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特快:印尼潜艇意外沉没,小国潜艇为什么老出事?

大家好,我是在观察者网陪您聊外军的席亚洲。

这期节目咱们先回顾一下一则不久前发生的不幸消息。4月21日,印尼海军一艘载有53人的潜艇在巴厘岛海域失踪。稍后,搜救人员发现了海上漂浮的残骸,又找到了已经解体为三截的潜艇残骸,印尼政府据此宣布,出事的”南加拉“号潜艇上的所有船员都已经遇难。该艇是一艘1981年入役的德国209-1300型潜艇。

而这并不是近年来唯一的潜艇事故,2017年11月15日,阿根廷海军一艘TR-1700型潜艇”圣胡安“号在南大西洋海域发生事故,艇内发生爆炸后解体沉没,艇上44人全部遇难。

”圣胡安“号是一艘德国按照澳大利亚“柯林斯”级潜艇修改设计而来的常规潜艇,于1985年入役。

其实潜艇众所周知是一种神秘而危险的舰种,即使是大国的潜艇也会发生类似的严重事故,比如2003年我国361艇的事故以及获得中央军委嘉奖的372艇遭遇水下断崖事件、更早时候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事故,美国前几年也发生了“洛杉矶”级核潜艇撞击海底的严重事故,至于印度海军的潜艇在港口附近搁浅,甚至在港内维护时突然发射导弹击沉潜艇等等事故就更甭提了。

毕竟大国海军家大业大,几十艘上百艘潜艇的日常运行中出一些问题其实是在所难免,更不用说几个主要大国的潜艇即使在和平时期也会日常的进行互相盯梢、渗透和水下对抗,乃至在一些潜艇上进行的新技术试验往往也会带来严重的风险,这些我们先不去详谈了。

但像这次印尼“南加拉”号这样发生在小国的潜艇事故让人不由想到一系列问题,那就是像印尼、阿根廷这样的国家的潜艇部队究竟是如何运行的,而他们的潜艇又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很多以前没有潜艇的国家近年来也开始购买潜艇?这就是本期节目我们想要谈谈的话题了。

首先,我们得先说说对于一支小规模海上力量来说,潜艇的意义何在。

我们知道,潜艇安身立命的本钱第一是隐蔽性,第二是独立作战的能力,第三,潜艇上携带的大口径鱼雷和导弹也让它具备了对海上目标的极高杀伤力。

这三点决定了,一支海军哪怕只剩下潜艇还能作战,也仍有可能给对手造成严重的损失。

所以,潜艇就成了“以小博大”的最佳装备。对于来犯的大国海军而言,潜艇往往是比小国的水面舰艇和飞机更让人头痛的对手。

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爆发,英国“征服者”号核潜艇轻松就击沉了阿根廷海军的“门面”,“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吓得阿根廷海军包括航空母舰“五月二十五日”号在内的整个水面舰队只敢龟缩港内。而在这个时候,阿根廷海军唯一能出海作战的,就只剩下了两艘潜艇,其中之一还是艘1944年建造的老潜艇“圣菲”号,英国为了对付这两艘潜艇费尽精神,甚至对海里的鲸鱼和鱼群发射反潜武器。直到登陆行动开始,“圣菲”号试图攻击英国登陆舰的时候,才终于被抓住,差点就给英国人造成重大损失。

除了在马岛战争中恶心了英国之外,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战况一边倒的有利于印度,巴基斯坦海军被封锁在港内根本冲不出去,只有一搜购自法国的“桂树神”级潜艇“汉果”号独自出击,一举击沉印度“库卡里”号反潜护卫舰,随后在印度海军围追堵截之下居然杀出重围安然返航。此事也成了巴基斯坦海军这场战争中的唯一亮点。

从这两件事也可以看出,潜艇确实是一种具备单独作战能力的兵器,这也就难怪那些没有能力建立完整作战体系的小规模海军对于这种武器会如此重视了。

不过虽然说潜艇确实是“以小博大”的神器,但也正是因为它有这个能力,所以出口潜艇就成了有门槛的事情,比如我国台湾地区,从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要购买8艘潜艇,但至今仍然只有两艘荷兰出售的70年代水平的“旗鱼”级,而且上面的武器装备和电子系统还是七拼八凑来的,比如至今它用的鱼雷还是从印尼走私来的。

出口潜艇除了政治门槛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技术门槛。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核潜艇外贸只有一个成功案例,就是印度租借俄罗斯核潜艇,但这种事情叫可遇而不可求,苏联当年租给印度的是一艘非常老旧的C级核潜艇,基本也就是充个门面而已。但当初俄罗斯穷到当裤子,只好同意向印度出租那艘新锐的“阿库拉”级核潜艇。现在俄罗斯没有当初那么困难了,所以呢,现在印度想要租借第二艘核潜艇,那谈判就一直持续到今天也没个结果。

