一直在元江县与石屏县跟踪观察这一象群的罕见行为。
陈明勇告诉记者,象群一路往北,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较弱,但造成了一些农作物受损,“这群亚洲象里小象数量多,它们注意保护小象安全,因此避免靠近人类村寨。”
“象群处在无序游走状态,一直往北走,这样的行为不可思议。”陈明勇继续解释道,这个季节正是森林中亚洲象食物青黄不接的时候,往北由于海拔不断上升,山林中的食物更为稀少,因此表现不同寻常。
保护力度加大 亚洲象安心“逛吃”
目前,象群向北迁徙原因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但有一个可能是象群首领经验不足,出现迷路状况。”陈明勇告诉记者,在象群一路迁徙过程中,已经有三头成年大象按照原路往南回返,并找到了其它象群。
在互联网上,有不少网民表达了对北迁象群的关心,有人表示“想到云南亲眼看看亚洲象”。其实,野生亚洲象具有较强攻击性,属于大型危险动物。
历史上,西双版纳州和普洱市栖息着众多亚洲象,但因保护措施不到位,亚洲象数量下降较快。近60年来,随着更多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以及亚洲象保护工作者不断努力,大象数量稳定下来,并有所增长。
记者曾经在西双版纳州采访时发现,近年来,由于亚洲象数量增长和食物短缺等多个原因,象群不断走出保护区,进入人类农田觅食玉米、香蕉等作物。
为尽量避免人象冲突,当地政府从监测预警到围栏防护,再到保险理赔,采取了多种措施。一名亚洲象监测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前些年,大象不敢出来吃农作物,因为当时人们会使用各种方式驱赶,对大象有震慑。“近些年对亚洲象保护力度加大,大象知道人不会伤害它了,就慢慢地敢到农田来采食。”大象性格的变化,导致其活动范围扩大,或许也是“断鼻家族”象群长途迁徙的原因之一。
象群接近人员密集区域 潜在冲突隐患激增
据初步统计,象群在元江县、石屏县共肇事412起,直接破坏农作物达842亩,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近680万元,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正常生活生产秩序。
据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专家分析,从象群所处位置和近期活动特点看,有继续向北迁移的趋势。专家指出,象群如进入人口密集的红塔区、晋宁区等地,村庄和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交通网密集,人员管控困难,亚洲象肇事伤人将难以控制;同时,因为食物资源越来越匮乏,象群频繁入户寻找食物,人象潜在冲突隐患激增。必须采取多种方式防止象群北迁,逐步返回普洱或西双版纳原栖息地,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同时也使亚洲象群得到有效保护。
象群北迁以来,云南省林草局和玉溪市高度重视,提前预判、提前预警。云南省级工作组赶赴现场,派出专家和工作人员开展监测预警、安全防范、宣传引导等工作。
目前,云南省林草局、国家林草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以及玉溪市、峨山县相关部门正全力监测、防控,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看着它们离昆明越来越近
有网友喊话:
你们是来参加COP15大会的吗?
