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为什么这么“甜”?
某日,昆明上空响起一短一长的汽笛声。
日军空袭来了,又是一日“跑警报”。
从西南联大校舍走出的人群中,
一名男同学尤为显眼。他不与大部队相合,
而是手提一个大大的白搪瓷漱口缸,
悠悠地来到了烧水的锅炉边。
他用缸子装水放到火口上,而后倒入一包莲子。
耳边细微的柴火声与上空急促的汽笛声,交相混合,
但这位男同学始终神色淡然,
只关注眼前那缸烩煮着的莲子,时不时用汤匙搅拌。
他,便是汪曾祺先生笔下一位“不跑警报”的人,
对冰糖莲子爱得深沉的广东人郑同学。
冰糖莲子雪耳糖水。来源:图虫创意
在汪曾祺的记忆里,“广东人爱吃甜食”。
那时,在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广东人开的甜食店,
内有绿豆沙、芝麻糊、番薯糖水等,
惹得广东同学忍不住说一句:“好嘢!”
这桩关于炸弹、广东人与冰糖莲子的抗战时期轶事,
让人们对广东人爱吃甜的印象更深了。
然而,广东人吃甜
并非如江浙菜一般喜欢在主食菜品上大做文章,
而是更专注于茶余饭后的“甜品”。
那些看上去普普通通,甚至毫不起眼的食材,
来到广东人的手里,经过一番交叉排列组合,
可以做出数百种不一样的甜品,
除了味道、口感不一,
“功效”不一才是广东甜品最让人称道的地方。
广州某糖水铺一角。图源:图虫创意
1.吃甜渊源
广东人吃“甜”,历史悠久,渊源颇深。
岭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
在栽培甘蔗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百越人很早就栽培甘蔗用于制糖,
春秋时期中原的糖多来自于岭南。
交趾,中国古代地名,
先秦时期为百越支下骆越的分部。
汉武帝时期,南越国被灭,设交趾郡。
至东汉,更名为“交州”,
其最大范围及文化遗迹位包括了如今广东省至越南北部。
这一片地区蔗糖生意红火,且质量甚好。
在古代,岭南地区的蔗糖不仅用作贡品,
也会在市场上销售。
早早接触到蔗糖的南方人在菜品中
加入适量蔗糖进行调味,
便能产生鲜甜的味道,
这也是粤菜崇尚清鲜的起源之一。
甘蔗。汉代杨孚的《异物志》记载∶“甘蔗远近皆有,交趾所产甘蔗醇好,本末无薄厚,其味至均,围数寸长长余,颇似竹,斩而食之甚甘,取汁如饴,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图源:图虫创意
广州番禺,素有“糖都”之称,
潭州白蔗更是一直颇负盛名。
在20世纪30年代,
中国内地首家机制糖厂
——广州市第一蔗糖营造场市头制炼处,
也坐落于番禺。
除了广州,潮汕地区在历史上也是蔗糖的主产区之一。
广东人与糖,关系匪浅。
糖业在南方的发展
为广东人用糖、吃糖提供了方便的原料条件。
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言,
“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
可见南北方用糖的频率和习惯受到了糖业发展的影响。
明清时期及其后,广东人用糖更是普遍,
甜品深入到广东人的日常消费、
岁时民俗、祭祀等各方面,
在广东形成了一定的糖文化。
红豆绿豆糖水。甜过初恋,滋补养生。图源:图虫创意
2.制甜始末
提到广东甜品,
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可能是大名鼎鼎的“糖水”。
