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文学的“忧伤与明媚”还能照亮青春片的前路吗?

作者 / 无念青春易逝,青春片却永驻。眼下,电影市场固然已经度过了“全民皆青春”的青春片盛世(乱世),但就如同每个人都会经历一场还是有那么点浪漫有那么点忧伤有那么点深刻也有那么点矫情的青春,青春片依然是电影市场丰富内容生态中的标配,尤其是青春文学IP改编的青春片,风头不似从前旺,但依然保有相对稳固的市场。梳理这么多年的青春片发展脉络时,可以看到,不少青春片其实都是建立在原著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完全意义上的原创故事相对较少。也就是说,大量的校园、言情、青春类文学作品给国产青春片的改编和翻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土壤。如去年12月初上映的《如果声音不记得》,口碑陷入争议但票房成绩还算不错,又如2019年的《最好的我们》、2018年的《悲伤逆流成河》等,最终的票房收益都较为可观,而本周五也有一部同类新片即将上映——改编自庆山(安妮宝贝)同名小说的青春片《八月未央》。从2013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成功带起青春文学改编热潮,如今青春文学IP影视化这条道路也风风火火了七八年,回看这条历程,IP改编的华语青春片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青春片这一类型还能够回到往日辉煌的繁盛景象吗?500青春文学的“忧伤与明媚”还能照亮青春片的前路吗?青春片盛行,怀旧成风国产青春片的发展,某种程度上看,其实也映衬了中国电影市场化的发展。在21世纪之前,乃至21世纪的初期,中国电影并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环境,因而大多数的青春片其实都集中在创作者基于个体经验的表达上,比如《小武》《十七岁的单车》《阳光灿烂的日子》等等。现在看来,这一类作品更多地会被划分到艺术电影或是作者电影的范畴里。这些电影往往将个体经验投射到角色身上,强调自我与时代的关系,并通过个体情感的彰显,比如反叛、张扬、异化、边缘的状态等等,试图以小见大窥探出整个社会面貌。虽然其中也不乏有根据原著改编的作品,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改编自王朔的《动物凶猛》。但整体来看,在这些作品里,难以找到所谓的类型化的范式,观众也难以从文本和现实之间建构某种特定的观影期待。进入201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了迅速的市场化发展道路。在此之前,青春片似乎一直台湾影片的专利。《蓝色大门》《盛夏光年》《渺渺》《九降风》等等,小清新、恬淡唯美的风格让几乎所有观众都会感叹青春韶华的美好已逝。2011年,一部改编自导演九把刀同名小说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直追的女孩》(下文简称《那些年》)更是红遍全岛,随即这阵清新的风也刮到了内地。2012年,《那些年》在国内公映。尽管最终,影片的票房仅有七千多万,但是在当年,这还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500青春文学的“忧伤与明媚”还能照亮青春片的前路吗?趁着《那些年》的“东风”,《致青春》出现了。作者辛夷坞的原著小说出版于2007年,在网上拥有极高的人气,可以说是当时青春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因此,电影《致青春》自立项之初,就已经吸引了无数的关注。演员赵薇首执导筒、热门小说打底、还有天后王菲传唱的主题曲,这些先天因素都让影片未映先火。2013年4月,电影上映,开画首日就刷新了2D华语片的首日票房纪录,上映三日成功破亿。某种程度上看,2013年正是一个分水岭,而《致青春》更是开拓了内地青春片类型化的先河。之所以影片能够收获如此多观众的共鸣,获得极高的票房,和影片的内容,以及当下的电影市场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影片绝妙地还原了很多年轻人的校园生活场景,勾起了无数人的回忆。