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曹操抹杀的真实袁绍:三国步兵对抗骑兵高手,10万人会战大小数十战全胜

500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千古废物

字数:3812,阅读时间:约15分钟

编者按:作为汉末三国时期几个比较知名的败者组成员之一,袁绍的实力一直被大众轻视,这里面固然有曹魏势力因遮掩自己曾经为袁绍藩属辖控刻意淡化的原因,但大众心理中对历史上这种没有正道光环的失败者的优越感和俯视情结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其实袁绍的军事能力并不算低,除了界桥大破公孙瓒之外,其与吕布在常山一带击败为患十余年的黑山贼势力,也是管中窥豹一现其军事能力的点。本文就来说一下这个问题。

500

首先要搞清楚的是,袁绍击败黑山贼,是一场战役而不是一场战斗,史载【(绍)乃引军入朝歌鹿场山苍岩谷讨于毒,围攻五日,破之,斩毒及长安所署冀州牧壶寿。遂寻山北行,薄击诸贼左髭丈八等,皆斩之。又击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皆屠其屯壁,奔走得脱,斩首数万级。遂与黑山贼张燕及四营屠各、雁门乌桓战于常山。燕精兵数万,骑数千匹。绍与吕布共击燕,连战十馀日,燕兵死伤虽多,绍军亦疲,遂俱。】然后是这场战役的范围!什么于毒、壶寿、左髭丈八、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都极为笼统,有些人还觉得K掉一群山贼而已,但看一眼地图你就会吓一跳。

500

▲看一下距离

500

▲感受一下地势

500

▲再看一下黑山军势力在袁绍辖区的位置

袁绍军从朝歌鹿场山苍岩谷(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附近)出发,一路巡山(太行山脉)北进,直至常山郡(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附近)先不提他走的山路和弯路还有这一路要攻打的屯壁。两地光直线距离就已经200多公里。看到这里你可能对袁绍打的这大大小小的十数场战斗的规模有一些概念,再看一下黑山军势力在袁绍辖区的位置,就能明白袁绍发起这次战役的决心了,如果不打,真的是后患无穷。那么再看这场战役的起始时间,史书中同样有明确的标识:初平四年夏,袁绍跟曹操赶走了入侵陈留的袁术,等到夏天才回军(注1),而到了同年秋时袁绍就已经能遣诸将分兵帮助曹操去讨陶谦了(注2),这样的动态大大压缩了袁绍黑山剿匪战的时间,依《资治通鉴》所载,初平四年(公元一九三年)六月左右,袁绍进军朝歌鹿场山,至九月份就分军无虞,撇去跟张燕对K的半个月,袁绍用2个多月的时间巡山北击,转战200多公里,大小数十战,并全胜,【袁氏之攻似若鬼神】颇有展示。那么双方的参战兵力是多少?袁绍方面史未明言,计较前后战役中袁绍投入的兵力,此战袁绍的兵力大抵在三至四万左右。

500

黑山群盗方则有明确的记载,各头目们部队大的二三万,少的数千人。加上张燕后来带来的精兵万余,黑山群盗方的兵力应该在十万上下,但考虑到前期袁绍攻击时他们比较分散,被各个击破,实际形成战力的也就二万至三万左右(注3)。

500

然后,这场战役不可忽略的一个人必须要提一下。【贼陶升者,故内黄小吏也,有善心,独将部众逾西城入,闭守州门,不内他贼,以车载绍家及诸衣冠在州内者,身自扞卫,送到斥丘乃还。绍到,遂屯斥丘,以陶升为建义中郎将】袁绍之所以能够下定决心,要把为害地方十余年官兵不能讨的黑山群盗彻底剿除,并且能够这么迅速的进击并准确的找到隐藏于深山老林里的敌人的屯壁,陶升这个带路党恐怕居功至伟。看明白时间后,我们就会发现,袁绍的进击极为迅捷,不少黑山大王都被碾死在自己的窝里。但毕竟啸聚山林十余年,张燕在袁绍巡山北进的时候也没有闲着,他一直在纠集盟友,最终在常山将已经转战200多公里,连续作战十数场的袁绍军截住。战局开始白热化。

500

战役开始进入高潮。【绍与布击张燕于常山。燕精兵万余,骑数千匹。布常御良马,号曰赤菟,能驰城飞堑,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那么这场战斗是怎么打的?分析这个之前,我们要来看一下袁绍军的构成。【绍令曲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陈于后】【绍在后,未到桥十数里,下马发鞍,见瓒已破,不为设备,惟帐下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余人自随】从史料看来,袁绍在未彻底击灭公孙瓒前,其军队的构成基本是步兵杂以强弩,骑兵所占比重颇少。这也符合袁绍军两月间在深山老林中行军战斗的事实。而张燕方则是有着相当数量的骑兵的,【燕精兵万余,骑数千】而且还有以骑兵为主要作战单位的游牧民族匈奴及乌桓在其一方。张燕军所擅长的正是袁绍军的短处,不过还好此时骑兵的装具还不是很完善,马匹的披甲率比较低,而长矛撩戟配以强弩正是对抗骑兵的最有效手段,而且袁绍军之前就已经打败了以骑兵显赫一时的公孙瓒,对骑兵作战经验丰富。