但按照全面的说法,
广东甜品应该分为固态和液态两种,
前者为糕点,如马蹄糕一类;
后者为糖水,如绿豆沙一类。
广东人制作甜品的主要原料有
蔗糖、果仁、豆类、薯类、大米、鲜奶和鸡蛋等,
时常根据情况,加入百合、海带、陈皮等材料
进行调味和达到“药食同源”的效果。
在这一特性上,糖水显然比糕点更加突出。
绿豆沙,通常习惯加入百合、陈皮等材料。图源:图虫创意
在广式糖水中,不同原料的制品,
有着不同的养生功效。
豆制品,有红豆沙和绿豆沙一类,
清甜爽口,多用于消暑解热。
坚果制品,有芝麻糊、杏仁糊和花生糊等,
香滑味浓,多有乌发养颜,滋润解燥之用。
芝麻糊。图源:图虫创意
奶制品,有双皮奶、姜撞奶、凤凰奶糊和窝蛋奶等,
香醇爽滑,风味独特,有暖胃表热之效。
药材制品,百合糖水、莲子糖水和银耳糖水等,
多润肺生津、止咳平喘,滋阴补肾。
其他类别,有银耳炖木瓜、芝麻汤圆、西米露和炖雪蛤等,
生津益身,是饭后甜点佳品。
芋头西米露糖水。图源:图虫创意
糖水历史悠久,
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王公贵族在宴会后吃食的甜汤,
当时最主要的功能便是调和气食,帮助消化。
众所周知,广东气候热而多雨,湿气较重,
长久生活在此容易上火,湿邪过盛,
传统的药补对广东人民而言过于燥热,而食补则温和得多。
广东人在饮食方面,
擅长将地域气候特征和食物配伍原则相结合,
随后合理搭配各类食材做出菜品,
从而达到调理身体机能和滋补养生的目的,
广东的煲汤文化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延伸一下,糖水也是如此发展而来。
广州老城区一角。图源:图虫创意
“协调”,是广东糖水一个重要关键词。
用料要协调。广东糖水用料丰富,常见为各种混搭,
但食材的排列组合并非随心所欲。
对于食材的形态、色泽、特性和饮食效果等,
搭配起来处处要协调,
要达到相辅相成之效,避免相斥相克。
如洁净透明的雪耳糖水配上冰糖或白糖,
总比配上红糖要协调。
相反,若用冰糖去熬制番薯糖水,
也不及用红糖熬制显得浓稠温暖。
糖水用料没有最好一说,广东人看重的是其适配性。
火候要协调。因为原料性能各有差异,
因此,要得到最好的口感和效果,
必须控制好受热的强度和时间。
煲、煮、滚、炖,各有所长,灵活选用。
雪耳、莲子、糖水。图源:图虫创意
作为广东甜品的代表,广州糖水铺何时兴起?
民国初年,各式糖水铺在广州街头逐渐兴起,
关于这一现象,有两种说法。
一是认为与当时吸食鸦片人数增多有关。
因吸食鸦片后口干舌燥,
喝一碗糖水可以滋心润肺,利于排毒。
二是以前的汽车用烧木炭的方式供能,
司机吸入碳灰过多会有碍于健康,
因此司机们煲糖水用来驱散体内毒气,由此传开。
现代糖水兴起的原因已难以考证,
但广东人更愿意相信:
糖水诞生的初衷,离不开“排毒”。
龟苓膏。图源:图虫创意
在这一时期,甜品用料还不那么丰富,
最大的功夫在于食材的性质和功效是否搭配得当,
烹饪手法是否讲究。
街上的糖水店各有各的看家甜品,
主要为绿豆沙、芝麻糊、龟苓膏、炖奶和番薯糖水,
一般一个店面擅长一种甜品。
十年过后,约莫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期间,
广州糖水进入了黄金时代,
糖水店愈发兴旺,不仅品种变多,
且成品日渐高档,奶制品尤为出色,
如双皮奶、姜撞奶、凤凰奶糊等。
店与店的竞争,门户相对,各有千秋。
杨枝甘露。图源:图虫创意
改革开放后,广式甜品除了保留传统的样式,
更是广泛吸收其他地区的甜品和水果做法,
