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离婚自由还给她

作者 | 柳飘飘

本文由公众号「柳飘飘了吗」(ID:DSliupiaopiao)原创

马上快520了。

有另一半的,开开心心过节,也是件高兴事。

可有些地区的婚姻登记处却过于热心,直接宣布当天暂停受理离婚登记。

500

这可好,一石激起千层浪。

网上对“离婚自由”的讨论,越演越热。

最后,以两地道歉撤回这一决定而结束。

“离婚自由”,注定是引起热议的字眼。

它不仅涉及大众对婚姻的自由权;在道德层面上,也揭开传统婚姻观念的复杂与隐痛。

而在这些纷纷攘攘的离婚话题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农妇离婚。

尤其是,一名写诗的农妇。

这一标签,赋予这一普通的离婚事件,一点女性意识觉醒的味道。

最近,就有一个写诗农妇,因为离婚被关注——

在短视频平台写诗的韩仕梅。

500

事情很简单。

成名的韩仕梅,瞒着丈夫,和律师去县法院立了起诉离婚案。

可老公和女儿都不同意。

考虑到女儿马上高考,不想影响她学习,韩仕梅于是撤了诉。

但由于身份特殊,“准备离婚”和“离婚撤诉”这两件事,却使她陷入了舆论纷争。

500

既有骂她:“写诗迷失了自我”“性别对调就是陈世美”;

也有同情她:“生了娃就被捆绑住的只有女性”……

飘并不想就这些声音,辩个对错。

跳出话题之外,触动飘的,反而是“写诗”这件事。

写诗,对一个普通的、忙于生存劳作的中年女性来说。

竟是一道进入她生活裂隙的光。

而借由这道光,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她们的痛苦与挣扎。

谁说农妇就不能拥有诗性与浪漫。

500

去年4月26日,韩仕梅在快手上发布了第一首诗。

不但有错别字,有些字还是用拼音代替的。

诗下方的文字简介中,她写道:

女人一定要找一个你爱的人在(再)嫁

要不然这一辈子就瞎了

500

这首诗她觉得“凄惨悲凉”,更像歌词。

本来没抱什么希望,没想到发表后有人评论,还有人点赞。

这就像往她生活的这潭死水里,投入一颗小石子。

从而发出声音,荡出涟漪,激出更多回声和共鸣。

韩仕梅自此写诗入了迷。

她说“好像我上瘾了”。

纪录片里,说着这句话的她,脸上泛起微笑,眼里闪着光。

500

图源|澎湃新闻,下同

通过写诗,她在近50年的人生里,第一次找到了快乐、成就与自我。

韩仕梅的前半生, 被一条条锁链困住。

她一出生就差点被迷信的母亲溺死在尿桶里,仅仅因为脊背朝上,被说是不仁不孝之人。

她读书时成绩很好,总能拿到考试前三名。

可因为交不起每年18块钱的学费,初二便辍了学,被母亲领回家种地。

她三个姐姐都被卖给了村里的老光棍,韩仕梅也逃不开相同的命运。

反抗三年,她还是被卖给了外村一个大她八岁的男人。

3000块彩礼被母亲拿来装修老房子,韩仕梅只落下四身新衣服。

500

婆家情况并不好,为娶她欠了近5000块钱。

公公婆婆有病,老公不踏实又好赌。

韩仕梅被迫成为家里的顶梁柱,种地,做小工,修路打桩……啥活都干,回家还要洗衣做饭。

还钱,盖房,生儿育女,就是她全部的生活。

日子一天天熬过去,疲惫,黯淡,无望。

像被拴在石磨上的驴,围着卸不下的生活打转,却没人可以交流。

村里人只会夸这个三千块买来的媳妇壮实、能干、会持家。

和她生活了快30年的男人,只懂闷头吃饭、干活。

在她的诗里,丈夫就像是一颗树,一面墙。

没有情感交流,不懂对方悲喜,更别提嘘寒问暖,完全没有被爱的感觉。

500

半生蹉跎,一肚子冤屈。

所以她开始写诗,压抑太久的痛苦、表达、思绪和爱欲,倾泻而出。

诗成为她的哭墙。

从去年四月迄今,不算零星的动态,她一共发布了168首自己写的诗。

500

尽管这些诗配着中老人专用背景,不太押韵,也会有错别字。

品起来,却都那么愁苦与凄凉。

浓缩的,是一代代底层妇女欲哭诉而无人听的苦。

她写:“为奴不问红尘事,泪已流干两鬓霜。”

她写:“虽是双人枕,独撑上下天。”

她还写:“待我春年少,还我芳华可好。”

网友用诗,鼓励她跳出去,“天地辽阔任君行,跳出三界无形中”。

她起初不敢,对:

