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科举和现代高考(一)
首先声明本人不是什么科班出身,对科举和高考都没有太深的研究,只是一点个人想法。
科举起于“隋、唐”兴于“宋”,“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隋、唐时期官员主要出自门阀世家,这就出现了一个隐患,当皇帝的意志与门阀世家的意志不同时,世家出身的官员到底是听自己家主的还是听皇帝的呢?为了更好的贯彻自己的意志,唐朝的皇帝开始试着用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员,具体什么情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科举的目的是为了贯彻皇帝的意志,选拔出能只听命于皇帝的官员,简单来说就是选官。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满足国家管理和建设的需要,需要一批有文化、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来充实各个岗位,但是国家新建资源有限,且大多数国人都还是文盲,于是就通过高考这一模式选拔出文化底子好的学生进行专门培养,本意也是选拔国家需要的人才。我们国家直到90年代后期才取消大学生分配制度,在此之前只要考上了大学自动拥有国家干部身份,简单来讲就是为国选材。
其他的都不多讲,我只从选拔过程中的考试环节来说,在明代和清代科举考试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截搭题”说道“截搭题”首先要了解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朝时出现的,要求考生写文章必须用固定的格式,分为十个部分,具体也不多讲。一般八股文的题目是从《四书》里选取一句、数句,或一节、数节作为题目,意思较为完整,而截搭题则是于经文中不当连而连,不当断而断,割截而成的八股文题目。意思不够完整,有时甚至是前言不搭后语。有观点认为其主要目的是避免抄袭和选拔人才,我对这个目的有不同理解,不完全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发现“截搭题”主要出现在小考中,而且朝代建立的初期很少这么出题,越是国家稳定读书人就越多的时候,“截搭题”在科举考试中出现得越频繁,我总结了两点,一:把尽可能多的人选下去,王朝初期对官员的需求量大,而由于国家初定读书人少,于是题目就相对简单通过率高,而在国家稳定后一段时间官员基本饱和,但读书人却越来越多,于是题目就开始越出越偏,通过科举晋升的人相对参加科举的人就越少,因为官位很难再增加了,但参与科考的人却越来越多,为了把大部分参与的人选下去,题目出得越怪、越偏、越好。二、为了方便批改试卷,八股文要想做好,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破题”就是把主考官出得题目的原意找出来,然后再根据这个题目做题,由于“截搭题”的意思不够完整,考生必须先搞清楚题目想要表达的完整意思,如果这一步搞错了,那下面的文章做得再好也没用,这叫离题万里。初级科考中负责批卷的人少,职位也相对较低,为了省事,只看考生“经义”这一科做得好不好,以此来决定录取还是落榜,但时间还是不够,怎么办呢?就看“破题”,这一步都错了,文章的内容也就不要看了,所以题目出得也是越怪、越偏、越好。这就是我总结出来的“截搭题”大行其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