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万圣节了,别拿年轻人不过传统节日说事了

万圣节又到了,这一天各路妖魔鬼怪都放出来了,一年下来,也难有这么一两天放飞自我。

不过网络时代,总还是有些人仗着网线找不到他,要发泄一些恶意,但是单纯的发泄恶意已经不行了,总还是要有些幌子的,什么幌子最适合呢?

保护传统。

只要你是抵制万圣节,保护传统文化,肯定有一大帮人点赞支持。也对,自由嘛。

但是能不能在点赞之前动动脑子?最基本的,点赞之前最起码确认他说的话是对吧?就算你水平有限,那最起码总还要说的有道理吧。

不过既然都能被这种低智商的言论骗到,还会去思考道理吗?不需要。点赞点的飞起,一会顶上了热评,接着忽悠更多的人,结果就是恶性循环。

我当然知道有些人对于所谓的传统有着莫名其妙的执着,反正我是不明白这种执着哪来的。现如今一说到传统,就跟个G点一样,一堆人准是高潮,高潮之后,也就结束了,剩下什么?除了网络的一片狼藉,什么都剩不下。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所以万圣节,到底和传统有什么关系?

当然没关系。只不过有很多人莫名其妙的把年轻人不过传统节日(或者说传统节日在年轻人那里衰落)的原因按到了万圣节、圣诞节上而已,仗着他们是“洋节”,天然政治不正确,反正甩锅给他们准没错。所以“洋节”到底该不该为年轻人不过传统节日负责呢?

那么这个问题,需要进行三个讨论:

第一,传统节日是不是年轻人不过了?第二,年轻人爱过“洋节”吗?为什么爱过?第三,如果年轻人不过传统节日了,那么洋节到底有没有责任?

先说第一个,传统节日是不是年轻人不过了。

完全看你的想法了,如果说你的想法还停留在封建社会,那么传统节日就不只是年轻人不过了,是已经死透了。如果站在现在的角度来想,不过了?过的好好的。有名的节日都放了假,还能衰落了?不然一放假景区就人山人海全是幻想?也有不过的,加班,上着班你还指望他们跟着过节?或者干脆就不打算过。

年轻人本来就有年轻人的活法,有些人年龄上没上年纪思想先上了年纪,过法不一样,就大呼完蛋了,衰落了。

那么为什么过法不一样了呢?

原因比较复杂。个人感觉,首先,新时代了,生活好了,科技发达了,以前过年吃的东西还没今天平常吃的好,有些老人总说如今天天像过年,那些个节日自然而然就慢慢的味道淡了。对以前记忆深刻的朋友们仔细想想,以前过年你对什么最感兴趣?是一堆礼节吗?还是过年就能有好吃的好玩的?至少我的观察来说,还是好吃的好玩的。其次,传统节日本身的厚重感。这种厚重感体现在无时不刻。比如一过年,那就是团圆,孝顺balabla的一大堆。在家里难免拘着。端午、中秋、清明就更不用说了。唯一比较好玩的是元宵节,还不放假(放假也没用,连着过年了,太累,反而玩不动了)。这些历史和传统赋予的厚重感,一方面给了这些传统节日无比的历史深度,另一方面也制约了玩乐的限度。这些日子穿个cosplay,怎么想怎么感觉和氛围合不上。而且是都合不上。说白了,没有这么玩的,没有群体。

为什么总有人喊娱乐至死?一般这么喊的绝对不是平时不关注娱乐的,为什么?真的满头满脑进专业,有时间管你是娱乐至死还是过劳死(媒体等相关行业者除外)?这么喊的都是平时娱乐的差不多了,在喊两嗓子显示出自己的高傲、与众不同,显示一下自己是天下皆黑为你独白,举世皆醉唯你独醒,仅此而已。

