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二十年甚至更久,决定中国人幸福感的将是广大的二三四线城市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叫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最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从这个主要矛盾延伸出来,以后的一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决定中国人幸福感的将不是北上广深发展的怎样,而是广大的二三四线城市发展的怎样,让人有更多的选择。

四个一线城市面积容量终究有限,2000年的时候,这四个城市的人口加起来就是五千万人,二十年过去了这四个城市的人口增加到了接近八千万人。

二十年间四个城市新增了2500-3000万人口,四个城市总面积只占国土的0.35%左右(如果把北京面积广大的远郊区县去掉,总面积只有全国的0.2%多点),这么小的面积但是却聚集了全国5%-6%的人口,人口再继续增加,房价继续推高,对新进入人口来说难度指数提高,幸福感也在逐渐下降。

应该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15年这大约20年间,涌入四个一线城市定居的上千万外来人口,享受到了一线城市城区地理空间扩张的红利,四个一线城市的城区面积在这期间都在不断扩张,以深圳为例,当年的核心是罗湖福田,南山区和宝中还是偏远地区,而随后深圳城区不断扩张这里已经成了核心区域了。在面积扩张的情况下,房价虽然涨但总体还是相对和谐,买房定居相对简单。但是对于现在的外来人口来说,难度就增大了,幸福感也相对降低了。

一线城市人口再大规模扩容已经很难了,不能大规模扩容那就是更多的存量博弈,这种竞争模式痛苦指数较高,因此未来更为重要的是是要改变资源高度集中在一线城市的局面,促进广大的二三四线城市的发展。

我最近几个月一直在搜集一线城市制造业外迁的例子,说实话现在我看到诸如深圳或者一线城市产业外迁之类的新闻,心态总体是高兴的。

因为一个城市跟一个人一样,不能想要的太多,你想要所有的先进产业,随之而来的就是大批人口涌入,那么房价必然上涨,大家都活得累,当然地方政府肯定是高兴的,又有产业,又有劳动力,又有年轻人消费,又有税收,房价稳,还不用担心养老金不够,但是普通人就辛苦了。

对于个人幸福感来说,还是要有更多的选择更好。

举一些关注的例子,

广州的小鹏汽车,制造中心放在肇庆市,招聘应届硕士12-14k,有人喜欢大城市,有人喜欢中小城市,有的人希望在家乡或者邻近地区工作,让人有了更多选择,难道不好吗?

腾讯在重庆也建了分公司,在重庆也在招聘,拿着腾讯的工资在重庆不是很和谐?

再比如华为在长春建了个研究所,拿着华为的薪水在长春房价不会是烦恼。

再比如小米从北京搬迁了相当一部分到武汉基地,就买房来说不比在一线城市轻松么。

再比如前几天中国首个国产大飞机生产试飞中心--中国商飞江西生产试飞中心周六(24日)全面竣工,项目正式投产后,可实现每年完工交付约30架次飞机的产能目标。

该中心主要功能是承担国产ARJ21飞机的生产,试飞支持和运营保障等,中国商飞江西生产试飞中心去年11月首次交付ARJ21飞机。

中国商飞的工资在上海很有压力,那在南昌呢?是不是又多了个选择。

比亚迪在惠州的工厂,刚毕业的硕士应届生可以拿一万多一个月,在惠州买房压力就并不大。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

一二线城市的经济增速看起来差不多,但其实增长质量有很大的差别,一线城市更多是新科技,新产业驱动的增长,

而二线城市则更多依靠传统产业和基建增长,因此导致中高端工作机会高度集中在一线城市,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选择去二三四线城市工作其实非常纠结。

这种情况在过去的几年有很大的改善,合肥,成都,武汉,重庆,杭州,南京,苏州,东莞,西安等在高端工作岗位方面都有了不小的进步,但是还不够。

都说先富带动后富,那只有一线城市才有大量高端工作岗位的局面显然是不合理的,需要改变的。一线城市的中产家庭,尤其是有房价的加持,在全球范围看也算得上高收入了,在未来一二十年,中国几十个上百个二三四线城市的发展,可以让人在一线城市之外有更多可以接受的选择,和国人总体幸福感关联度更大,更值得我们去关注。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