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牛奶,“饭圈”走向畸形?

  最近,一个“大量牛奶被浪费倒掉”的视频,让《青春有你3》等选秀节目的赛制和粉丝打投现象受到广泛质疑。

500

  视频里,数十名工人拆开一箱箱牛奶,把牛奶倒在水沟里,只留下了牛奶瓶的瓶盖。

  为什么呢?

  因为瓶盖上印有可以投票的二维码。

500

  粉丝晒的奶卡、奶盖

  各大央媒纷纷下场谴责这种浪费行为,《青春有你3》也暂停了录制。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饭圈第一次引起热议了。

  粉丝们到底为何这般?偶像对他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500

  粉丝文化走向畸形?

  打投,就是“打榜+投票”,一般用于选秀节目,因为只有票数在前列的选手才有资格“出道”。

  2005年左右的“超女”、“快男”,应该是中国最早的粉丝“打投”,80后90后们,应该对当时那种现象级的手机短信投票印象深刻。

500

  和现在各种用机器做的数据不一样,当年的打投,是粉丝们用翻盖手机,一条一条发短信投出来的,那叫一个情真意切。

  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日韩的“应援文化”大规模涌入,一切就变味了。

  应援指的是粉丝对偶像表达支持,向大众宣传偶像的一种手段。

  众所周知,日韩的偶像产业非常发达,从应援色、到应援物、应援歌词……偶像回归期(发新歌)一个都不能落。

500

  super junior应援色宝蓝色

  无论如何,这种应援的出现,彻底令以前那个买张专辑就算支持偶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现在追偶像,要看你对TA的“贡献”。

  而这种文化传到国内之后,粉丝们也开始卯足了劲。

  比如打投和水军。

  当年吴亦凡的粉丝为了应援新歌,利用水军,屠榜了国外的音乐榜单,力压Lady GaGa等大牌明星。

500

  而到了选秀节目,花样也一个比一个多。

  除了常规的账号点赞之外,还出现了“买奶投票”和“联合打投”。

  为什么要买奶呢?

  因为节目组和厂家进行了合作,通过扫描冠名产品的二维码,可以获得额外票数。

  这粉丝听了,还不得成箱地往回搬?

500

  各家公司奶墙集合

  而“联合打投”则由《创造营2019》发扬光大。

  由于投票机制,无论是平台点赞还是通过冠名乳制品瓶身扫码的奶卡投票,所拥有的投票机会都不能全部用于一位选手。

  于是,粉丝就用“换票”的方式来进行打投,一开始,联合打投只是个体粉丝之间的协作,后来逐渐演变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结盟”,粉丝站等量换票,将余票互投给对方。

500

  通常来说,上位圈(排名靠前)的选手因为存在出道竞争力不会互相换票,而下位圈的选手粉丝一般不太积极,因此换票行为多是上位圈选手与中位圈选手的友好结盟。

  但盟友“叛变”的事件却时有发生。

  比如当年余承恩、牛超、王晨艺等选手的粉丝就被举报骗票,也就是没有给对家进行相应的票数回投。

  一度让“创造营”更名为“骗票营”。

500

  新时代打投文化,考验的不仅是粉丝的热情,更是对逻辑分析能力、计算能力、编程能力、语言能力、侦查能力等全方位的考核。

  与其说是选偶像,不如说是选粉丝。

500

  “疯狂饭圈”背后的逻辑

  前段时间,一个追星追到败光存款的事引发了很大热议。

  广大网友纷纷呼吁“理智追星”。

500

  就包括这次的“倒奶”事件,为了偶像氪金几百上千箱牛奶。

  小印相信这种事粉丝们在平时绝对做不出来。

  但为什么一到追星一些粉丝就变成这样?

  这就涉及到饭圈的两点逻辑:

  第一,粉丝的实力决定了偶像的影响力,而只有偶像成功,才能反过来证明粉丝自己的价值。

  第二,“哥哥只有我们了”,所以粉丝必须劲往一处使。

500

  这背后折射的其实是一种社会认同和内群体偏见。


  所谓“内群体”,就是人们一般用“我们”所指代的那群人。

  这个内群体具体是谁,取决于那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内心的身份认同。

  比如,在一个团体里,有些人在聊二次元,有些人聊美妆,而你恰好对二次元话题很感兴趣,那你可能觉得自己是“二次元圈子人”。

  而“社会认同”指的就是“我觉得我属于哪个群体”。

  饭圈的逻辑就是这种群体认同的投射。

500

  尤其是在演唱会上,当大家异口同声地挥舞着应援灯喊着口号时,个人已经不存在,每个人都在集体的磅礴力量中感受到了伟大。

  所有的粉丝构成了“我们”,外界都是“他们”。

  而一旦我们把自己归类为一个群体并认同了这个群体,我们就会倾向于将这个群体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并通过与其他群体的比较而获得较高的自尊。