来自相关部门的跟踪监测信息显示
25日15时55分
15头野生亚洲象
离开红河州石屏县辖区
全部进入玉溪市峨山县大维堵村
在玉溪市峨山县大维堵村活动的亚洲象
查阅地图
这里已经抵近
滇中城市群人员密集区域
距离位于滇池南岸的
昆明市晋宁区
不足100公里
在云南之外
人们对于亚洲象的了解
更多是神秘
就算稍有了解
也是通过西双版纳野象谷
资料图 杨峥 摄
而在云南
人们对于野生亚洲象的认知
也是分布于西双版纳、普洱等地
资料图
北上的亚洲象
正是云南生物多样性
最好的注释
来跟着云报君一起
看看这群野生亚洲象
一路北上的足迹
2021年5月16日 红河州石屏县
凌晨1时30分许
石屏县小河底河附近
迎来了一群野生亚洲象
供图
在玉溪市元江县
活动1个月的15头亚洲象
已从元江县龙潭乡孔单村
进入石屏县小河底河附近
供图
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野象群首次进入红河州境内
红河州林业草原局提供
2021年4月16日 玉溪市元江县
供图
17头亚洲象从普洱市墨江县进入玉溪市元江县因远镇觅食,这是有监测数据以来野象群首次进入元江县境内。
在元江境内活动的野象群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三级联动,迅速响应,启动应急预案,做好亚洲象保护与监测预警工作。
在元江境内活动的野象群
2021年3月21日 普洱市宁洱县
3月21日凌晨,一群亚洲象在普洱市宁洱县出没,至少一头亚洲象半夜大摇大摆进城“逛街”。
2021年1月13日 普洱市墨江县
一群2020年底首次进入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境内的野生亚洲象,近日持续向北迁移,目前已抵达墨江县通关镇。在墨江县,还产下了1头象宝宝。
2020年9月1日 普洱市宁洱县
普洱市宁洱县勐先镇境内出现了一群野生亚洲象,共计24头,为有监测数据以来进入宁洱境内数量最多的一次。为避免人象冲突,当地相关部门已对该象群活动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并及时发布相关预警信息。
据野生亚洲象监测员谢辉钦介绍,这24头野生亚洲象是从普洱市江城县进入宁洱县境内的。
目前,红河州亚洲象管护管控工作专班按照《亚洲象迁徙跨区域交接班制度》持续密切关注象群动向,全力协助玉溪市峨山县做好象群监测管护管控。
云南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绚丽,动植物种类数为全国之冠,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近年来,云南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森林抚育、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2020年全省森林面积2826.67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20.6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5.04%,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均居全国第二。
这里有
绵延无际的山川草原
这里有
孕育生命的热带雨林
这里有
星罗棋布的高原湖泊
这里有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的立体气候类型
这里被誉为
“植物王国”
“动物王国”
“世界花园”
今年10月11日到24日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
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CBD COP15)
将在中国云南昆明举办
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历史上
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
COP15将总结过去10年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确定2021年至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
云南是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生物多样性绿洲”,有兽类种数313种,占世界种数16.1%;鸟类种数945种,占世界种数15.2%;鱼类种数617种(淡水),占世界种数18.2%;脊椎动物种数2273种,占世界种数13.8%……不仅存量丰富,近年来,云南几乎每隔一两周,就有新的物种惊艳“上新”。
全省有脊椎动物、高等植物、大型真菌和地衣共25434种,其中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物种数在全国占比均超过一半,同时拥有很多重点保护物种。
仅占中国陆域国土面积4.1%的云南省,不仅拥有着丰富的物种资源,还有着珍贵的遗传资源和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年)》中记载,全省涵盖了从热带到高山冰缘荒漠等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几乎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
“云南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这与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势、立体多样的气候条件密不可分。”
云南地处中南半岛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东接我国东部季风区域,西连缅北以及印度热带区域,北依亚洲大陆,南邻辽阔的印度洋和太平洋,不同生物地理区的生物区系成分、分布类型在此过渡交汇。