500

那么双方作战态势就很明显了:袁绍军不会主动突袭张燕军。很简单,用以步兵为主的部队去追着打以骑兵为主的部队,不太容易实现。而敌方骑兵一旦以高机动的特性在我方主动出击阵型出现散乱,部队之间出现脱节时趁机或绕后穿插包围,或扼杀我方补给线,都会造成我方的极大被动。而且袁绍军转战200多公里,连续作战十数场,陡然遇到一个实力强劲的对手,恐怕很难占到上风。【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基于此,袁绍军更不会主动出击急于跟张燕军决战。综上所述,以步兵为主的且已久战的袁绍军肯定会开始稳住阵型,从攻势转为守势。以步敌骑应当后发制人,这是兵家的不二法则。【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而张燕军的最优选择,恐怕也不会是脑子一热全军冲锋就完事,眼前这支军队极为强大,贸然进攻只会像公孙瓒一样的下场。

张燕军唯一的选择是不断地以小股军队对袁绍军进行试探性攻击,以求寻找到突破口后一举将之击溃。并且寻找机会切断眼前这个庞然大物的补给线,将之拖死。【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双方开始进入一种很微妙的局面,谁都吃不掉谁,但是谁也不打算放弃眼前这个击灭对手的机会。而吕布的个人英雄式行为就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出现,其每天带着三、四十骑去张燕军冲锋个三四次,每次都斩获首级,一连打了十几天(注4)。你说这么一帮人视你的军势如无物,一天来突袭你的军阵三四遍,还一连十多天每天都来,但凡是个人都不能忍,何况是一群天天打家劫舍刀口舔血杀人如麻的山贼?而且它直接牵扯到士气。【孙子曰:合军聚众,务在激气,复徙合军,务在治兵利气。临境近敌,务在厉气。战日有期,务在断气。今日将战,务在延气】。所以自古以来遇到这种两军阵前耀武扬威称雄夸勇的,要么如刘邦,装作根本不在乎。要么如李世民,直接派更狠的过去将之干掉。张燕在这能忍了的缘故,可能是真的没办法。

500

综上所述,袁绍军无法一战击溃张燕军,而张燕军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击败袁绍军,袁绍军张好了网等张燕军撞进来,张燕军想通过不断的试探式攻击来寻找一个切入口从而一战成功,而这时投奔袁绍的吕布开始发力,张燕军对吕布这批人防不了拦不住,想追回去反击一下,人已经进了袁绍大营了。自己这边也出那么几十个人驰突一下,又没那种人,真打算全军压上跟你拼了算了,公孙瓒的下场相去不远。叫吕布结结实实的过了一把无双的瘾。其实很像抗美援朝后期,在双方进入拉锯战的状态下,我英勇善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冷枪冷泡运动,结果涌现出一大批如张桃芳前辈这样狙击英雄。这样的战斗僵持了十余天,张燕依然没有捞到什么好处,相反自己这边的损耗却很大。而袁绍军的情况也不怎么乐观,士卒久战已疲,且补给线太长。双方最后各自撤兵罢手。但袁绍经此战役后,基本清剿了自己后方的敌对势力,为日后的冀州霸业正式拉开了序幕。

1、《三国志·武帝纪》引军入陈留。太祖与绍合击,大破术军。术以馀众奔九江,杀扬州刺史陈温,领其州。

2、《三国志· 武帝纪》秋,太祖征陶谦,下十余城,谦守城不敢出。《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清河朱灵为袁绍将。太祖之征陶谦,绍使灵督三营助太祖,战有功。绍所遣诸将各罢归。

3、《三国志·二公孙陶四张传(裴注九州春秋)》黑山、白波、黄龙、左校、牛角、五鹿、羝根、苦蝤、刘石、平汉、大洪、司隶、缘城、罗市、雷公、浮云、飞燕、白爵、杨凤、于毒等各起兵,大者二三万,小者不减数千。《三国志·董二袁刘传》魏郡兵反,与黑山贼于毒共覆邺城,遂杀太守栗成。贼十余部,众数万人,聚会邺中《三国志·董二袁刘传(裴注英雄记)》(袁绍)乃引军入朝歌鹿场山苍岩谷讨于毒,围攻五日,破之,斩毒及长安所署冀州牧壶寿。遂寻山北行,薄击诸贼*(左发丈八)**[左髭丈八]*等,皆斩之。又击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皆屠其屯壁,奔走得脱,斩首数万级。

三国志· 吕布(张邈)臧洪传》燕精兵万余,骑数千。

4、《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内容。主编原廓、作者千古废物,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