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北方人一枚,家乡沿河、海边都种水稻,杂交稻的产量确实高,但口感真没法说

【本文来自《说杂交稻口感不好的,为黑而黑的肯定不少,不过也有可能是受到早期杂交稻风评影响》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虽然典型北方人(距离山海关不远的冀东大平原),但是家乡沿河,海边都种水稻的。

我高中时期(20多年前吧)推广过杂交稻,那个产量确实非常强大,

比北方长种的稻子产量高两倍还多,种好了能到三倍多点。

穗子比以前种的大得多,长得多,稻子数也多得多。

米粒很长蒸出来的米饭是以前米饭米粒的四倍长。

但是,那个口感真没法说,一点弹性没有,香味也没有,吃起来用我们食堂厨师长说法就是当面糊吃吧。

价格确实便宜,整车购买三分钱一斤还不到。

学校都疯了,整整买了一卡车有十吨的样子吧。

然后你懂得,我们几乎整个学期都吃那种难吃的米饭,简直吃吐了都。

毕竟北方县还是面食为主,米饭为辅,关键我这个平时吃米饭的也吃不了那个米饭,大部分时候该吃馒头了。

以前食堂馒头比米饭便宜得多,但是这个杂交米的米饭学校降到了一两米饭只有四分之一馒头价格,也没啥效果。

虽然食堂几个厨师想出了各种办法,但是每天的米饭还是大部分不得不用来喂猪(吃不完的只能喂猪,当时学校就一个冰柜放冻肉,鱼等哪里有空间放米饭)。

结果,学校养的三头猪比前几年肥了十几斤吧。

这不是简单粳米和籼米的区别。

我也去过南方,广州还工作过小半年,每年去南方好多城市出差开会。

南方米饭确实和北方差距巨大,但是还是可以吃的,虽然也吃不习惯。

好吧,我在北方经常被当做南方人,因为我爱吃米饭,每天最好一次米饭,甚至一天两次米饭(早起米粥也算的话三顿都有大米)。

大学同学大部分都是北方内陆的,而且我们所在地是国家优质小麦基地,高筋小麦特别出名,特别好吃。

所以他们都说我以后应该去南方工作,哪里米饭便宜(逼近这个城市附近都产小麦,面是真便宜,大米就贵了,价格差一倍多)。

有意思的是,河北石家庄这个绝对北方内陆城市,竟然也有种水稻的地方,虽然很少。

毕竟北方小麦种植都在沿海和大河边上,毕竟北方缺水(好吧,我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都见过水稻种植)。

但是我真到南方工作了(上一个工作公司要求型员工先去下面分公司历练半年,而且必须是很远地方的分公司,我这个北方人选了广州,奔着吃不完的便宜热带水果去的)才发现,南方的大米跟北方差距太大太大了。

黏性不够,每弹性比较软,香气倒是差不多。

当然,我怎么也是半年早期杂交稻训练出来的,偶尔吃一次还是可以的,但是长期吃……

我这个北方爱吃米饭的到了南方就改面食动物了,除了同事几个一起吃饭大家都吃米饭一起吃,自己吃绝对优先选面食。

广州同事还纳闷,我刚来时夸下海口说爱吃米饭,咋没多久就开始天天吃面食了,是不是想家了……

我买了一包五常大米,在同事家蒸了大家吃(还做了几个东北和华北特色菜),他们才知道,原来都是大米,差距这么大。

南方同事表示北方大米味道还可以,但是他们也吃不惯,也有同事表示,这么粘的米饭怎么炒米饭。

当然有办法,晚上我给他们做了北方大米炒米饭,当然也是有技巧的,其实北方大米蒸着吃和炒米饭用,做法是有区别的,如果蒸着吃的用来米饭,需要一些手法。

当然我理解,我那包五常大米价格比南方大米贵5倍多(那时候运输成本挺高的),还不是南方人习惯吃的那种大米,销量很惨淡。

我去买米的时候,虽然我过去看了下,没说一句话就选中了(男人买东西标准流程),但是理货员还是猜出我是北方人,

她说这种大米本地人吃得少,还这么贵,都是北方人来买,而且,我这个头(181cm,中等偏上个头,现在其实只能算中等,亲戚家孩子到我所在城市上学,我去陪着办住校,宿舍里6个同学,只有一个低于180cm,省内职业学院,只在省内招生)。