“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为国家生物、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奠定了重要资源基础,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源泉,是不可替代的核心战略资源。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教授杨宇明说,“云南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对维护跨境国际河流生态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多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并相继成立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及其专家委员会,各州(市)也逐步建立起与此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
2007年,云南启动“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后,推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首次明确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008年至2012年,相继发布《丽江宣言》《腾冲纲领》《西双版纳约定》,让生物多样性保护范围逐步得到扩大。
为了加大保护力度,云南省又先后制定了《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云南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2011-2020年)》等一系列规划计划,从不同层面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2010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印发后,云南省于2013年在全国较早发布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划定了6个优先保护区域,提出了9大保护优先领域、34项保护行动,为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确定了目标、任务和具体行动。
2016年至2018年,《云南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方案(2016-2020年)》《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2017-2030年)》《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2017-2025年)》《云南省湿地公园发展规划(2018-2025年)》等一系列规划的出台与实施,使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云南是全国率先试点建设国家公园的省份。
1996年,云南省借鉴国外经验率先在国内开展国家公园研究和实践探索;2008年被原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2015年被确定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
——云南有着中国首个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也是全球仅有的两个按国际保存标准建设的野生生物种质库之一。
2007年,云南省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建成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资源库的建成,使我国生物战略资源安全得到可靠保障,为中国切实履行国际公约、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亚洲象数量从150头增长到300头左右,滇金丝猴数量从1400只增长至2600只左右,西黑冠长臂猿、黑颈鹤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云南还是率先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省份。
供图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亚洲象生活于热带森林、丛林或草原地带。亚洲象喜群居生活,每群数头或数十头不等,由一头成年雌象作为群体的首领带着活动,没有固定的住所,活动范围很广。中国的野生象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数量十分稀少。
亚洲象主要食用草、树叶、嫩芽和树皮,也会吃农作物如香蕉和甘蔗。在早、晚,亚洲象会外出觅食,会长途跋涉寻找水源。亚洲象是草食性动物,一天要有16个小时用来采集食物。
亚洲象,虽然看上去可爱但大家也不能忽略它高度可达4米、重量达5吨的体重、长度近2米的鼻子,以及可达50km/h的奔跑最高时速。
它虽外形巨大,让人望而生畏
但在生态系统中
亚洲象却扮演着“工程师”的角色
它对维护生态多样性
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们体形巨大,可以在林中踏出一条宽路,相当于为其它小型动物开辟了一条“高速公路”,而且亚洲象还是植物种子的传播者,种子可以附着在大象的皮肤上或者藏身在大象的粪便里。
我国的亚洲象一般来说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一带,数量大约300头左右。其中像普洱的野象基本都是近几十年从西双版纳迁徙过来,常年游走于西双版纳和普洱之间的,这些野象有个特点,它们已经从森林中走了出来,来到了农田和村庄,甚至到了乡镇边缘。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监管,加大巡护力度,坚定维护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是以保护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为主要目的的一个大型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亚洲象种群数量最多和较为集中的地区。
该自然保护区由地域上互不相连的勐养、勐仑、勐腊、尚勇、曼稿5个子保护区组成,总面积24.2510万公顷,其中勐仑子保护区1.0933万公顷。
西双版纳借助科技力量保护亚洲象生存
亚洲象保护需要建立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既要考虑保护区地貌复杂、道路不畅的不利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布设多类型数据采集设备,并保证数据顺畅传输;