500

  这就是为什么饭圈总是存在着“好斗”的情绪。

  因为世界已经分成了“我们”和“他们”,喜欢TA的是自己人,其他家的是竞争对手,广大路人是需要极力争取的中坚力量。

  况且娱乐圈的饼就这么大,各家都在竞争有限的资源,因此不同家的粉丝就极易产生冲突。

  毕竟人总是对自己人格外偏爱。

  其实有些时候,追星也是一种情感寄托,看着自己的偶像登顶发光,某种程度也弥补了自己一些遗憾,是一种自我理想的投射。

500

  很多人鄙视饭圈,认为他们就是成天撕B、浪费钱,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粉丝愿意给偶像花钱,恰好说明也许在偶像身上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

  况且撕B的言语暴力也只不存在于饭圈,而是广泛存在于互联网中,匿名和大规模的群体活动,容易让个人丧失责任感。

  这么多人,也追究不到我的头上。

  这就是“去个性化”。

500

  谁在裹挟粉丝?

  当然不是,平台、品牌、后援会,三方势力都在裹挟着粉丝越走越远。

  首当其冲的就是平台的诱导。

  微博现在开设了各大榜单。

  最重要的“明星势力榜”就下分内地榜、新星榜、港澳台、亚太、欧美、韩流,甚至有应选秀热潮诞生的练习生榜。

500

  为了让偶像榜上有名,就需要粉丝不断地转发、点赞、评论。

  去年8月,《青你2》一名选手的后援会就花了300万给偶像“搬家”。

  这里的“搬家”指的就是粉丝想把偶像从“新星榜”转移到更高级的“内地榜”。

500

  而选秀节目为了引导粉丝购买会员,则会打出“差异投票权”的噱头。

  以《青你》为例,普通用户每天只能助力1次,但VIP却可以助力2次。

  而且除了出道投票之外,节目方还会有各种权益打榜。

  拍摄广告、解锁APP开屏、登上户外联屏……想要拿到这些权益,就得真金白银。

500

  作为商业活动的重要一环,后援会的加入也添了一把火。

  想要送偶像出道,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只有庞大的粉丝组织,才能让他们走上至尊王座。

  后援会就像一家公司,对粉丝有着苛刻的管理。

  他们经常会制定一些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加班加点就能实现的目标,只要粉丝完成目标,就可以获得偶像的独家物料。

  不要花钱,只是熬夜,就能得到独家周边,这种诱惑是巨大的。

  同时,为了让粉丝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他们甚至会制定惩罚策略。

  比如某家的后援会就规定,如果没有达到目标的集资金额,将会对粉丝进行“罚款”,也就是给后援会打钱。

500

  难怪粉丝们自嘲“内娱粉丝,人均劳模”。

  当然,品牌方也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既然粉丝能屠榜,那么买产品自然也是不在话下。

  这么一来,冠名的底层逻辑就发生了变化。

  曾经的品牌方来冠名综艺,是为了广而告之,让更多消费者选择购买产品。

  现在的模式,虽然单从结果上来看是一样的,但内在却有很大区别,以前是希望受众在有需求的时候能选择自家品牌,而现在则是制造了一个脱离了产品的需求。

500

  而且在以往的节目中,粉丝们每天能够给偶像投出的票数是有限制的,但是在《青你3》中,买牛奶获得的“助粒值”是没有上限的。

  所以,只要买了足够多的奶,就可以给偶像无限投票。

500

  《青你3》投票规则

  而且由于《青你3》的二维码印在了瓶盖里,所以要领票就必须打开盖子,这就导致这些食品无法进入二手市场售卖。

  甚至正是由于出现了这种买产品投票的规则,黄牛们也大举出动了。

  因为粉丝要的只是那个可以扫码的瓶盖,而不是牛奶,所以不少粉丝选择从黄牛手里买更便宜的“奶票”。

  大家以为是回收的瓶盖,却没想到竟是成箱地倒奶。

500

500

  豆瓣讨论组截图‍‍‍‍‍‍‍‍‍‍‍‍‍‍‍‍‍‍‍‍‍‍‍‍‍‍‍‍‍‍‍‍‍‍‍‍‍‍

  古有美利坚经济危机倒奶,今有饭圈粉丝打榜下水道,这一幕已经成为魔幻现实主义的注脚。

  在这场有些疯狂的游戏中,有人赚了钱,有人出了道,有人满足了心愿——每个人似乎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只有被倒掉的牛奶是输家。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