然后呢,美国从50年代的“长颌须鱼”级之后,就再也没有建造过常规潜艇,2003年台湾向美国提出购买常规潜艇的时候,诺斯洛普公司啪一下就甩出一个方案,来,拿长颌须鱼改一个给你……台湾想了半天……还是没买……

而俄罗斯,它外售的常规潜艇主力是基洛级,那当然是好啦,可是这都啥年代了,现在你买个潜艇要是不带个AIP,或者说不依赖空气动力系统,好意思?偏偏俄罗斯这方面的技术,虽然苏联时代就做了大量的试验,偏偏没一个能好使的,90年代开始专门面向外贸市场开发的拉达级最后也卡在没有可靠的AIP动力系统,没卖出去。

那法国、德国的外贸潜艇其实是相当不错的,AIP也有,静音性也不错,水声系统也挺先进,但问题是武器方面就有点不给力,至今他们没有装备MK.48或者鱼-6这样的高性能热动力鱼雷,电动鱼雷虽然是比较静音, 但航速和航程方面始终无法和同时代的先进热动力鱼雷相提并论。

相比之下我国外贸潜艇可能是最全面的, 想要热动力雷吗?有,想要先进的电动鱼雷?也有,想要AIP?没问题啊;你想要静音?还是没问题!最后啊,根据用户要求我们还可以专门订制,不论是你像泰国那样要求简配,还是像小巴那样要求一切尽可能和解放军自用装备相似,还是有别的国家可能想要给上面装他们弄来的西方电子设备,这都没问题啊。比如咱们卖给埃及的033型潜艇,经过改造后,装上了先进的水声电子设备,还能发射美制线导鱼雷和“鱼叉”反舰导弹……至今,在埃及海军中,它的地位还是比他们后来买的德国209级高。

当然唯一的问题是中国装备对于很多国家来说,有个政治门槛问题,比如说如果我的对手已经买了中国的潜艇,那我也买,是不是就显得有点……这个门槛大概也只能让人家自己过了。

对于大部分想要购买潜艇的国家来说,就只能在这几家当中琢磨来琢磨去,所以现代潜艇采购招标项目往往拖延很久,而且往往还演变成想要引进技术在本国自行制造。然后往往就会搞得拉胯,比如西班牙就除了这种事,潜艇设计反复变更,最后重量超标,一旦下水就要浮不起来……这就很尴尬了。

鉴于老牌造船大国西班牙造个潜艇都搞成这样,你说台湾地区这个“潜舰自造”计划能有多顺利呢?……哈哈哈,祝台船公司好运咯。

那除了政治和技术门槛,潜艇对于小国来说还有个严重的门槛,就是它很贵,而且不好伺候。

潜艇难伺候,首先就体现在它的危险性,因为一个小小的操作失误导致全艇人员在几分钟内全部丧生的案例在世界各国潜艇部队中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所以对于训练水平不高或者纪律不够严明的海军,潜艇兵绝对是高危职业。那要是潜艇再老旧一点,维护保障不到位一点,那就就更要命了。

当然,这个问题也可以通过购买新型潜艇,加强艇员的培训来得到部分解决。但还有个问题,对于全世界大多数的国家来说是无法解决的。可以这么说,全世界大部分小规模海军的潜艇,都无法发挥出自己潜艇的全部战斗力。

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就得谈到一种平时很不引人注意的事情,海洋调查。

对于潜艇来说,水下礁石分布、洋流、温度跃层和密度跃层,乃至海洋动物活动等等都可能对它的作战造成影响,最好都能在艇长的海图显示器上给标出来。

当然了,其实水文信息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建立的海洋信息网络数据库,它的内容非常庞大,而且绝对属于保密敏感信息。当然了,对于买潜艇的国家来说,也可以请卖方提供提供部分信息的问题,但是这玩意吧,人家也不可能毫无保留,更不用说及时更新的问题了。所以为了保证潜艇作战,还是需要自己去一点点摸清楚家门口的情况。

在电影《猎杀红十月号》中有一个惊险镜头,就是苏联艇长凭着量角器、圆规和秒表,高速航行穿过一条海沟,来摆脱对手追踪。这就是因为苏联掌握了大量大西洋详细的海底地图。

前几年美国一艘“洛杉矶”级水下高速航行时撞上海山,就是因为当地发生了海底地震,隆起了一座新的海山,而美国的海底地图没有更新到这个情况。

海底地形还只是海洋调查最简单的部分,影响更大,而且更加难以捉摸的是所谓“温度跃层”、“密度跃层”这样的东西。

由于海水受洋流影响,各部分并不均匀,因此如何合理使用海下水文环境也成为了潜艇在实际使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比如在同一垂直水层之内会出现密度不同、温度不同的“密度跃层”、“温度跃层”,而潜艇在跨越两层密度差距较大的海水层时,严重的时候会出现“海下断崖”或“海下礁石”等等对潜艇本身安全造成致命威胁的现象。