新的杂交稻我也吃过,老丈人家在海边,试种海水稻(试种称重后分给大家试吃,估计也被以前推广那次搞怕了),

产量虽然不是特别高(也看跟谁比),但是味道和口感要好得多。

怎么说呢,其实这也是一种进步,

以前大家吃不饱,所以想办法增产是主要的。

以前的大饥饿,我还是赶上了一个小尾巴,但是父母都是经历过。

我们老家本来人多地少(好的村人均6分地,也就是0.6亩,差的只有人均4分地,0.4亩,别说当年,就是现在种的粮食都不够自己一年吃的),

所以,60年代末70年代初,大量人去东北闯关东,不为别的就为了口饭吃。

我家也是,父母那时候去的东北,到了距离满洲里和漠河都不远的地方。

我父母都是农民,而且有意思的是,父母虽然来自一个地区(冀东地区,好像历史上还在一个县的)。

但是母亲老家在内陆地区,家里种小麦,花生,红薯,玉米为主。

父亲则在大河边,种水稻为主(父亲所在镇正好是分界线,镇北和东北都是旱地,其他几面都是水田)。

那年头大河每年夏季防汛,我们住的近的都被太爷爷叫回老家上大堤护家抗洪,

14岁以上家族男孩子必须上堤坝,后来镇里领导劝了多次,太爷爷才改成16岁以上(我们家族是附近两镇三乡最大家族,太爷爷是族长)。

我是长子长孙长重孙,还是要陪在90多岁太爷爷身边,别的做不了,太爷爷和我给大家搬运袋子,我大一些了就被派去帮助装土。

好吧,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最近20年那条中国前十的大河没再闹腾过。

刚到东北,父母都农民出身,虽然父亲成了国营企业工人,还是共和国第一批还是第二批苏联进口大型机械操作工,驾驶员。

母亲进了街道办(母亲高中毕业,在那个大学停止招生的年代,高中毕业算高学历了)。

还是在自家院子(小一亩地吧,那个时候东北人家院子都大)试着种点东西,

但是冬小麦冬天全冻死了,春小麦抽穗就下雪也冻死了,其他黄瓜西红柿都不行,就种大白菜和土豆可以,有意思的是,生长期短的水稻可以种,而且味道特别香(黑土地种啥都好吃)。

所以,我爱吃米饭的原因找到了,那时候中不了小麦(查了下其实也可以,就是麻烦些,不然俄罗斯人怎么吃面包,早该吃米粉了,好吧,俄罗斯西部平原乌克兰那边其实挺温暖的)。

那时候粮食真的很重要,我家家教一非常严格,太爷爷制定了特比严格的规定。

1、吃饭吃多少碗里放多少,不能剩下,自己碗里的必须吃完。

2、吃完饭,饭碗里一个米粒都不能留,每天吃完饭后太爷爷检查,一个米粒都叫回来吃掉。

3、掉到桌子上的米粒捡起来吃掉,掉到地上的米饭捡起来喂鸡(其他鸭子,猪等都可以),还要道歉。

4、剩饭的,碗里有整个米粒的等等,要在面壁(粮仓边上)还要大喊朱子家训的,“一粥一饭挡死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直到太爷爷叫停才能停下。

要知道我家当时不缺吃的,太爷爷在解放前除了是族长,

也是县里第二大地主(还曾经去天津读书,学习期间搞学生运动被开除,但是在天津有很多投资,码头,工厂,商铺,别墅),有9个儿子2个女儿。

这样的家庭还要这节省粮食,90多岁还跟着下田干活,

虽然指导为主,但是除草,施肥操作起来特备熟练。作为长重孙子,太爷爷特备喜欢我,走哪里都带着我,但是我除草是幼苗杀手(我家有水田也有旱地,太爷爷年纪大了,就不让他下水干活了,怕着凉,所以只能去旱地收拾玉米),铲下来的幼苗比草多。

又跑题了,

那个时候大家都吃不饱,所以产量为主,口感不是主要考虑的。

现在大家生活都好了,大家对生活质量开始有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现在在产量达到的同时,开始把口味也提上来了。

咱中国人要求不高,最大的最求,莫过于吃饱吃好四个字啊。举报 赞0

-------------

最后说下,这篇文章以我一个北方人观点写的,

北方人吃惯北方大米,吃南方大米会吃不惯,

同理,南方人吃惯了南方大米,吃北方大米也会不习惯。

这个都正常,我不是制造南北对立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色食品。

万人眼里可能吃不惯,可能很难吃,但是在本地人眼里那就是美味。

我和媳妇都是北方人,还都是一个省的,甚至两家距离一百多公里而已,

但是媳妇家的醉螃蟹(高度白酒浸泡的活螃蟹,好吧螃蟹肯定死了,就是不知道是醉死的还是淹死的,等等,淹死……)我是真接受不了,但是媳妇真的爱吃。

本着爱屋及乌的原则,媳妇喜欢的那我也不能放弃不是,

但是强迫自己吃了一个后,再也不想吃第二个了。

当然,我家的一些美食,媳妇也享受不了,

这就看出来了,距离一百多公里的一个省内都还有会这种问题,何况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

不过,随着人员流动,其实各地美食等也逐步进入了全国各地,

比如,我在河北石家庄上班中去去外面吃午餐,午饭是江西瓦罐汤,还是广州干炒牛河,还是重亲小面,亦或是麻辣烫,羊肉烩面,兰州拉面,螺蛳粉,还是沙县(现在沙县小吃已经昵称沙县代替),某某这个月销量第一让他请客大家去吃新疆烤包子+乌苏啤酒。

这些都是日常的午餐了,而不是要远道这些地方去偶尔猎奇吃一下了。

好吧,河北省石家庄的代表美食正宗安徽牛肉板面大家了解一下,

以前我写过相关的文章,大家可以看看,感谢安徽太和板面友情支持。

石家庄五七路板面才叫正宗,板面制作那可是相当繁琐,辣椒都得选四种颜色 评论 6 暗中观察

也许,百年甚至几十年过后,

我写的这篇文章,会有很多年轻人好奇,不就是味道不同的米饭么,有啥吃不惯的……

那时候的中国,才是大一统的中国,我之所愿也!

-----

最后,把私藏的北方大米炒米饭秘诀说出来吧。

1、从做米饭开始的话,少放水,蒸出来的米饭就一粒粒的,不粘,炒米饭吃特别特劲道,我南方同事吃过后多说好。

2、已经做好了米饭,水放的多粘了,那放凉,米饭凉了就不太粘了(放冰箱和过凉水效果更加,但是我感觉那样的米饭没了灵魂),然后炒的时候用铲子猛切猛拍,碾碎米团为止。

虽然一锅炒饭下来手臂酸疼,但是味道确实很好的,当然你家锅受得了的话,我家炒米饭专用不锈钢锅,其他时候用铁锅。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