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养院奇谈:冷战游戏的地图,居然是苏联特色大保健?

大家好,我是观网的主播冬晓,今天和大家聊聊游戏。经常关注言之游理的小伙伴都知道,我们没事会更新一些《使命召唤》相关的动态。当你看到这期视频时,第三赛季估计也要开始了。不过在聊第三赛季之前,我们不妨聊聊之前游戏更新的一张地图,这张地图的名字叫做疗养院。

虽然玩家在这张地图里白天炸核弹晚上打僵尸,但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游戏里的一个白色建筑。这个建筑长得像个UFO,屋里却是游泳池和病床,装修风格也有一种未来主义风格的气息。它就是苏联时期在克里米亚修建的友谊疗养院。作为一个特定年代的产物,疗养院和我们的生活距离似乎很遥远,不过各式各样的疗养院,恰恰就是苏联、甚至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符号。

疗养院这东西算是苏联的专利吗?还真不是,我们如果追随历史,就会发现。早在古罗马时代,疗养院就已经有了雏形。那就是古罗马时期的大澡堂子,那个时候的罗马浴场有个天然温泉,从3000米深的地下喷出40多度的泉水。喝水、泡澡、养病,一套“温泉三连”全部拿下,如果要说有啥缺点的话,那就是这个温泉里没有氚。

不过那个时候的浴场,是上等人的休闲场所。这种“高端服务”的气质也被继承到了后来的欧洲疗养院里,19世纪,整个欧洲肺结核泛滥。可是当时的医学水平不够,搞不明白肺结核的来源,更不知道怎么治。怎么办?看天治病吧。

1854年德国医生赫尔曼·布雷默主持修建了第一座高山肺病疗养院。他认为只要病人持续呼吸新鲜空气,接受紫外线的照射,同时加强营养,过着有规律的生活,结核病就会逐渐治愈。肺结核是传染病,这疗养院就得修在人烟稀少、自然条件好的环境里,疗养院提供康复治疗,饮食和服务不能差。

一来二去,这疗养院就成了花钱的买卖。里面不是高级军官就是社交名流,一帮浑身是病的腐朽贵族在疗养院里还能干啥?醉生梦死呗。1924年,托马斯·曼撰写了小说《魔山》,专门描写了这种半死不活的腐败环境。主角在疗养院里呆了七年,三观崩塌,最后走上了法西斯主义道路。入木三分的描写,让《魔山》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德国医学周刊》却痛骂托马斯·曼,各路医生更是表示,他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进入20世纪,随着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肺病群体为主的疗养院逐渐没落。这疗养院的接力棒交给了谁呢?苏联。1920年,列宁颁布法令,要利用克里米亚优秀的自然条件,慰劳劳动人民。按照他的说法,“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过了不久,苏联又颁布劳动法,要求劳动者进行“强制性休假”。伴随着这条法律,苏联各地开始修建各式各样的疗养院,疗养院也就成了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

跟西方那一套混吃等死的疗养方式相比,苏联的疗养那可是很有精神。他们的度假定位是具有使命性的。虽然为公民提供了休息和休养场所,但是目的依旧是让劳动力身心健康的回去上班。

意识形态挂帅,目的性也比较强。让苏联的疗养,与其说是度假,不如说是团建:要按时起床睡觉,配合疗养院工作人员,完成康复训练和各种疗程。不能喝酒、不能打牌、不许大声喧哗,保不齐还要去听样板戏,参加学术科普讲座。你说你未成年,不用上班?恭喜你!疗养院严禁挑食,而且还要上课。

虽然听起来很别扭,但是疗养院的整体氛围还是轻松愉悦的。疗养院面对的主要群体是职业病患者、慢性病患者、长时间未休假的劳动者和战争老兵。作为苏联医疗保健体系的一部分,疗养院尽管不能让你放飞自我,却还是会给你足够放松的条件。没有大鱼大肉,水果蔬菜管够。不能抽烟喝酒,还有温泉烫头。苏联疗养院,在社会主义的熏陶下,要的就是身心健康,回归自然。