同时,潜艇处于不同温度层或者不同密度层对于声呐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继而影响潜艇在水下的航行路线和与水面舰艇进行猫鼠游戏时的决策。

简单来说,掌握了这些跃层信息,不仅能改善航行安全性,更可以在对抗中成倍增加自己的探测距离,同时大大降低敌人探测自己的距离,或者躲在敌人眼皮底下而对手还难以发现。反过来,对于反潜作战来说,掌握这些信息的意义也是巨大的。

也正是因为这种复杂的水文环境的影响,潜艇至今仍是海战中生存力最强,最难对付的对手。而谁掌握了更详细,更及时,更精确的海洋信息,谁就更可能在对抗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这也就是各国对于别国非法海洋测绘非常敏感的一个原因。当然同时各大国也都没闲着,不仅派海洋调查船到处积极活动。除了这些,潜艇本身也是秘密进行海洋水文调查的一个重要装备。

说到这儿,扯个闲篇儿,你说为什么我们的潜艇要去亚丁湾执行反海盗护航任务呢?准是因为这海盗实在是太厉害了呀!是吧?

当然有些实力相对弱的海军,如果拥有潜艇,或者面临较大反潜压力,也会非常重视海洋调查,你看连台湾地区还有一艘专门设计建造的海洋调查船来干这个事儿呢。

只是这件事确实很难,必须以很大的投入连续做很多年,才能有所收获,这超过了大部分国家的承受能力。因此大部分时候,这些小规模海军的潜艇就只能凭着相当粗糙的水文信息资料凑合着用,所以他们是无法发挥出潜艇全部的作战潜力的。

最后呢,咱们再来说说二战以来常规潜艇在国际上三波“大扩散”。

其实二战结束,以德国21型潜艇为标志,现代潜艇的基本构型终于成型。潜艇技术也成熟了,只要艇员不犯大错误,潜艇不再是动不动就把一船人困在水下等死的铁棺材了。所以50-60年代,很多小规模的海军也开始考虑购买潜艇了。

这又赶上冷战,美苏向很多国家提供潜艇,苏联的W级、R级、F级等型号,以及美国拿二战老艇改造而来的“茄比”级成为很多海军第一次接触的潜艇。这些潜艇的任务,基本就是用来执行反舰作战,凭几艘潜艇就能威胁到对手的巡洋舰,甚至航母,再加上当时同样大举扩散的航空反舰能力,鱼雷艇、导弹艇一起,成了很多小规模海军,甚至是一些实力还不是很强的大国维护海防的主要手段,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空潜快”。

而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潜艇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常规潜艇的生存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先进的声呐和自导、线导鱼雷、乃至潜射反舰导弹更是让这些潜艇的攻击力大大提高。于是就又有一批国家开始购买,这一波扩散最典型的就是德国的209级潜艇和俄罗斯“基洛”级。

这一波大扩散的后期,东南亚国家最为积极,毕竟当时正是亚洲四小龙的时代嘛,有了钱当然就会想着搞点新玩具嘛。

但1997年金融危机让东南亚国家刚刚开始琢磨的潜艇采购纷纷无疾而终——而等到他们再开始考虑购买先进潜艇,第三波常规潜艇扩散潮来了。

当然了这个第三波更多的是替换,很多国家是购买新一代潜艇来替换他们在前两次潜艇扩散潮中买的老艇。

但至少在东南亚国家里面,这可能更多的就是“圆梦”了。不过进入21世纪,除非你是没钱,比如越南,那一般也不会再去买上一波就看中了的潜艇了。随着AIP技术的出现,各国都为AIP等于“小核潜艇”的新概念所吸引,要求自己的潜艇上一定要装备这种技术。

只是新技术这玩意吧,好是好,就是往往需要一点时间——于是这就正好赶上2020年的疫情了……

在疫情之下,很多国家的潜艇采购和建造计划都受到了影响,甚至可能有些国家最终会被迫放弃,至于台湾地区嘛,哈哈哈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等哪天想起来了咱们还可以专门说说“潜舰台造”计划里面到底又多少幺蛾子吧。

好,本期亚洲特快就到这里了,感谢您的收看和三连支持,咱们,下期再见。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