研制出了更多可口、精致的甜品,
这也体现了广府人开放包容的性格。
如港式甜品典范杨枝甘露,
便是将西柚和芒果容纳于其中,果肉清香,西米软糯,
用层次丰富的口感去捕获食客的心灵。
3.脍不厌细
评论粤菜,常有“粗料精做”一说,
即通过极其讲究的烹饪手法让平平无奇的食材大放异彩,
除了主食如此,放眼广东甜品也适用。
双皮奶,有“广东甜品之王”的美誉,
以水牛奶、蛋清和白糖等混合炖制而成,
质感细腻嫩滑,口味甜香清淡,
可热食也可冷食,老少皆宜。
双皮奶。图源:图虫创意
《顺德美食竹枝词》如此形容它:
甘香酥滑奶双皮,玉液凝脂润雪肌。
何必整容求绝色,醍醐助尔赛西施。
“醍醐”便是指从牛奶中提炼出的精华,
这夸赞的是双皮奶美容润肤的功效。
关于其起源,常见的有三种说法。
一为清末,顺德一位叫何十三的农家子弟,
在清晨做早餐时无意之间调配而成。
二为某日,有人将卖剩的水牛奶搁置一旁,
冷却后发现最上方结了一层奶皮,看着觉着有趣,
便继续在上面再倒一层,从而形成“双皮奶”。
三为顺德大良名店“仁信双皮奶”创始人之父的说法。
董父在顺德大良白石村以养殖水牛及制售鲜奶、牛乳为生。
有一次,董父试着将牛奶煮沸后保存,
却意外地发现牛奶冷却后表面会结一层薄衣,
尝一口,居然无比软滑香甜。
一试再试,便制成了最初的双皮奶。
红豆双皮奶。图源:图虫创意
虽然几种起源之说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但在传承过程中,其制作愈发精细。
原料品质尤为讲究,制作过程尤为精细,
这是制作一道新鲜甜品的保证。
奶,必须在清晨到农场挤出最新鲜的水牛奶。
鸡蛋,也是选用当地新鲜的土鸡蛋。
第一道,控制好火候,加热水牛奶至刚刚沸腾即可。
若加热时间过长,就会破坏水牛奶中蛋白质的结构,
导致其不易凝结成奶皮。
煮完第一遍牛奶,静置一段时间,
随后把奶倒出,此时碗内留下了一层薄薄的奶皮。
第二道,倒出的牛奶,要跟新鲜的土鸡蛋蛋清搅拌到一起,
随后重新倒入有奶皮的碗里,放到蒸笼里,
约莫10分钟后,细腻香滑的双皮奶便大功告成。
姜撞奶。图源:图虫创意
姜撞奶,又称姜埋奶,是广州沙湾古镇的传统甜品。
“埋”是为“凝结”之意,
“撞”则为制作过程中奶与姜汁碰撞之体现。
姜撞奶甜中带点辣味,风味独特,
具有很强的暖胃功效,可祛寒活血、养颜美容。
相传,大约在清光绪年间,
沙湾有一老夫人患病,夜间咳嗽不止。
服侍老夫人的丫鬟从医书上知晓老夫人应是寒咳,
可以用姜蒜驱寒治疗。
但姜蒜辛辣,让人难以下咽,
丫鬟想到老夫人平时喜欢喝沙湾本土的水牛奶,
便灵机一动,将老姜擦成姜蓉,
用薄纱布包裹姜蓉榨取姜汁后倒入煮沸的牛奶之中,如此便容易入口。
姜。图源:摄图网
某日,丫鬟将已稍微冷却的水牛奶倒入装有姜汁的碗中,
端给老夫人饮用。来到房间时,
姜汁奶已经凝结成了豆腐花一般的凝脂状,
老夫人一见,甚是喜欢,品尝过后,
觉得奶香扑鼻且异常爽滑,姜辣味微而不呛,
更加爱不释手,当即让丫鬟每天制作供她食用。
不出几日,老夫人的咳嗽便痊愈了。
此事一传出,沙湾各家的主妇、仆婢们
纷纷向这个丫鬟请教学习姜埋奶的制作方法,随后广为流传。
姜撞奶从选料到做法,
同样不能在每一步有任何疏忽。
首先,姜要选用姜味浓郁的靓黄姜,牛奶同样得是新鲜奶。
其次,秘密在于“撞”,撞的动作要一气呵成,
撞的过程中要防止空气进入。
品质最佳的姜撞奶就是当你把瓷勺拿开,
勺子也不会粘上一丝奶浆。
红豆沙。图源:图虫创意
看上去简单的绿豆沙、红豆沙,也有许多讲究。
首先,尽管同属豆类,绿豆和红豆的性质是不同的,
绿豆寒凉而红豆性平,
所以绿豆更适合夏季食用,清热解毒。
