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的很有条理
【本文由“芒星芒”推荐,来自《潘维:中国学派的政治史观》评论区,标题为芒星芒添加】
我不赞同这篇文章的很多观点。
(1)比如文章中的原文这一句,政治共同体之间的竞争,比拼的是内聚力,比拼的是精英与平民同心协力的团结力,而非先进阶级战胜落后阶级的能力。
虽然在过往的人类历史中,精英和平民总是通过经济物质层面的差别、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力的差别、知识能力的差别等,被区分出来。
但是只要在一个信息相对开放流通的世界,平民知道有精英的存在和他们迥异于自己的奢靡生活方式,精英们知道平民的存在和他们的混乱糟糕的生存方式。
那么,我敢说一句,没有一个平民愿意发自心底的尊重这种区分,并对此认命;也没有一个精英不担忧/惧怕平民对自己“高大上”生活方式的冲击破坏,并对此毫无防备。
人们总是想着要打破或防止打破这种精英——平民之间的区分,所以所谓的同心协力从来不是事实,真正的事实是,平民和精英的合作,是一种局限在制度的压迫信号和经济的激励信号相之下的行为模式。
一旦压迫信号和经济信号之间失去平衡,当压迫信号大占上风的时候,那么精英——平民的严格区分,被冲击的可能性就会急剧飙升。
如果作者不承认这个基本事实,那他就不够坦诚的学者,他是在故意回避某些事实的基础上讨论着问题。
这是不可接受的。
(2)原文这段话我也不同意——市场秩序是政治共同体里的基本秩序之一。市场机制既创造财富也分化出精英与平民、制造贫富差异。所谓“统治阶级”不过是知识分子的“印象”。执政集体有维护市场秩序的恒定功能,就导致知识分子的知识误区。所有政权都致力于平衡精英与平民利益,执政集体成员的自私现象则“印证”了政权掌握者恒定为私利服务的误解。大量的相反证据被阶级或利益集团理论拒绝和忽略了。
(a)这句话里面提到了市场秩序一词,但是,作者在暗示市场秩序就是一种已有的且不变的基本规律,他在暗示,导致精英和平民分化,导致贫富差距分化都是市场秩序的锅,它们是客观规律所致的必然。
它暗示了分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但是他的观点忽略了一个问题,假如文明继续发展下去,市场秩序一定得是这样吗?市场的运行规则无法演化成更科学的模式吗?
在我看来,假设市场模式是可以改变的,那么它改变的方向一定是朝着弥合贫富差距,收窄剥削强度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必然要导致精英平民分化,贫富差距悬殊。
当作者无法提出此问的时候,实际上他已经在默许精英——贫民分化是客观规律导致的必然,而不是一种应该被逐渐消除的现象。
而这一点是绝对不可被接受的。
(b)统治阶级可不是印象,而是真实存在的。这一点最好问问每个人最切身的体会,不能以你的解释为准。
我想我们的文明还没有发展到,消除精英——平民区分的程度,精英不就是局部范围、局部领域的统治者吗?我们还没有发展到消除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区别的文明高度。
(c)不应该只从自私和无私的角度来理解政治权力的掌握者,还应该认识到人类文明总体的发展程度这个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就是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翻开历史,我们已经很明显的感觉到,在科技不发达、总体稀缺的农业社会和局部出现过剩的现代社会之间,由于生产力总体的进步,导致统治阶层的统治方式也相对的温和许多。
即便在同一个时代,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和地区之间,这样的比较也是非常明显的。
这里面取决定性作用的,显然不是统治者的无私和自私,而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带来的资源竞争关系相对缓和。
另外,很难想象把一个无私的、道德高尚的领导者,放到一个极度贫困的环境下,他的无私能够顺理成章的改变当地的经济状况和政治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