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优秀的普通人

500

文|十三姐

公众号|格十三(GSSW13)

我现在越来越讨厌被人问:“你甘心让你孩子当个普通人?”

真是又好笑又可气,我不甘心,怎么着,我把我儿子发射到火星上去就绝对不普通了,您满不满意?

现在还有一个相反的舆论风气,市面上别管有孩子的、没孩子的、懂教育的、不懂教育的、有脑子的、没脑子的,统统跑出来教育家长说:“你们要允许自己孩子是个普通人”。

好家伙!当家长还真难啊!一会儿要不甘心孩子普通,要有志向有野心;一会要允许孩子是个普通人,不要有非分的企图......

然后又说人生有三个阶段:懂得父母是普通人,接受自己是普通人,允许孩子是普通人。

都老大不小了,都有娃了,还不知道自己一家一档都普通,还需要刻意来懂得、接受、允许......这恐怕不是普通人了,是一家傻子吧。

我就纳闷了,“普通人”怎么带了点贬义的意思呢,做个普通人怎么还透着那么点为难和将就的失败感。

我们大多数人和我们的孩子,两条胳膊两条腿,一个鼻子一张嘴,吃的是五谷杂粮,占用的是公共资源,缴的是一样的税,“普通人”这个定义,怎么就突然需要家长“勉为其难”地接受了?

当父母的对自己孩子有欲望,有要求,有目的性,这是人之常情,但我想说,世界上99%的人,都是普通人,你想上天咋滴?

如果一个家长过于希望自己孩子胜过其他99%,成为人中龙凤,站上世界之巅,那很有可能是这个家长对自己几斤几两心里已经有数了,认定自己已经没那本事出人头地,只能希望孩子给他创造个奇迹。

但凡他自己打下八个矿的稳固基础留给孩子,也不至于渴望孩子能给这个家带来什么翻天覆地的逆袭了。

500

前几天我看了复旦教授梁永安的一段话,我觉得特别好,所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你如果只是以出人头地为目的的话,其实你给自己找了一个非常偏狭的道路,就是你再想在今后的生活里面干得比90%的人还要好,那是很难很难的。我们整个教育,都应该转移到一个什么方向上来呢,我们今后的任务就是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

梁教授的话就像个安民告示:你们不要挤破头去追求什么出人头地了,先冲上“普通人歧视链顶端”,做好一个优秀的普通人就已经不容易了。

你看,是不是豁然开朗,普通人还是普通人,但普通人里面依然分优秀的、良好的、及格的、不及格的。

我想,大多数家长可能以为普通人都属于刚达到及格线,甚至有好多大人会觉得自己孩子如果不是出类拔萃的那一个,就是不及格的那一个了。

其实内卷的发端是什么,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每个家长都害怕子女的未来还不如自己的成就大。

好多名校毕业的父母,总感觉自己孩子如果不考上比自己更好的学校,那就是基因下滑,阶层降级,到时候爹妈校友聚会来的都是清华北大的,聊起各自孩子,报出来的校名他们还要去查一下百度......神经病啊家长不要面子的啊。

如果有这种担忧,duck不必。因为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包下全市最豪华的VIP会所后再请你的清北校友来聚会,相信我,到时候别管你孩子上的什么学校,你都很有面子。

500

其实,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普通人”,可能比成为一个“普通的不普通人”幸福很多。

看看那些从小戴着眼镜到处上补习班不会运动不爱艺术也没有快乐的小孩,走上社会后,他们中的很多没有锐气,没有爱好,没有创造力,不懂幽默,不擅交际,没有一个坚定的自我认知。

而优秀的普通人,也许前期并没有那些所谓“成功学子”那么值得炫耀,但未来属于自己的大半生,他过得会幸福。

就像梁永安教授对“优秀的普通人”的定义:

“优秀的普通人,热爱世界,热爱万物,热爱众生,然后踏踏实实地去寻找到一个自己内心喜欢又有时代价值的事情。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做好一两件事就很好了,在这个过程里面,证明自己是可以改变的,同时也能通过自己做的事情,证明这个世界也是可以改变的,这个就特别好。”

做好一两件事,证明自己能改变,也通过自己做的事情改变世界,这听起来就像是什么极其伟大和不朽的成功人士干的事,但实际上,普通人就可以。

前提是,你得是个优秀的普通人。

不及格的普通人,看低自己,玻璃心,爱妒忌,对凡事不满,没动力,还怨社会。

刚及格的普通人,安于现状,糊里糊涂,怕这怕那,不愿意努力,害怕吃力不讨好,很怕吃亏。

中等偏上的普通人,心有不甘,又不知怎么努力,没有主见,听风就是雨,极度想攀爬,害怕被淘汰,就是内卷的主力军。

500

最近热播的《小舍得》中,米桃那一家人就是普通人,他们从农村来到大城市,一家人本来平静安逸,靠自己努力生活,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安稳又上进,算得上是“优秀的普通人”。

后来米桃接触了大城市“富养女儿”欢欢之后,开始变得自卑,开始有欲望,开始不满,她降落到了“中等普通人”行列,因为开始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

不光是普通人,所有人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在攀比中逐渐忘记自己是谁,我要的是什么。

我们这一代父母,能给孩子的东西看似挺多的,都是丰富的物质、取之不尽的资源,但实际上精神上的给予是特别短缺的。

谁会放着作业不做,摊着考卷没改,就先跟孩子促膝谈心,给他讲人生的漫长、未来的方向、社会的复杂、生活的意义?

日本的“平成废物”,是因为宽松教育和快乐教育而导致的,我们现在怕了快乐和宽松,全民一拥而上盲目地鸡娃,大多数家长给孩子最大的精神灌输就是“你能让你妈高兴的方式就是拿出一张漂亮的考卷”。

谁能保证这样的一代小孩,不会比平成废物更废,光会考给家长看,为了竞争而学习,不是为了成长而学习,没了自己的核心,也许培养出的就是一代“鸡血废物”。

500

这个社会在教育上最大的问题是不能给予“普通孩子”一个基本的尊重和留有希望,这是残酷的现实,越是普通的人越害怕因此一蹶不振。比如用学历来区分人,实践证明,很多211高校出来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和学习效率是超过985毕业生的,而且工资还低,用人单位其实很喜欢招收这些。

人真正的能力,是在社会上学会和锻炼出来的。

我们家长担心的不就是孩子如果学历不如别人那么光鲜,走上社会就会更难、更受排挤、更不容易出头吗?

但家长怎么却从来不会考虑,我的孩子只要有一两件特别热爱和擅长的事,他所有的情绪都不会被“更难、更受排挤、不易出头”所裹挟,他也就根本不难过啊。

他可以慢慢来,直到找到最想要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必须在18岁之前,在父母眼皮子底下,就要奠定自己一生都必须是那个成功人士,都不能成为普通人。

有些人就是大器晚成,厚积薄发的,比如十三姐夫,他40岁才开始真正懂得一些人生道理,并学会了很多以前没学过的文言文和奥数知识,这些东西帮助他在公司里成为了更深邃有内涵的人物,获得了领导好评,觉得他踏实务实好学,又给加了不少工资,又给加了很多工作量。

假如一个人活80岁,那么大学毕业后的人生将占据全部人生的七成,18岁之前被父母认可的能力可能会赢得短暂的几年荣耀,但今后更长人生的幸福却必须得自己争取,那些幸福感靠的就是“成为优秀的普通人”的能力。

把孩子逼得太紧、压榨得太光秃秃、打造得过于机械化,他的未来不会好到哪去。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所以大家都别过于激进,让孩子热爱万物,比让所有人都热爱他、夸他、捧他要重要得多。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