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曉說兩岸:“陆配”在台湾遭遇了什么

500

“陆配”,是台湾“大陆籍配偶”的简称,是指1987年台当局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后,与台湾居民结婚的大陆居民。由于95%的陆配是女性,所以台湾媒体也将这一群体称为“大陆新娘”。

01

500

从李登辉到陈水扁,台当局几乎每年都会对“两岸关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进行或大或小的修订,针对陆配,先后推出保证人、面谈、配额等制度,以及在工作、医保、继承、政治参与等方面施加各种限制,总的趋势就是对陆配的政策性歧视逐步增多增强。

自台当局推出第一项歧视性政策起,陆配群体就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抗争运动。按照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伟男教授的总结及研究,国民党于2008年重新上台后,先后废除或修正了一系列歧视性的陆配政策,主要包括:

把陆配取得身份证的年限从八年改为六年;陆配入台后即可获得工作权,无需像先前那样要提出申请获批准后才能工作;陆配入台即可参加医保,无需像先前那样要在取得长期居留权后才能参加;取消陆配最多只可继承其台籍配偶遗产200万新台币的上限,已取得长期居留权者还可继承不动产,而此前只有取得台湾身份证后才能继承不动产。国民党还废除了保证人制度,陆配申请台湾身份证时无须再提交财力证明,放宽陆配的大陆直系亲属来台探视的规定等。

虽然陆配处境有了大幅改善,但仍没有改善到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关于取得身份证的年限。包括东南亚在内的外籍配偶取得台湾身份证只需四年,而陆配在陈水扁时代是八年,经过马英九时有所改善但仍需六年。

从常识来说,两岸同文同种、语言相通、习俗相近,陆配在台适应时间比外配要短,取得身份证所需时间理应也比外配短些,现实情况却是比外配还多两年。

02

500

两岸联姻十年有成,台湾内政部门统计到2017年8月为止,全台陆配超过35万人,占52万外籍配偶的六成六之多,陆配中有超过93%都是台湾媳妇。盘点知名两岸联姻CP,台女嫁陆男有大S徐熙媛与汪小菲、陈妍希与陈晓、伊能静与秦昊,台男娶陆女则有赵又廷与高圆圆、吴奇隆与刘诗诗及欧汉声与郑云灿。

不过,历年陆配人数自1998年起的1万2千多人,到2003年3万4千多人达到高峰后逐年递减,2016年更跌破万人,锐减七成。

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陆配偶在台遭遇歧视性待遇,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而且长期得不到解决,难以摆脱“二等新住民”的歧视感受。就连美国国务院2017年3月3日公布“2016年各国人权实践报告”(Country Reports on Human Rights Practices for 2016),有关台湾部分都指出,外籍和大陆配偶,在台湾遭到歧视。

然而,2016年5月民进党上台执政以来,蔡英文当局一方面,自我标榜向来非常照顾陆配,一向秉持给与最大的协助和照顾是努力的工作,在生活从宽部分,给予很多措施,依法享有健保和合法工作等,未来会持续落实陆配生活权益照顾,积极协助陆配适应台湾生活,让台湾成为新故乡。

另一方面,2017年6月份台当局安排审议“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等修正草案,初审通过民进党修正动议版本。不仅千呼万唤的陆配领取身份证时限“6改4”未获通过,更需加考“国民权利义务基本常识”,领证标准不宽反严。

03

500

陆配在台湾所受到的歧视待遇,以及蔡英文当局的不友善做法,其实已经踩到了底线,使得他们喊出了“为捍卫‘我们与孩子’的尊严与公平”的口号,徒增陆配的仇恨而已。绝大部分的陆配都不想惹事,然而,台湾当局的做法却把人逼上街头、引发冲突。制造仇恨的后果,难以预料。如果情况持续恶化下去,引发全台陆配家庭成员一同群起抗争,也不是不可能。

令人无奈的是,街头抗争,反而成了民进党当局以“国安”为理由,限缩陆配权利的藉口。然而,民进党也自陷两大矛盾。

一是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开宗明义是“两岸统一前”,即以两岸统一为前题,陆配基本上也都支持统一,何来“国安”顾虑?

二是,如果“国安”的理由成立,那么,与台湾有钓鱼台主权领域争议的日本,有南海争议的越南、菲律宾,来自这些国家的外配,为何不见以“国安”理由比照陆配待遇办理?

显然背后是意识形态作祟。

更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很多生活还过得去的陆配,并不是非常在意要那2年,许多陆配甚至已经拥有了取证的资格,却因为在大陆的权益保障问题而不愿意拿台湾的身份证。她们更在意的是歧视政策对陆配人格尊严的伤害。

而比较在意缩短取证年限的陆配,情况是相对弱势的,不乏遭到家暴、单亲家庭、遭遇财产继承等问题的人,这些人需要早日取得身份证来得到基本的保护、维护其基本权益。

台湾已有太多的分化与歧视了。以前是政治人物撕裂本省籍与外省籍,以及汉人与原住民,造成相互敌视。现在是新移民之中,还要区分外籍配偶与大陆配偶。任何“歧视”都终将被历史的巨轮碾碎。用法律阻止族群仇恨、用爱心弭平族群歧视。如果台湾当局真的对陆配保持“善意”,那么至少应该消除歧视政策,好好正视陆配的权益。

作者简介:

陈晓晓

任职情况: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厦门市台湾学会理事、厦门市经济发展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厦门市青年两岸交流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之声》、厦门卫视《两岸直航》、中国华艺广播台海时评节目《声动两岸》、美国旧金山湾区华语电视谈话节目《八方论谈》点评专家。中国台湾网、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华广网、香港中评网、台湾旺报特约评论员。

学术经历: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学理论博士毕业,研究专长为台湾政治与两岸关系、政治文化与政治心理研究,已参与2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30多场次,公开发表相关领域研究文章100多篇,在新华网、环球时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香港中评社、中国台湾网、华广网、观察者网、台湾旺报、中时电子报、两岸公评网等媒体发表众多时事评论。

(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