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初二女生凌晨3点写完作业喜极…而崩溃大哭》的感想

中国历来是推崇苦读的,比如: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比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等等。似乎中国的教育就提倡一个“苦”字,而从来不讲求学习效率和学习方法。

其实,这是一个最大的误解!也是最坑害学生与家长的误解!

学习的目的,特别是中学阶段,一是掌握应会的基本知识,二是锻炼学习能力——这里面就包括学习效率和学习方法的锻炼和领悟。一个只会“苦自己”而不能提高学习效率、逐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学生是走不远的。

孩子读985高校后,迄今十多年没关注过中小学教育了。倒是接触了不少本科毕业生,在单位带这些学生的时候,总的感觉是:这些学生怎么这么慢、这么散?一篇客户或者市场调查报告,不说质量和文笔,就是办事效率和态度有时简直让人无法容忍,于是不停地用80年代的语句:不要干活像玩耍、在玩耍中干活,效率、效率、效率!

如果说现在升学压力大,那么80、90年代大不大?现在无论高中还是大学,在校学生的升学率(招收率)至少是那个时代学生的200%-300%以上。80年代,一个高中班八九十人,还要预选,30%的没有参加高考的机会,剩下60%的学生参加高考,一个班平均本科4-8人,本科以下10人左右。老师们的名言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要说那个时代升学不重要,在国家包分配的时期,一个中专就能改变学生的命运,从农民或市民一跃成为人们羡慕的“干部”阶层。

那个时代,绝大部分学生们自然是努力的。学校呢?自然是负责的。没有那么多“高大尚”的新鲜词,却做好了应有的工作。比如:学习规定晚自习9:30下课,10:00教师必需熄灯,班主任老师都是各自检查,把那些“点着蜡烛或煤油灯苦学的同学”劝回去休息。老师常说的一句话:保证休息时间,才能在课堂上集中精力,集中精力、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那个时候还真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大部分学习好的同学还真不是“苦读”一派的。

看了《初二女生凌晨3点写完作业喜极…而崩溃大哭》这篇文章,不知道这种现象是普遍的、大众的还是个别的、小众的,本人(三本)和孩子都没有这种经历!

如果是有一批学生都是这个样子,本人感到很悲哀!这么多年来,无论国家和家长投入那么多、关注那么多、争论那么多、改革那么多?——结合现在大学生的效率观念和表现,这个结果真的是很悲凉!

那么,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或者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了!这包括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自己!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