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什么连联合国的援助都拒绝了?不只是面子
据《印度报》4月29日消息,联合国秘书长副发言人哈克(Farhan Haq)27日在回答印度报业托拉斯提问时称,“我们所做的其中一件事是,如果需要的话,我们能提供综合供应链援助。在这一点上,我们被(印度)告知不需要这样做,因为印度有一个相当健全的体系来处理这一问题。但我们的提议仍是有效的,我们愿意以任何方式提供帮助”。
关于联合国机构的重要物资是否有望在危机中运抵印度这一问题,哈克表示,“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收到援助请求,但正如我所说,如果需要我们,我们确实有人愿意提供帮助,包括处理操作问题和后勤问题的人,我们正与在印度的工作人员联系,看看这是否有用。”
很多小伙伴对于印度连联合国的提议都拒绝感到震惊,因为印度拒绝中国的援助,就算大家觉得匪夷所思,也应该想到原因:中印关系不好,印度人爱面子等等,但是联合国是国际组织,并非主权国家,为何印度连联合国的援助都不要呢?
推特和FB上有些印度人宣传“自力更生”,所以不要联合国援助,有些人看到这个词以后误以为是和中国一样,自给自足之类的。
并不是,“自力更生”在印度其实是政治口号,原文叫“Atmanirbhar Bharat”,是印度总理莫迪提出来的让印度成为“全球经济更大,更重要的国家”,奉行高效,竞争和弹性的政策,并且实现自给自足。
从2014年,莫迪就国家安全,贫困,数字印度方面就用了这些词,2020年5月12日,10月12日,11月12日,在印度宣布和新冠疫情的经济一揽子计划期间,印度媒体开始普及“Atmanirbhar Bharat”这个概念。
从5月开始起,“Atmanirbhar Bharat”已经出现在消费者事务部,食品和公共分配部,教育部,国防部等各部位的新闻稿,声明和政策,印度政府自己在2021年的预算中也用了这个词。
最早意识到“自力更生”的是在20世纪40年代,当时印度从苏联经济模式中寻求灵感,此后又意识到其他的经济模式,比如说韩国之类的,1976年,英迪拉甘地在国家发展委员会讲话中多次用到“自力更生”,包括粮食和能源的自力更生,经济自力更生。
印度在第五个五年计划,也就是从1974年到1978年本身就以“实现自力更生”为目标。
印度总理莫迪在2020年5月12日印度疫情第一波的时候正式表态:“今天的世界状况告诉我们,自力更生的印度是唯一的途径”,此后印度的个人卫生防护的生产速度加快,以每天45万件的速度增长,被视为“自力更生”的一个很好范例。
此后印度总统,印度总理,副总统,副总理,以及各部部长在关于印度新冠疫苗研究的声明中,反复提到“自力更生”,莫迪说:“印度制造的疫苗是自力更生的象征。”
莫迪宣传的自力更生,英文叫“Atmanirbhar Bharat”,如果一个印度人是莫迪忠实的粉丝,一般在网上称呼其为“Bharat”。
自力更生为何如此有魔性?
其实中国也有一段自力更生的历史,但是回顾中国的自力更生的历史其实很容易发现,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迫不得已的状态,只要有机会我们还是非常想做贸易做交易的,大部分时间是一个身不由己的情况。
印度不一样,其实并没有国家去封锁印度,印度很多行为看起来似乎是一种“自我封闭”的,实际上这种“自我封闭”是和印度教息息相关的。
早在1906年,印度就开始过一次“斯瓦德西运动”,主要是反对孟加拉分割,这次运动的英文叫“Swadeshi”,是两个梵语单词构成的,其中“swa”的意思是“自我”,desh是国家,Swadeshi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自我的国度,意思是自给自足。
和甘地发明的许多术语一样,“斯瓦德西”也可以描述个人或者社区,甚至国家,甘地认为,一个人无法解决另外一个人的问题,要发挥自己的能力,解决自己的弱点,必须根据个人经验提出解决方案。
“斯瓦德西”更广阔的描述就是社区,国家,政治和经济上在社区内部采取行动,社区的自给自足,甘地认为这样才能独立,英国对于印度的控制其根本是对本土工业的控制,而“斯瓦德西”式的自给自足,是瓦解英国殖民统治的最重要的手段。
从这个意义上,再去回顾甘地和整个印度的独立,你会有另外一个看法,什么“食盐进军”,当年英国殖民者搞《食盐专营法》,提高食盐的价格和税收,那甘地就带着群众到海边去煮盐,这就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表现。
我们日常看到的甘地形象,就是甘地在一个纺车面前纺织土布
为什么甘地会有这种形象,这和“斯瓦德西”是分不开的。
印度建国以后,印度的好学生尼赫鲁不吃这一套,甘地是希望印度建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但是尼赫鲁不一样,尼赫鲁羡慕苏联那种大工业,大机器的生产方式,坚决摒弃了甘地的那种做法,引进了大量的苏联机器和技术,奠定了今天印度的工业基础。
国内有许多人看不起尼赫鲁,主要还是源自于1962年的印度战败,但是相对来说,尼赫鲁的思想已经是非常先进了,每一个政治领袖不是在空气中执政的,中印国情大不一样,甘地的这种“斯瓦德西”在中国压根没出路,别说民国时期,就是大清时期,那些官员对于机器除了最开始的排斥,认为“破坏风水”之外,后来的官员都积极利用机器。
对于印度人来说,整个国家实际上是凭空诞生的,而不是传统的民族国家,中国有几千年的统一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什么是中国”,这是一个压根不需要去思考的问题,但是对于印度人来说,“什么是印度”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人种不一样,文字不一样,语言不一样,之前也没有所谓的“印度国”,凭什么人家是你的同胞呢?这时候印度教就大显身手了,印度教不单纯是一种宗教,而是整个印度的粘合剂,有印度教才有印度,没有印度教,印度什么都不是,这是印度人民党的核心诉求,而印度教内的一些教义,例如内省,自我之类的,带有很重印度教气息的经济政策,就会被制定出来。
既然“自给自足”这么重要,那么拒绝联合国援助,就不仅仅是一个面子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更重要的,它是一个宗教问题。
当然这玩意中国人是不信的,什么非暴力不合作之类的,别说我们现在,民国时候都没人信。
来源 | 李建秋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