但由于广府人自认体质虚薄,
经受不住过于寒凉的食物,
因此,常常在煲绿豆糖水时加入臭草、陈皮等调和,
煲到起沙才食用。
花生芝麻糊。图源:图虫创意
芝麻糊,必须要先将黑芝麻在炒锅中炒至香气微微溢出,
随后与浸泡透的大米一起,和入清水磨成细浆。
随后,还要把生猪油炼成熟猪油,
加清水煮沸,再加白糖煮至溶解。
最后将芝麻细浆徐徐冲入,边冲边搅,
随后,一晚乌亮油滑的芝麻糊便做成了,
对于便秘、防止头发变白都有效果。
4.山海之味
有人打趣说,广东就像三个省。
广府、潮汕、客家,在大鸡腿省三足鼎立。
除了以省会广州为中心的广府地区,
省内还有分布广泛的客家人,
以及居住于潮汕三市的潮汕人。
三者不仅方言不同,各地习俗也是天差地别,
他们共同支撑起了常年领跑全国的第一经济大省。
广东甜品若按照地区划分,
除广式甜品独占鳌头,
潮汕甜品、客家甜品也不容忽视。
广济桥夕照。图源:图虫创意
潮汕曾经因糖而兴,
其制糖业在历史上有过一段辉煌史。
明清时,“潮糖”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有一句形容好吃懒做的趣味俗语,
“烧(相)辅无半厘,拗蔗浣糖枝”,
就起源于潮汕古时的制糖业。
在重要的宴席上,潮汕菜还有“头甜尾甜”的讲究,
即第一道菜与最后一道菜都是甜品,寓意为“从头甜到尾”,
如此一桌下来,就至少有两道甜品。
只要去过潮汕地区,绝对忘不了潮汕人做甜品的花样。
海石花,一种海藻熬成的凉粉状食品,
在潮汕地区才较为常见,因其原料靠海而生得名。
清朝康熙年间,聂璜的《海错图》已对此有所记载。
海石花。图源:图虫创意
野生的石花草往往混杂砂石和贝壳碎片,
需要反复冲洗沉淀砂石,
沥干后再装入纱布或者卤料包中,再加水入锅煮。
煮好之后,放在容器之中,冷却一会便凝结成形,
淋上蜂蜜或糖油便可食用。
吃起来冰凉脆爽,
现在更是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上红豆、薏米、椰汁等各种配料,
给视觉上带来丰富的体验。
海石花入口后,淡淡的海腥味把人带到了海边,
感受一番海边人家的活力与生猛。
这一甜品,除清凉解渴,
还有润肤美容、滋阴润肺之效。
反沙芋。图源:图虫创意
绉沙(纱)芋泥,
一道颇费功夫的甜品,
从中可见潮汕厨师的技艺。
先谈谈芋泥,芋头削皮后切去两头只取中间,
蒸熟后压得出泥方为过关,否则就过滤掉。
趁热放在砧板上用菜刀碾压成泥,
加入白砂糖,搅拌均匀,烧红铁锅后,
边铲芋泥边下葱粒热猪油,
直到芋泥不粘手后用碗盛起。
“绉沙”实际上是五花肉,需要挑拣肥瘦均匀的肉,
用清水煮至八成烂熟,捞出后用竹针在主披上均匀打孔,
打透之后再用干布吸干,涂抹老抽,
随后放到160℃的油中炸到猪皮表面布满气泡,
此时可以捞出,用糖水煮10分钟。
之后,取出来把肉压到芋泥堆里,
再上蒸笼蒸个20分钟,这道甜品方为完成。
番薯芋头糖水。图源:图虫创意
在潮汕,据说存在大约100种料理芋头的方法,
还有翻沙芋头、炸香芋片、芋头甜汤等,样样香甜。
糖在潮汕人手中,有了五花八门的甜。
各式各样的潮汕甜点成为甜食党的福音,
如糖葱薄饼、胶罗钱、鸭母捻、酥糖、
南糖、酥饺、甘草水果、糕烧番薯等,
在美食的孤岛上,保留着复古的传统甜味。
这也难怪美食家蔡澜说,“食在广州,味在潮汕。”
鸭母捻。图源:图虫创意
与潮汕人相比,
客家人可谓无酿不生活,万物皆可酿,
尤其喜欢取之山野,就地取材。
但是,客家人并非只有客家酿菜这一绝活,
做起甜品来,他们也毫不逊色。
鸭松羹,一种客家传统甜品,
在家庭聚会中少不了它的身影。
鸭松羹里没有鸭肉,
