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革命”已经大行其道了?

【文/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贝一明】

500

近来我在电视上看到了韩国某银行发布的广告,其中“革命”(hyeongmyeong,혁명)一词被反复提及。这个具有极左意味的词语在当代韩国大行其道,这实在令人诧异。

如今,尤其在社会、经济与科技飞速变革之时,“革命”一词的确切意义究竟为何?

那则银行广告中的“革命”一词暗含这样的意味:商业模式的迅速转型为相应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体制的信心。

近几年来,“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企业、政府出版物与研讨会中最具热度的话题之一,而“革命”这个词的广泛使用与之息息相关。这种语境下的“革命”,意指由史无前例的科技发展在经济领域所引发的深刻变革,暗示这种革新会给有准备的人带来巨大机遇,而对新科技一无所知的人却将与成功无缘。

还有“烛光革命”——韩国民主党用其来描述迫使前总统朴槿惠辞职的民众抗议活动。这种提法暗示该活动与法国大革命一样,可以引发政治秩序的深刻重组,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面对财富过度集中等目前最为严峻的问题,当前政府乃至整个政坛仍束手无策;他们甚至不愿意提及“气候变化”这几个字。如此种种,表明所谓的“革命”无非是一场政治宣传,绝非现实。

韩国还有“果汁革命”(쥬스혁명)——首尔商业区一家时尚饮品店的招牌。在他们那里,“革命”不过是一时新鲜刺激的代名词。

如此看来,难道“革命”已经沦为一种噱头,一种旨在猛力冲击民众体验的营销工具?

媒体动辄提“革命”,许多正在经历经济动荡、社会秩序混乱的韩国民众不免质疑民主过程应对现有挑战的能力。关于“革命性变革”的种种讨论由此而引发——即使并未直接套用“革命”一词。

二十年来,韩国的政界人士分成两派,针锋相对:保守派渴望重温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而进步派则主张主要以西方国家为榜样,实现社会变革,使社会环境更加亲和、公平。

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保守/进步两方的分庭抗礼堪为反常。

从十九世纪晚期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韩国政坛上一直是保守派、进步派、革命派三足鼎立。

革命派将经济与社会体系的彻底重建视为实现一切真正变革的先决条件。他们认为,在行将就木的政治框架内,根本不可能达成进步性转变。

朝鲜战争过后,上述政治观点在韩国主流政坛中销声匿迹(尽管朴正熙与现在的文在寅总统相似,都喜欢把改革称作“革命”),但在朝鲜政治圈中仍十分强势。当时韩国大学校园里的某些活动人士也抱有革命派观点;他们无法与主流政坛交换意见,希望推翻已有体系。

那么,“革命”在将来会有怎样的涵义?朝韩两国重塑革命性政治体系的可能性不可小觑——尤其在大批民众觉得现行体制死板僵化、运行低效的当下。

同时,美国治理体系的彻底崩溃也引发了人们对政治过程方方面面的深层质疑——要知道,美国对韩国民众的自我认知产生过极为深刻的影响。

韩国所面临的根本性挑战迫使人们对各种设想提出疑问,上述质疑也随之而生。

一方面,我们处于全球性经济崩溃的边缘,这次经济危机可能比199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危机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还要严重。它不仅将导致财政窘迫,更会激发这样的疑惑:令经济体系植根于企业利润、拘泥于国际贸易、依赖于进口矿物燃料,这种做法是否明智?

另一方面,与朝鲜密切接触的势头已不可逆转。朝韩两国有极大可能在寻求统一的道路上实现繁荣发展,但我们也将面临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未曾经历过的挑战。

朝鲜或许在制订产业政策、开展农耕方面较为落后,但是精通治民之道,善于将族裔民族主义与革命性政治体系紧密结合,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即使他们被剥夺了公民权利。这个国家的力量并不仅仅蕴含于核武器之中。

还好,韩国没有像美国、日本、匈牙利与波兰那样采取“韩国至上”的政治动员策略,广大韩国民众仍然希望遵循全球准则。

但类似的激进运动很可能会因朝鲜半岛的经济困难与体制的崩溃而抬头。

足不出户的分析师们认为,实现韩国社会的变革需要花费数十年的时间,然而进化生物学和地震学——当然还有历史学——研究结果均证明,政治体系发生灾难性变化是常见现象,尤其在该体系的有效性似有还无之时。

在未来数月,朝韩两国的民众需要善用想象力与良知,保证自己做出正确的决断。我们必须谨记:“革命性变革”并不总是华而不实的广告语,它也有“表里如一”的时候。

本文为观察者网风闻社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