金箍一戴已定型 必保西天去取经

上有公婆八十多 下有儿女要上学

怎能跳出三界外 乐得逍遥又自在

500

图源|局外人视频

在她看来,自己如同被戴上金箍的大圣,从五指山下跳出,仍有漫漫取经路要走。

韩仕梅的微信名,是XX家长。

她是母亲、妻子、奶奶……

一个个身份,把自我压得极小、极低。

被“囚禁”的日子里,诗歌是她唯一的避难所。

成名后,她却被困得更深。

村民视她为异类。亲戚劝她要安分。

老公怕她跑,把她当囚犯,寸步不离地监视。

她想过离婚,最终还是认了命,继续守着家和没有感情的丈夫。

我一辈子 一肚子委屈一肚子冤

不就是为了女儿 为了娃嘛

500

韩仕梅的诗称不上多好。

但她诗里的真诚,却让人看到了活在阴影里的农村妇女,有多昂扬不屈的生命力。

诗歌为她沉闷封闭的生活,打开一个缝隙。

她在《为你读诗》的邀约活动下面留言:

我在生死的边缘线上遇到一缕缕曙光

那就是你们

让我有了生的希望 爱你们

500

图源|为你读诗

飘一直记得纪录片的结尾,她在墙上写完诗,转身大步走出镜头。

这首诗的诗名叫《觉醒》——

我已不在(再)沉睡 海浪将我拥起

我奋力走出雾霾 看到清晨的暖阳

500

诗这个伙伴,虽然没有拉她走出雾霾。

却起码,让她看到了暖阳,让她不再“懵懵懂懂地过了”。

500

诗歌对韩仕梅的影响,是开启了她内心情感抒发的阀门。

成为她乏淡无味的生活中,一点精神慰藉。

相比起韩仕梅,另一个农妇诗人余秀华,被诗歌影响的人生,改变得更为彻底。

写诗,完全激发出余秀华内心对情感的渴望与需求。

比起韩仕梅,余秀华的身份还多了一重标签:病人。

在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里。

余秀华走在乡间小道上,步伐摇摇晃晃,脸部不自觉抽搐,是脑瘫带给她的影响。

500

疾病将她与常人区隔开,从落地那刻开始,将伴随她终生。

在报道中,她是大家印象里一夜走红的乡村脑瘫诗人。

对此,余秀华曾在博客里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身份的顺序是这样的:女人、农民、诗人。

这个顺序永远不会变,但如果你们在读我诗歌的时候,忘记我所有的身份,我必将尊重你。

来源|余秀华博客

诗人的灵魂被困在逃不掉的肉身。

她形容她和生活都是“狗”,只能“死皮赖脸地活着”。

唯有诗歌如拐杖,让她理解到活着很重要。

因为它支撑着我一直往下走

如果没有诗歌人生真的很空洞

当我写诗的时候

我觉得诗歌让我安静下来

 

和韩仕梅一样,余秀华的婚姻,也与爱情无关。

结婚时,余秀华才19岁,倒插门的丈夫尹世平大她12岁。

她妈妈觉得他身体可以,又“瞧得起我女儿”,那就可以同意。

在婚姻中,她和韩仕梅都过着“无爱”的生活。

走在泥路上,丈夫从来不会去接她们一下,扶她们一把。

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折射出的却是丈夫的疏离、迟钝、冷漠。

她成名之后要离婚,可丈夫并不理解,把这一切归因于钱。

500

甚至附和他大哥的话,认为“女人就是个猪,只靠你会哄(就可以)”。

500

几千年了,他们还是习惯把女人视为商品,当做物品。

用物质来衡量一切的价值。

耻于或不懂去谈爱。

和这样的人一起生活,对于敏感的余秀华们,这种痛苦是加倍的,更猛烈也更炽热。

所以余秀华最终不顾家人的反对,选择用自己挣来的金钱,结束了无药可救的婚姻,也是必然的选择。

500

纪录片导演范俭说:“过去二十多年,余秀华最想得到的就是爱情、由爱情产生的情欲。但都没真正实现过。当她有能力掌控人生时,她就想去实现。”

而,“首先要解除不自由,就得离婚。”

离婚,是余秀华不甘心被命运捉弄,走出的第一步。

她的今天,也许就是韩仕梅们的明天。

诗歌或许并不能彻底改变她们的命运。

余秀华依然会为得不到的爱情而痛苦。

500

图源|出圈

依然觉得孤独。

依然会被她不喜欢的标签捆绑和界定。

但诗歌让她们与外面的世界交流,让她们有了掌舵人生的力量。

同时,她们写的诗歌也让更多的“村外人”,学会平视广袤的另一半。

沉默的大多数,开始发声。

她们的浪漫、反叛、对爱和尊严的抗争。

开始被越来越多人看见,并且懂得。

500

田埂里的女诗人火了。

这一幕既让人欣喜,细想起来又觉得悲凉。

我们总是以为,诗性和浪漫,只属于一波小众群体。

年轻的,有才的,读过很多书的。

却忘了,不管是何种身份、年龄的女性,都拥有可以浪漫的权利,更可能会有追求诗意的内心。

许鞍华导演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里,斯琴高娃饰演的姨妈就是市井小人物。

从老家鞍山逃开,一个人生活在上海。

她有虚荣和世俗的一面,亦有情调和优雅的一面。

家里挂着字画,闲来喂鱼养鸟,小小的家里满是花草。

她会正宗的英式英语,会国画,会京剧。

对潘知常(周润发 饰)的好感,源于她在公园舞剑时,听到他在唱京剧《锁麟囊》。

之后被他吸引,也是因为这个男人谈吐不凡,出口成章。

500

还有《立春》里的王彩玲(蒋雯丽 饰)。

她在小县城学校教授音乐。

每年的春天一来,心里总是蠢蠢欲动,总觉得有什么事情要发生。

梦想并未蒙蔽住她的头脑。

王彩玲清醒地知道,自己一贫如洗,又不好看。

除了一副好嗓子,就是个废物。可她坚信凭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能唱到北京,甚至唱到巴黎歌剧院去。