原料为淀粉、红糖、猪油、生姜及陈皮碎末等。
很早以前,中国人就学会用类似原料做成“甜羹”。
“吃货”诗人陆游也是个甜羹高手,曾有诗云:
“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
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
鸭松羹口感类似果冻,松软糯香,
因加入了生姜,又微辣香甜,
让人吃了有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
相传,这是古时候一名孝子,
根据老父亲钟爱的口味制作出来的一道小吃。
一直以来,它都被认为是孝敬老人的名点。
鸭松羹也同样有着养生使命——排毒养颜、驱邪祛暑。
纯糯米做成的客家汤圆,也颇有特色。
客家汤圆一般是将糯米丸子放入由红糖和生姜熬成的汤底中制成。
精髓就在这锅糖浆,最好用梅州五华的“秦糖”,
煮时在糖浆里面放些姜,汤圆装碗后再加一点点糖。
如此煮出的汤圆,又香又韧,颜色越金黄越好,
加上几片姜的搭配,还有健脾温胃、发散风寒的药性。
广东梅州客家土楼花萼楼。图源:图虫创意
在客家地区,有一类食物被统称为“粄”,
而在客家人纳凉消暑的童年记忆中,
有一种“仙人粄”,代表着最接地气的甜味。
仙人粄是由仙人草熬成的汁液与淀粉、
大米粉混合凝成黑色胶冻状的粄,
加入糖胶或白砂糖后,成为一道甘香爽滑、清凉降火的甜品。
老一辈的人说,吃了它,整个盛夏都不会长痱子。
这种甜品为潮汕与客家共有,潮汕人管它叫草粿。
潮汕地区沿街叫卖的草粿摊上,有时还有豆花等甜品,
价钱便宜,经久不衰。
丝丝甜蜜流淌在盛夏光年,这便是隽永的风味。
味酵粄。图源:图虫创意
广东甜品,种类繁多,
三言两语实在是说不完。
它们的制作,处处体现着广东人药食同源的养生智慧,
以及脍不厌细的手艺追求。
如今,甜品常常是现代人治愈自己的一剂良药。
不管眼前面对何种境况,生活中带点“甜”,
总让人觉得生活还没有这么糟糕。
也许,这也是务实进取朝前看的广东人如此热爱甜食的原因。
木瓜炖桃胶。图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汪曾祺:《山河入梦》,宁波出版社,2019年
周正庆:《中国糖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王晓玲主编:《食在广州:岭南饮食文化经典》,广东旅游出版社,2006年
文春梅:《广府味道》,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饶原生:《靠山吃山:大山窖藏的客家味道》,广东科技出版社,2014年
郭婉华:《靠海吃海:江洋湖海打造的潮汕味道》,广东科技出版社,2015年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方志出版社,2015年
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街道志编委会:《中国名镇志丛书:北京街道志》,方志出版社,2018年
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编:《广府和味》,广州出版社,2019年
高宪枫:《广东糖水的研究》,《试验报告与理论研究》2009年第6期
李辉斐:《食在民间·糖水》,《南方都市报》,2007年3月19日
《老广的味道》系列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