再加上80、90后这一批观众开始成为了市场上的观影主力军,刚好是初出校园刚入社会,或者是三十出头的年纪,对于校园生活的青春岁月一腔感触无处缅怀,而《致青春》的出现刚好填补了市场上这样一个类型的空白。另一方面,市场化发展带来的观影人次的增长和体量的扩大也让国内的档期分化初见端倪,《致青春》公映后没几天就是五一假期,迎战五一档的《钢铁侠3》依旧获得了30%以上的排片,7天累计进账3.5亿。而且,互联网的腾飞更是催生了网生力量的加入,再加上青春文学IP的流行,以及导演的名人效应……总之,种种原因一起,共同促进了这阵“青春怀旧之风”的兴起。500青春文学的“忧伤与明媚”还能照亮青春片的前路吗?500青春文学的“忧伤与明媚”还能照亮青春片的前路吗?繁盛期过后,疲态尽显《致青春》成功后,内地电影市场上的青春片呈现出井喷式的爆发,2015-2016年间,国产青春片数量到达了顶峰期,市场成绩也相当亮眼。500青春文学的“忧伤与明媚”还能照亮青春片的前路吗?的确,那一阵子的青春片几乎都取得了亿元以上的票房成绩,尤其是像《匆匆那年》《左耳》《何以笙箫默》等影片借助同名原著的名气,以及一众明星的加盟,更是纷纷获得了超过3亿的票房。同时,电影票房的上涨也给原著小说带来了一波新的销量,书影联动也让这几个青春IP尽可能实现了效益的更大化。凭借着低投资、高回报、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国产青春片成为了热钱迅速涌入的场所和资本关注的宠儿。然而数量上去了,质量并没有跟着一起上去,大量参差不齐的青春片涌现。翻看青春片的口碑评价,不少都处在及格线以下,甚至有很多被贴上了“烂片”的标签。不仅如此,观众们也逐渐摸清了国产青春片的套路:知名原著IP打底引发关注,流量明星参演收割粉丝,再用各种流行元素和文化,以及一些狗血的情节桥段来填充剧情。模式化创作让观众们越来越难引起共鸣。正所谓青春虽美好,但青春片里的“青春”却不知道代表了谁的青春。500青春文学的“忧伤与明媚”还能照亮青春片的前路吗?大部分影片口碑日渐低落,青春片类型开始逐渐失去了它以往的风采。2017年开始,青春片风潮逐渐退去,数量开始减少,佳作更是难产。尽管大体上来看,票房破亿对于该类型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大多数影片却因为整体质量的不佳而导致不温不火,票房也往往难达预期。终于,青春片这桩生意,也变得不好做了。现在回过头来看,青春片变得不卖座,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于这种很大程度上需要倚赖原著IP的类型来说,很大的一个问题在于,创作者难以在影迷和书迷、电影和文学之间寻求到一个相对平衡的方案。文本和影像本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而文字也具有画面无可比拟的优势。再加上书迷、影迷,以及粉丝们之间对于影片最终的期待值各有不同,这往往导致了一个众口难调的局面。其次,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资本的大量涌入对于青春片这一类型,某种程度上还是有一定消耗的,毕竟量大了各种参差不齐的现象也就出来了。比如成年明星在青春片里“装嫩”出演,比如大多数青春文学作品的同质化叙事,再比如片中的情节和观众们的经历相去甚远难以共鸣等等。尽管这些故事总是能引起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和粉丝的关注,但套路看久了也会腻,等过了那个年龄段再来看,可能也就不再奏效了。500青春文学的“忧伤与明媚”还能照亮青春片的前路吗?总之,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青春片过早地展现出它的疲态。再加上不稳定的口碑对于观众信任度的瓦解,以及过于套路化的类型公式,观众难免失去兴趣和信心。500青春文学的“忧伤与明媚”还能照亮青春片的前路吗?IP改编青春片的未来坦白来说,这次的《八月未央》虽然被“积压”了这么久,或许反而选在了一个合适的时候和观众们见面。原著《八月未央》出版于2001年,年代久远,忠实粉丝流散严重,且庆山(安妮宝贝)在当下市场的号召力也不如从前,同时也鉴于创作者此前的作品口碑,很多人对于本片也不太看好。不过,受惠于题材的红利,本片还是有可能撬动一些路人盘的。综合来看,本来无人问津的片子放在这样一个冷档期,或许反而能收获意外的票房成绩。