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矛盾激化背后的大国纠缠

亮点时评 微信号:liu19063932

中东无愧美国眼中“哑铃的杠把”。美国欲控制世界,必先把持中东。不过现在反过来了,美国的盟友和对手也懂得利用中东的这一地位来反制美国了。

5月11日,位于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向以色列南部发射数百枚火箭弹和燃烧弹,而以色列也迅速反击,向加沙地带据称是哈马斯武装分子据点的目标发动了空袭。以色列中部城市洛德警方称当地的阿拉伯居民纵火焚烧犹太教堂、商店及汽车,引发暴力骚乱,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12日宣布洛德进入紧急状态。根据媒体的报道,冲突造成至少35名巴勒斯坦人(其中包括10名儿童)和数百人受伤,以色列方面3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数十年来,巴以冲突的规模和损失几乎不能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因为就双方力量对比来看,永远都是巴方损失远大于以方,在对攻中以色列总是战胜的一方。按常理来说,弱势的一方应善于守拙,不会主动出击,但这次反常的是,巴方的攻击比较主动,罕见地发射了数百发火箭弹,这几乎是达到了它能拥有的极限了。而拜登政府在对巴以局势表达“严重关切”之后,以色列公开警告美国不要干预巴以在耶路撒冷老城发生的冲突。

巴以双方在冲突中同时的高调和执着确实反常,而反常之事必有非常之理,道理无非有内因和外因。内因当然有,主要是巴以双方对各自民族利益的坚定维护及内部执政力量在选举中的利益考虑,这或许有一些影响,但恐怕不是主要的,外因才是真正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这次巴以冲突的急剧升级,应当与伊朗核谈判这一目前中东最为重大的事件直接相关。

美国特朗普政府时期,出于对以色列立场的偏袒和对自身能源利益的关注,不管不顾地退出了前任美国政府签订的伊朗核协议,恢复和进一步推进了对伊朗的全面制裁。特朗普政府的伊朗政策产生的消极后果非常明显,一是在政治道义上丧失了正当性,背上了背信弃义的恶名,为中俄欧绕开美国发展同伊朗关系提供了正当理由,美国国际信誉和影响力受到很大冲击。二是美国对伊朗的核开发进程失去了控制,使中东乃至世界的核武器控制面临半途而废的可能性。

美国不守规矩,世界秩序就乱了。拜登政府上台后,一开始既想让伊朗遵守核协议,又不想取消对伊制裁。伊朗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既表明在美国取消制裁前提下遵守核协议的负责任态度,又在美国缺乏实质行动时不断公开核开发进程以刺激各方紧迫感。

在看到美国在取消制裁上一拖再拖,俄国欧盟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伊朗做出了对美欧更有刺激性的举动。3月27日,中国和伊朗正式签署一项为期25年的协议,其中包括政治、战略和经济合作。中伊双方强调在战略全面参与的基础上扩大合作的重要性,并讨论了如何加强经济和政治联系以提升长期战略关系。

美国对伊朗极限施压本来是想让伊朗一蹶不振以显示霸权力量,震慑其他抗美势力,结果欲速不达用力过猛,倒把伊朗推到中国怀抱,中国自然却之不恭欣然接受。要知道,中国可是美国官方认证的最大竞争对手,近年来美国政府的主要外交活动无不是围绕遏制中国这一总体战略而精心布局。现在为了中东的利益而损害亚太的利益,不知道是丢卒保车韬光养晦还是饥不择食饮鸩止渴呢?只能后知后觉了。

中伊协议给伊朗带来生机却让美国如坐针毡,美国必须认真对待重返伊核协议了。美国的制裁封锁够严密了,但仍伤不了伊朗根本,中国作为美国的称职对手,当然不会帮助美国制裁伊朗。如今中伊协议增强了中国的能源安全,也保障了伊朗的经济民生及战略安全。中伊能够绕过美元结算系统开展经济合作,那么其他国家尤其是欧盟也会跟随。骨牌效应的作用下,美元的国际霸权货币地位一旦动摇,美国的霸权国家地位就到头了。要防止这种恐怖景象出现,就必须忍痛取消制裁,确保伊朗继续与世界各国使用美元进行贸易。

但是取消制裁面临三大阻力:共和党能源集团,以色列,沙特。共和党能源集团的问题是内部矛盾,这个易于解决,无非是利益交换。

沙特在特朗普政府时期大手笔买美国武器,不惜触犯众怒拉阿拉伯伙伴改善同以色列关系,交换条件就是美国要退出伊朗核协议,全面维持对伊制裁。现在美国要重返伊朗核协议,沙特就要重新调整立场了。于是美国又拿出卡舒吉案敲打沙特,迫其就范。

希望沙特同意解除对伊制裁的还有中国,不过出发点可不同于美国。沙特率队改善同以色列的关系,严重破坏了本就不对称的巴以力量对比,巴勒斯坦在以色列打压下毫无翻身希望,中东不公正平衡的维持会使美国转战印太消除后顾之忧,但这不符合中国利益。沙伊改善关系,在巴以冲突上协调立场,以色列掌控巴勒斯坦将困难重重。以色列势必不会让步,巴以冲突激化,美国想一走了之就办不到了。

沙特眼看无法阻挡美国重返伊核协议,解除对伊制裁势在必行,于是与伊朗直接展开会谈。伊朗为让沙特同意解除制裁,必须在沙特关心的周边国家事务上有所让步。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波斯湾地区两个穆斯林国家缓和紧张关系符合两国和本地区的利益。”这是在为伊朗在地区问题上向沙特靠拢找说法,不过这说法确实是中肯的。不过两国历史恩怨太深,互信不足,沙特表示希望看到“可以验证的行动”。伊朗寻求解除制裁的愿望是恳切的,因此应该不会有什么意外反复,也门等伊沙角力的热点怕是要冷下来了。

伊沙走近还有另一个背景,那就是气候变化问题。拜登政府力推控制气候变暖,重返《巴黎协定》,有人欢喜有人忧,对传统能源大国的战略利益就是重大打击。伊沙大力扶持巴勒斯坦,激化巴以矛盾,也有剑指美国、迫使其不要强推气候政策的意图。

伊沙关系缓和,加上美国能源自足,沙特无求于美国,于是在巴以问题上沙特回归传统立场。支持巴勒斯坦是伊沙之间少有的共同立场,两国矛盾缓和,伊斯兰世界内部矛盾缓解,随后都会加大对巴勒斯坦的援助,巴勒斯坦获外部助力加持,反击力道必然加大,巴以关系的紧张恐怕要持续下去了。

美国重返伊核协议,对以色列来说就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现在伊沙关系缓和,哪怕暂时改变不了巴以力量对比,但让以色列长期流血不止也是必然的。以色列重手出击,美国还要解除对伊制裁吗?美国还想实现从中东到印太的战略转移吗?美国面临艰难的选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