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战后的日本经济(二)

   突然不知道怎么继续写下去了,不过反正是自娱自乐!好歹写完吧。

   上篇写到了“广场协议”这个协议其实并不是美国强迫日本、德国签订了,这两个国家通过长期的经济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外汇主要是美元,自身也有相应的货币升值需要。不过美国提出了金融市场开放的要求,而这个条件日本同意了,德国没有完全同意,可能这也是后面日本经济泡沫高企,而德国却没有的原因之一吧。

   随着日元的升值,日本央行在86年至87年先后5次下调利率,造成流动性泛滥,大批日企乘机上市,融到了非常多的低成本资金,于是组团对外投资、收购,低端制造业也逐步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和亚洲四小龙,而其中最有名的是松下、索尼斥资收购了美国好莱坞六大制片公司中的两家“哥伦比亚”、“环球,”三菱土地则收购了“洛克菲勒集团”,记得当时好像日本有人还出了一本书叫“日本可以说不”。日本本土则是大量的资金流入房产和股市,房价和股指连创新高,市场投机氛围高涨外资纷纷流入。直到89年日本银行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泡沫破灭,日本经济陷入了所谓“失落的10年”,但是日本企业的发展仍然没有停下来只不过扩张的速度明显放缓,那也是和之前的高增长比较出来的。

    日本这个国家怎么说呢?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狭小、资源贫乏、市场相对有限,日本企业界是很有危机意识的,例如索尼在60年代就开始在美国建立销售网络了,丰田60年代就将汽车卖到了欧洲,又于80年代直接在美国、巴西设厂。70-80年代日本开始搞了“产官学”这一模式大力投入“半导体、化工、精密制造”的研发,其中对DRMA制造一度占了整个市场50% ,化工和高端机床制造也出现了一批世界一流企业。

     日本和美国贸易摩擦,从50年代到90年代先后发生了纺织品、钢铁、彩电、汽车、半导体等贸易战,最后的一次在90年代美国强行将日本半导体产业拆分,扶持韩国、台湾取代日本成为全球芯片供应方,但日本人另辟蹊径在半导体原材料供应上达成了近乎垄断的地位。当然日本企业也犯了不少错误,例如在个人电脑、3G通讯标准、还有等离子屏幕等死抱着自己的标准和路线不改,最后被市场抛弃,到了智能手机时代已经看不到日本品牌的存在了。

    再来说一下日本提出的“雁行”模式,以日本为“领头雁”的东亚经济发展的雁行图景,在他们之间形成了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产业(日本)-资本技术密集产业(亚洲四小龙)-劳动密集型产业(东南亚四国)的阶梯式产业分工体系。日本向通过向这些国家直接投资、提供贷款等方法达成上述阶梯式产业分工目标。但由于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美国又强行要求日本银行业将自有资本率提高到5%造成日本银行业出现大量坏账,为了自救纷纷从国外抽离贷款,这一举动直接动摇了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基础,最后才有了97年国际金融资本对亚洲发动的金融风暴,日本经济走出去的路子就这样被美国堵死了。

     金融风暴后的日本经济基本按照美国要求产业布局进行发展,完全丧失了挑战精神,到了最近日本许多知名企业纷纷曝出造假丑闻,估计也是因为看到前路已绝自暴自弃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