500青春文学的“忧伤与明媚”还能照亮青春片的前路吗?但不管怎么样,《八月未央》并不会是今年最后一部IP改编的青春片。目前看来,已经定档的青春文学IP改编的青春片,就有端午档的《暗恋》(改编自八月长安的《暗恋·橘生淮南》)和国庆档的《十年一品温如言》(改编自书海沧生的同名小说)。这两部小说都是2010年后出版,同样具有庞大的读者基础,而电影版也都由当下较红的年轻演员来出演,估计还是有一定观众缘的。不仅如此,像饶雪漫的《沙漏》,早在2015年底就传出消息将由演员钟汉良执导,但之后便没了下文;而张子枫的《岁月忽已暮》,改编自绿亦歌同名小说,也早在2016年6月就顺利杀青,同样至今没有定档。类似的项目还有不少。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想改变青春片目前的市场现状,主要还得从源头入手,也就是从内容层面,给青春片这一类型注入一些新的活力。回顾那些票房卖座口碑也相对较好的青春片,无一例外都集中在了一点上,那就是“创新”。《快把我哥带走》虽然改编自网络漫画,但把侧重点放在了兄妹亲情上,却意外引起了无数有兄弟姐妹的年轻观众的共鸣。而《少年的我》更是抓住了时代的痛点,选取了校园霸凌这一现实事件,在讲述两位主角残酷青春的同时也注入了一丝温柔的底色,15亿+的票房和豆瓣8.3的超高评分足以说明观众的喜好。这两部作品虽然都有IP原作打底,但是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原作的故事框架,而是选取了值得发散讨论的现实内核,试图与整个时代产生共振。500青春文学的“忧伤与明媚”还能照亮青春片的前路吗?再把范围扩大一点,不论国家地域,也不论是否有IP打底,我们会发现,青春片聚焦的虽然不外乎青涩年华和懵懂成长,但好的青春片从来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板。泰国的《天才枪手》,把考试作弊这件事拍出了一丝谍战悬疑意味,类型化的做法令观众感到刺激过瘾,同时也有对于少男少女迷茫状态的展现,荣登当年泰国本土片票房冠军;日本的《垫底辣妹》,讲述一个差生通过自己努力实现目标的故事,单纯的把“努力学习”这件事拍的又燃又热血,令人感动更催人上进;韩国的《阳光姐妹淘》基本不涉及爱情线,仅仅是讲七个女孩之间从学生到成年后的友情,就足以让观众又哭又笑;美国的《伯德小姐》,讲述一个小镇女孩不满足于现状,在亲情、爱情、友情之间反复周旋,不断成长又不断失去的故事,拿到奥斯卡五项提名。可以发现,这些青春片其实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即便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但是所表达的情绪其实是共通的,侥幸迷茫、奋斗坚持、爱憎分明、敏感细腻等等。爱情并不是青春片唯一的出路,言情小说也不该是青春片唯一的素材来源。当然了,国产青春片也不是只有小说IP改编这一种,有很多更聚焦个体表达的文艺青春片,同样收获了绝佳的口碑,比如《过春天》《狗十三》《黑处有什么》《嘉年华》等等。这些影片往往在对于现实的观照之路上走得更远,相比单纯的讲一个“少女成长”的故事,导演们更倾向于关注这背后的时代症结。而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本来就是时代密不可分的一个个横切面。500青春文学的“忧伤与明媚”还能照亮青春片的前路吗?总之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在替青春片重新正名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关注到这一类型背后更为广阔的天地。当然,文学IP改编的电影作为商业市场一个重要的填补,始终具有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意义;但未来,仅依靠IP基础和流量明星就想实现某一类型的一本万利,这恐怕是远远不够的。“一代人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这句歌词或许可以道出青春片长久不衰的真谛,而只有当内容、市场和情感之间达成一种巧妙的和谐时,或许才能让青春片这一类型重现辉煌。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