本质上,追求娱乐是一种现代的减压方式,也是一种简单、快捷、高效、泛用性强的减压方式,也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一个必然体现(口红效应)。而这种来自于外部的压力(工作、学习、上下层关系、社会环境等等,无处不在),用于排解的时候,必然倾向于对减压物进行解构或者重新定义,只有解构了的或者重新定义的活动、物品或者其他什么东西,才是可以实现减压消遣的最大化。

例如有人说运动也可以减压,那么运动最开始的目的是什么?减压吗?不是,提高身体素质等等。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成为了单纯的发泄之用,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运动的解构。

毫无疑问的,作为“洋节”,中国人对其天然无压力,耶稣和椰子酥有区别吗?安拉和安卡拉很重要吗?何况这些“洋节”本身早就经历过几次解构和重新定义了,今天中国过的圣诞也好、万圣节也好,都是最新定义的了,早就和初始版本差的不知道几万里。

所以到了这里,也就可以解答第二个问题,年轻人为什么爱过“洋节”?

因为轻松,自在,无压力。这些个“洋节”本来就是舶来品,老人懂吗?不懂。需要借此机会讨论什么叫孝道,什么叫爱国这些大而化之的东西吗?不需要。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从年初到年尾,全有节日讲孝道。国庆七天假,爱国也有了,还是最长的假期之一(春节一样跑不了)。老人长辈过的节日有了,国家过的也有了,该轮到年轻人的无忧无虑过节了吧,何况连放假都没有,还打算怎么的?再用传统让他们都老老实实的?说句不好听的,你还有良心吗?

对于年轻人来说,日常生活学习的压力,传统节日厚重的历史感必然不会成为首选得到放松节日(至于为什么现实不一样,大佬,放假啊!如果不是放假的话,你认为那个传统节日能够成为年轻人放松的首选?),而早就解构了无数回的“洋节”,并且恰好还都带有狂欢性质(特别是万圣节的cosplay,圣诞节是消费狂欢另说)。

既然能有一个狂欢的理由,一个彻底放松、抛却上下层关系、放飞自我的理由,为什么不选择过节呢?

那么为什么万圣节cosplay的居多呢?表面上看,是文化的传播,但是深入来看,在装扮之下,人们隐藏掉了平时的自我,最为重要的是平时的上下级等等关系都随着厚厚的妆容和奇怪的衣服而被抹平了,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心态得以调整,进而实现派遣压力,达到放飞自我的境界。就像有些人摘了眼镜敢说话不摘眼镜不敢说话一样。同时,万圣节天然可以cosplay,平时cosplay的状态是很奇怪的,但是万圣节给了这个理由,但是还不为多数人所认同,这一种介于违背常规和遵守常规之间的感觉,在隐然中构成了另一个快乐的来源。再有,万圣节的cospplay,本质上还是小众,在混入大众之后又找到小众同好的愉悦感,又构成了新的快乐来源。

圣诞节则更是是消费主义的胜利,那是另一个维度的话题了,有机会再说吧。

所以,“洋节”需要为年轻人不过传统节日负责吗?

不需要。

年轻人不过传统节日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过,也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就是单纯的不适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么传统历史向消费主义或者娱乐让步,把传统历史的厚重感解构了。然而解构了的传统节日,还叫传统节日吗?要么就放假,强行过,也就都跟着过了。现在已经这么做了。

至于用传统之类的道德绑架的,没用。

PS

我想起了另一个事情,有这么一户人家,有一个女儿,差不多大学或者快上班了吧,她父母年龄也不小了,非要生二胎生个儿子,有人问她父母生了孩子到了关键时期(大约就是中高考时期)你们身体顶不住怎么办?答曰,大女儿养。我在下面回复,如果我是大女儿,就明白说,谁爱养谁养,我不养。

还想用前朝的剑来压本朝的民,不可能了。

PPS

再说一句话,如果说过个节日都能上升到传统文化存亡,那估计这个传统文化早就没了。要文化自信,过个节都能说成文化存亡这种大劫,自信?自卑差不多。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