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总是充斥着制作低劣的电影,原因是,客观上市场确实会有重量不重质的需求
【本文由“大耳朵图啊图”推荐,来自《星皓影业总裁王海峰:动画行业缺的是每年8至10部两三亿票房的影片》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这话确实是懂商业电影市场的。
我之前在B站一个吐槽鲨卷风系列的吐槽视频下面也提过这个问题。为啥市场上总是充斥着大量制作低劣,剧情、演出、制作都令人发指的电影存在。很多人归咎为演员不敬业,编剧不负责任,资本控制云云。这些当然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客观上市场确实会有重量不重质的需求。
打个比方,抽卡手游一个新版本的新内容就那么点,内容消耗完了玩家热情下降,活跃度降了怎么办?运营就得整点日常活动,隔三岔五整点新皮肤、小活动之类的保持玩家活跃度。电影市场的考虑是一样一样的,因为任何情况下制作精良的大制作的供给总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指望光靠这些大制作影片就把院线的放映时间给填充满。尤其是在现在流媒体点播起来之后更是如此。你想想一个TV potato在电脑前一坐坐一天那得是什么样的内容消耗速度?一天8小时算一个月怕不是就快把IMDB TOP 250都看完了。但电影行业可能在一个月再拍出新的IMDB250吗?不可能的。
所以在大片间通过大量制作没那么精良,但是制作迅速,可以快速响应市场的小成本电影来补上空档,对于传统院线和流媒体来说都是关乎生死的大事情——院线需要保证人持续进入电影院,你只要进来看不看电影都在其次,一个常识是电影院卖周边卖爆米花卖饮料比电影挣得多。流媒体平台需要你持续续费别退会员。好莱坞的B级片就是干这个的。不需要什么大制作重工业,也不需要什么演员精湛演技。更需要的是对市场当下热点的把控。比如说这一阵小妞电影火,我就跟风拍小妞电影。过一阵耽改火了,我再投资拍耽改。举个极端的例子就是鲨卷风的出品公司The Asylum,他们甚至会搞硬蹭热点的寄生营销,你拍个《环太平洋》我就拍《环大西洋》,你拍《达芬奇密码》我就拍《达芬奇财宝》。你拍《史前一万年》我拍《史前一亿年》。此外类似的经典例子还有蹭《斯巴达300》的《这不是斯巴达》,当然这个不是The Asylum出品的。
扯远了,回来说王的这段话,其实和我上面表达的是类似的意思。商业电影既然是商业,那就得考虑市场的需要。大家都去搞大成本大制作周期长的大制作,不符合商业电影市场的需要的。就算你最终都高回报也不行。反倒是如果能大量提供质量还可以的6,7分电影,其实反而更符合这个市场的规律。
电影工业追求所有人都要出精品是不现实的。实际上,只要能稳定产出质量尚可的流水线电影,就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