500

尽管这些底层小人物的文艺梦想最终破灭,可创作者,依然会把温柔的关怀投射到她们身上。

《立春》的故事来自真实人物。

结尾字幕是,“谨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

想象里,穿着盛装的王彩玲果然来到了巴黎歌剧院,在舞台上纵情独唱。

500

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里》,素来有底层视角的许鞍华,在姨妈最落魄无助的时候,赋予她最梦幻的场景。

一轮巨大的满月照亮她的脸和身体。

象征着人间总有美好的希望。

500

如今的信息时代,相比以前,有了更多跳板。

底层的普通女性尚可以借此打破壁垒,追逐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越来越多农村妈妈,学会化妆,有了更好的工作,笑容自信又明亮。

500

图源|《人物》

然而,滑稽的是,在国产影视剧里,这样丰富又鲜活的普通女性形象,却消失太久了。

前段时间毛尖有个演讲在网络疯传。

她剖析了国产剧里的一个套路:最讲出身论。

“上个世纪,左翼电影千辛万苦把清白的良心还给了底层,一百年不到,我们的影视剧又把心机和穷人,天真和富人进行了链接。”

而慕富慕强,审丑穷人的现象,也影响着现实剧里,普通女性形象的塑造。

穷,意味着势利。

从《欢乐颂》到《三十而已》,没钱还要找条件好的,就是虚荣又拜金的“捞女”。

500

《三十而已》里的王漫妮迷上了梁正贤,又为他是不婚主义者而苦恼。

她去寻求闺蜜意见,中产阶级的顾佳讽刺她就是图钱。

两人吵架,观众纷纷站在顾佳这边,夸她一针见血,说得好。

连剧里的王漫妮都为顾佳辩护,感叹“就是顾佳看穿了我,所以我才生气”。

500

穷,代表着不讲理。

国产剧里的恶婆婆和怪妈妈,现在十个里面有九个,挂着穷人的标签。

《亲爱的自己》里刘芝芝的婆婆,从乡下住进他们家。

她重男轻女,最信的就是“女子无用论”。

逼刘芝芝喝催子的中药,取消孙女训练班,为省钱甚至给孙女吃过期薯片……

骚操作一套接着一套,气得观众牙根痒痒。

500

穷,也和愚蠢挂上钩。

逻辑是,把穷归因于短视、懒惰、贪婪等“穷病”,最后得出“活该”的结论。

《你是我的城池营垒》后半段,给男主邢克垒安排了一对贫穷姐妹花。

500

她们是邢克垒已故恩师沈队长的女儿,花完抚恤金后,进城赖上了邢克垒。

姐姐不光想让邢克垒帮她把伤腿治好,还要鸠占鹊巢,拆散邢克垒的爱情。

邢克垒在时百般示弱,乘机要制造身体接触;邢克垒不在时就作天作地。

而妹妹也想傍着他,享小姨子的威风。

却是个十足的蠢人,靠姐姐指点使坏,反而经常损人不利己。

最后大闹医院,差点被保安带走。

500

越来越固化和狭隘的国产影视剧里,几乎看不到底层女性正常生活的样子。

郝胥黎的小说《美丽新世界》中,人被严密科学控制,出生前就被划分为五个阶层。

最高级的阿尔法,是天生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伽玛以下的都是体力劳动者;

最低级的厄普西隆甚至“不需要有人类的智慧”。

谁能想到,科幻小说里荒谬的出身和家庭决定论,居然到国产影视剧里成了真。

500

十几年前,我们还有爱好听曲,追求浪漫的姨妈;也有梦想登上大舞台的小镇女性王彩玲;

现实生活中,也有用诗歌改变生活的余秀华们。

只要对普通底层女性多一些关注与关怀,就能明白:

再贫瘠的土壤上,也能孕育诗意和远方。

可在国产剧里,改变不了宿命的底层女性,已经不配拥有爱情、梦想和浪漫。

套在刻板印象里的她们,真不真实没人关心。

她们的精神世界,也无需照拂。

镀金的天空中,再也容不下她们弯曲的倒影。

多可悲啊。

什么时候,当穷不再变成制造焦虑,贩卖负面情绪的工具。

或许才能看到这些女性,真正鲜活的面目,和丰富的人格。

更会被她们内心那一轮笼罩一生的圆月打动。

精神追求,从来都与财富、身份无关。

这么简单的道理,可惜在国产剧里,却被偏见淹没太深,再也看不见。

本文由公众号「柳飘飘了吗」(ID:DSliupiaopiao)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彩

https://mp.weixin.qq.com/s/AwRvL4qnXN0cPUd5XPoRYw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