说了半天,这些都是疗养院的“养”,那“疗”呢?这就不得不提到苏联特色大保健了。当初列宁推行疗养院的政策是好的,然而实际操作中,保健制度和技术跟前苏联风俗学搅和到了一起。这就让苏联疗养院的保健措施,更像是民科大杂烩:

有让你泡充满放射性元素的氡泉的;还有让你泡原油的,对,就是那个原油;如果这个不够刺激,你还可以把紫外线灯捅到鼻孔里“治疗”支气管炎和肺结核;照完了紫外线还能给鼻子做电疗,治疗鼻窦炎。如果你在的疗养院团队曾经去中国交流,你还要没事练个气功,甚至会被医生当做案例推广。这堆疗养手段有没有用呢?不好说。但是跟拔火罐熏艾草相比,这些具有苏联特色的保健手法确实太刺激了。

保健独树一帜,疗养按部就班。苏联疗养院折腾这么半天,不光是为了服务国民,也是对外展现国家实力的名片,突出苏联的独特文化。这种“秀实力”的操作,从苏联疗养院的数量和建筑风格上就能看出来:约翰娜·盖斯勒在《苏联疗养院:索契的医学,自然与大众文化》中就指出:苏联在1939年,已建造了1,828个新的疗养院,配备239,000张床位。

这些疗养院往往分布在阳光灿烂和温暖的苏联南部,尤其在黑海、里海沿岸和高加索地区。光从数量上看,这样的疗养院规模也展现了苏联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强大实力。这也让苏联艺术作品中,会出现战斗英雄或者劳动模范度假的片段。就算苏联已经解体,俄罗斯电视剧中也经常出现安排度假的台词和片段。

疗养院的实力,在数量上可见一斑。在建筑风格上,疗养院更是放飞自我。使命召唤中出现的友谊疗养院,一开始是打算修到海边的。但是海边建筑条件不太好,怎么办?直接把整个疗养院盘在悬崖上。你害怕采光不好?不要紧,每个房间都给你安排朝阳的窗户。

苏联在六七十年代兴修的疗养院,整体风格就是未来主义、粗野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体。这种奇葩的设计,甚至让美国人差点以为这是军事设施。不过真要说是军事设施也没啥问题,因为疗养院里保不齐还有法棍和大列巴。

这类建筑风格实际上并不罕见,玩家在《控制》里看到的联邦控制局就是类似风格。不过跟《控制》当中的支配感和神秘感相比。以苏联新疗养院为代表的建筑风格,就是从零开始的自信。这些建筑拔地而起,奇形怪状,充满了工业化和功能化的设计风格。可是这些特立独行的建筑,恰恰用在了轻松愉悦的疗养院上。

这些格格不入的建筑设计,却并不像他们的欧美同类一样,给人带来强烈的压迫感,而是主动吸引人去探索和接纳这些建筑的存在。有些工业化,有些抽象,却不影响生活,反而充满着对未来的向往。这可能就是苏联精神在建筑设计上的最大影响,这种精神,也一直贯穿在疗养院的建设和运营之中。

遗憾的是,随着苏联的解体。这些疗养院的最后结局往往都不太好。运气好的疗养院变成了度假村,运气不好的疗养院最终变成了一篇废墟,或者是主播眼中的鬼楼。之前提到的克里米亚疗养院,还在尝试着拉拢中国游客,体验疗养院的保健项目。当初印在邮票上,作为国家骄傲的苏联疗养院,最后要在一款美国人制作的游戏里才能感受到那份魅力,未免让人叹息。

虽然美苏冷战已经结束,但当我们回首看向这些疗养院的时候。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在政治任务和意识形态之下。疗养院里的生活,有着日常生活的普通,也有着社会主义的自信,还有着一份面向未来的纯真。随着时光的流逝,疗养院的回忆最终会被邮票、照片和钢筋混凝土顶格。浪漫的回忆之后,我们依旧要负重前行。

言之游理是一档新开的节目,在这里我们会聊聊游戏,聊聊文化,聊聊生活。感兴趣的话记得订阅关注哦。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