同时也要将亚洲象实时智能监测系统、多终端预警系统、热带雨林与象群大数据挖掘分析系统、可视化系统、综合资源管理平台等数十个不同类型的业务系统进行有机融合,以实现智能化、立体化、可持续的亚洲象科学保护与研究。
面对上述情况,管护局与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亚洲象生态保护搭建从终端、边缘到云端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将雨林中的红外相机、摄像头、无人机等采集设备编织成一张数据网,实现全天候实时采集图像及影像数据,边缘端通过部署高精度的亚洲象AI识别模型,对实时回传的图像和视频流进行毫秒级精准辨识,并通过手机APP、短信和广播等方式迅速预警,预防人象冲突的发生。
布设在雨林中的红外相机
同时,边缘侧清洗后的数据同步到云中心,进行亚洲象AI识别模型训练、优化、数据汇集、数据挖掘等。
亚洲象生态保护系统的应用
不仅解决了亚洲象行为实时追踪
和人象冲突问题
还通过对野生亚洲象的长期追踪
为人类洞察大象物种习性
种群迁移轨迹方面提供了帮助
目前,这套亚洲象生态保护系统已成功预警2900余次。同时基于系统收集到的26万张观测影像,夜间影像模糊不清与亚洲象残缺影像识别等技术难题被先后攻克,亚洲象AI识别精准度从国际平均的60%跃升到96%,且仍在不断提升中。
普洱建成中国境内首个亚洲象监测塔
2021年
普洱还建成了
中国境内首个亚洲象监测塔
以加强野生亚洲象监测预警
进一步缓解人象冲突
促进人象和谐
首座亚洲象监测塔建成
亚洲象监测塔建设在普洱市思茅区六顺镇南邦河村勐主寨,这里是亚洲象食物源基地,也是野生亚洲象频繁造访集中取食的区域。通过监测塔观测野生亚洲象活动范围,可及时发出预警信息,避免人与亚洲象正面相遇,当人在野外遭遇野生亚洲象时可到监测塔紧急避险,充分保障周边区域群众生产生活安全。
1998年,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布了《云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补偿办法》,补偿所需资金纳入各级政府预算。2009年起,在西双版纳尝试引入商业保险机制来补偿野象肇事给群众带来的损失,逐步实现由政府补偿向商业赔偿转变。2014年,云南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全省统一购买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
建设中的中老铁路“礼让”亚洲象
2020年12月5日,中老昆万铁路国内段全线控制性工程、穿越亚洲象保护区的勐养隧道顺利贯通,为加快中老昆万铁路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礼让”亚洲象,勐养隧道建设中,参建单位反复研究,选择不直接穿越原始森林,而是直接下穿野象谷自然保护区,相当于一条管道从山体内部穿过,施工均在地下,可减少对当地动植物生态环境的影响,不惊扰亚洲象,铁路开通后也不影响亚洲象的正常活动。
国家林草局亚洲象研究中心落户云南
2019年12月1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揭牌,并向普洱、西双版纳、临沧等3个州市亚洲象野外研究基地授牌。中心的建立,旨在凝聚各方力量,集中研究人象冲突缓解、亚洲象种群管理、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等重要问题,建立亚洲象“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为中国亚洲象保护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仅存于南亚、东南亚和中国云南南部边境地区,是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多年来,中央和地方在亚洲象分布区域成立了11个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中国云南亚洲象种源繁殖及救护中心”“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亚洲象数量呈稳定增长趋势。与此同时,随着亚洲象分布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亚洲象保护面临着栖息地减少、种群衰退、人象冲突严重等问题。为进一步做好亚洲象保护管理工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8年11月批复同意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设计院加挂“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牌子。
揭牌仪式上,亚洲象研究中心明确了2020年工作计划,并提出了时间跨度为20年的远期建设目标:通过亚洲象保护工程的实施,到2040年,恢复以亚洲象为旗舰物种的云南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让亚洲象成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名片、培养一批亚洲象研究专业人才,将亚洲象研究中心打造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保护和研究机构。
1、请勿在院子晾晒玉米、存放食盐等亚洲象喜食的农作物、食物,当亚洲象进家时,要尽快到安全的区域躲避,不要慌乱,及时拨打电话求助。
2、在野外与亚洲象相遇时,禁止围观挑逗、戏弄亚洲象,禁止用鞭炮、礼花弹等恶意驱赶亚洲象。亚洲象受到惊吓后会因自卫的本能对人类发起攻击,应听从监测员指挥,尽快避让。
3、在道路上与亚洲象相遇,要听从监测员指挥,及时避让,不要冲卡,注意安全,避免造成人员伤亡。
4、村寨护栏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能够为群众避险争取宝贵时间,当亚洲象强行闯入时,应及时撤离到安全区域,服从监测员的指引,并拨打报警救助电话。
5、在亚洲象等猛兽出没的环境捡拾野生菌是一项危险的野外活动,极易造成人身伤害;请务必听从监测员的指挥,合理避开上山时间和区域。
6、对亚洲象“定点投食”是一项紧急避险措施,用来引导亚洲象远离村寨,防止人象冲突,如在野外遇到投食点,应立即避开。
7、根据监测员提供的亚洲象活动信息,合理安排劳作、出行时间,避免与亚洲象正面冲突,共建“人象”和谐。
本文转自云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