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家长对“神仙学校”的执念是怎么来的

500

文|十三姐

公众号|格十三(GSSW13)

近期上海的不少家长仿佛经历着一次渡劫,弄得我也跟着他们心情跌宕起伏。在上周六,上海“三公”学校进行了小升初招生面谈(用白话说就是面试)。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大背景。

“三公”分别是上海市实验学校,上外附中,浦东外国语学校。这三校是面向全市招生,公开报名和考核,每个学校每年四五千人报名,只录取一百来人。

今年更刺激,三校同一天招生,这就意味着“你只能选一个山头蹲,不能这也要占个坑,那也要留条路。”

上海的小升初,本来是要么进对口公立学校,要么摇号去民办初中,这是基本的(被动的)两条路,但“三公”给了一些孩子另外一条路:主动的、可选的、凭本事考进去的。

想必各位懂了,凡是“凭本事考”的,基本都会挤破头,这是自己把握自己命运的一次机会。但由于学校好、招生少,坊间评论“三公”是“神仙学校”,只招“神仙牛娃”。

500

上海家长为了让孩子冲“三公”,有些是从一进小学就开始设定方向,步步为营的。我一个朋友给孩子安排了各种大大小小外语课,目标是上外附中,甚至连学校附近的中介电话都存好了,就等孩子一考进去,马上在附近租房。哦对了,她女儿今年刚上小学二年级。

对待“三公”的考试,家长们的认真细致和紧张程度胜过自己当年高考。

考试前好几天就到处弥漫出一种紧张的氛围,一大帮中年人开始在群里交流历年真题,挑灯夜战......

500

上周六,我一朋友带女儿去上实面谈,她让女儿戴上大队长三道杠标志,女儿说“戴那玩意儿干啥,瞎显摆啊?”全家人觉得有道理,不要瞎显摆了。结果到校门口排队的时候一看,好家伙!人均三道杠!她马上指挥10公里外的老公立刻把三道杠人肉送来,这样仿佛离成功又近一步。

各种紧张又细腻的小心思,充盈在家长心头。这壮阔又跌宕的场面,应该能成为他们一生念念不忘的回响。

每年到这个时候,家长们忐忑不安,四处打探。我发现好多家长,他们的孩子明明那么牛,他们却很不自信,并且比普娃家长焦虑更多!

“我儿子不行的”

“我感觉我女儿肯定考不进”

“我们就是来打酱油的”

“我们考不进的,就是来参观下校园”

500

我也是能理解的,做好最坏打算,留条退路。

如果说成年人的世界里充满了“明明普通却很自信”的“普信男”,那我觉得家长界里更是充斥着“明明挺牛却更焦虑”的“牛焦娃”。

我朋友说:“我担心我娃考不进,但比我娃差的孩子反而考进了”,我当时就笑了:啥叫“比你娃差”,这时候你倒是自信起来了啊......

生活是充满神奇的,每次大考总有人会验证着墨菲法则。“你认为比你差的人,却总是比你幸运”,这不就是生活么,就像“你最爱的人,伤你却是最深”一个道理嘛,都是你自己看走眼了,赖谁。

通常考“三公”的家庭有几种心态:

1. 对口的公立学校不喜欢,又怕民办摇不上号

2. 想用“考上三公”来能检验自己孩子到底是不是“牛娃”

3. 觉得自己孩子特别厉害,去普通公办浪费,去民办又太听天由命

4. 考着试试,来牛校涨涨见识

5. 真的了解学校,觉得适合自己孩子

我为什么能够如此理解,是因为几年前我自己也经历过这些。

当初我的心态是6:听说进了这个学校不用中考?太适合我这种懒人了......

面试那天,我和一位校友妈妈在校园里等孩子,我们俩若有所思了一会儿,然后我说:“哎,要是我儿子被录取了,每天接送还挺累的!”

那个妈妈说:“是呀,万一我女儿被录取了,我们家附近那家很好的民办学校就得放弃,好纠结。”

500

旁边两个目光凌厉的家长看看我们,眼神中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凶光,我后来慢慢沉淀下来又品味了一下,那眼神应该是说“看把你俩能耐的,咋不上天呢。”

又听到身后一组家长在聊什么你家孩子的PET、KET,什么我家孩子的三口四口,还有什么杯什么杯,听得我一愣一愣的,在这些东西在“鸡血家长圈”里都是入门级的护身符,但在我们家是完全空白,一无所有。

而我们两个公办小学出来的佛系普娃家长,站在人家神仙学校的草坪上,被一群神仙家长包围着,却稳如泰山,如此自信。

真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本来就轻装上阵,也就没太大思想负担。

我另一个朋友,今年也参加了三公面谈,她的心态我就很欣赏:

500

和我的想法一毛一样。管别人干什么呢,自己认真去考就行了,考得进是本事,考不进也没事。

我一直认为这是最理性客观,也是最像一个亲妈该有的理念,我们会尽力给孩子铺路,但具体走成什么样,只能看孩子自己,等娃一大,他们或许有别的路想走。

人生很短,父母也很忙。

如果我的孩子也拥有那么多证书,那么多光环,我肯定不会那么担忧,我会想:“娃有实力,去什么学校不行?反正能力摆在这儿了,到哪不发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啊”(我承认我的思想越来越像孩子他爹了)

作为家长我觉得孩子的价值和能力应该是用于终身,并不是为这次小升初,或下一次的中考、高考而准备的。也就是说,家长应该拿出50%的精力用于培养孩子的一种能力——就是那种“我没有考上最top学校也能让自己变得很好”的能力。

现在许多家长普遍的焦虑可能是因为意识到:我孩子的能力也不是真正的能力,而只是应付眼下考试的能力,他亟需一个好的平台(学校)才能延续这种能力。当离开好的平台、好的训练、好的父母支撑的时候,孩子自己还能立起来吗?

所以我们看到的很多的“牛”,真的只是“牛”在了家长。

小学,家长厉害孩子就能牛;初中,学校家长孩子都厉害孩子就能牛;到了高中,孩子自己厉害他才能牛,这个“厉害”中有一半是天赋。

很多人在小学就鸡来鸡去,磨灭了孩子的自我能动性,内驱力,全靠家长给安排学这学那,真的对孩子好吗?

500

我们养大一个孩子,目的是为了让他“牛”还是让他过得好呢。

那些很“牛”但命运悲惨的案例,相信各位也见过不少了。

上周我和朋友聊了很长时间,她是著名杂志的主编,老公是数理化状元,孩子教育不成问题,我们聊来聊去,觉得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和最安全的东西,是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终身爱好,这是他的精神出口,可以一辈子不感到自己空荡荡,总是能做到对自己真正理解,实现人格的自洽,这是人最大的幸福感来源。

现在好多发生在中小学生家庭的悲剧,让我们越来越感觉到,给孩子一个学会自洽的能力,远大过能上一所好的中学、好的大学、找一份父母认为体面的工作。

我对孩子的期望是让他自己能发现问题,可以解决就解决,解决不了说明那是我们的短板,人是可以有短板的,我们有的是机会去找擅长的事情去做。

我这种家长在很多人看来有点不合格,因为太给孩子自由,没有做好一个完美的模型让他去填。但人生这么长,你做的模型就一定完美了?

这次招生的结果一定是一如既往的“几家欢喜几家愁”,但这种情绪也只是一阵子,喜怒哀乐应该都是属于家长的事,在孩子面前,我们还是应该始终表现信任和鼓励。以后,欢喜和愁的表象又会是另一种千变万化,如果没有心里的一根主干撑着,谁能真正快乐地走到最后?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