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懂经济学懂房价 可惜还被很多人骂
来源:微信公众号“经济学家圈” 作者:邓新华
刘德华献声呼吁香港填海造地
媒体报道,因售价下调,北京市通州区的“十里春风”项目售楼处被业主“包围”,并被要求退房。合肥、长沙、杭州、天津、郑州等一批二线城市也陆续出现类似现象。
很多人有一种盼望,盼望房价下跌,自己好买得起房。这种想法当然是美好的。
但是,房价下跌的时候,你真的会买房吗?
看到围在售楼处的人们,只怕你会继续观望吧?
不要说普通人,就连很多经济学者都搞错了因果。他们误以为,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下跌就能让更多人买得起房。其实,真相是恰恰相反的:是更多的人不愿意买房,房价才下跌。
可能有人会说:“房价下跌,炒房的人被迫抛盘,我不就买得起房了吗?他们越破产,我越买得起房。”
1997年香港房价暴跌,很多炒家破产,甚至有不少人跳楼。影视明星钟镇涛、张卫健都因炒楼而破产。那个时候的香港普通人,趁机买房了吗?并没有!
尽管香港经历了跌幅70%以上的暴跌,但是,暴跌并没有解决老百姓的居住问题。时至今日,很多香港人仍然居住在笼屋、劏屋里。50平米以上的房子,在香港就可以称为豪宅。
能够缓解老百姓的居住问题的,只有一条路:大幅增加土地供给。不解决这一条,不管房价怎么跌,都无法缓解老百姓的居住紧张局面。
可是——
当年,香港曾推出了著名的“八万五建屋计划”——每年至少推出8万5千套住宅,其中一部分为政府兴建的公房。然而这个计划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几年后就叫停了。并且,港府还大幅缩减供地。
最近,刘德华提出,“如果香港能出现一大片全新的土地,我们会多很多空间,这些基层市民改善生活,就不用等那么久。新的空间可以用来创业,让更多的年轻人找到就业的机会,一切社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如果要长远纾缓住房问题,‘东大屿人工岛’看起来比较可取,可能有人说填海造地需要很长时间,但我认为,不应该因为时间问题而犹疑,相反只要值得做,就应该抓紧机会,马上做,缩短等候的时间。”
刘德华的意见本来很好。东大屿人工岛总计可释放约1700公顷土地,可兴建26至40万个住宅单位,供70万至110万人口居住。但是,却遭到了既得利益者、环保主义者的激烈反对。
很显然地,如果供给增加,香港的房价会往下跌,但这种跌是健康的跌。因为,在这种下跌中,老百姓的确更能买得起房;同时,房子这一重要的财富增多,将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
现在的香港很奇怪,一方面不愿意增加供给来抑制房价,另一方面,却采取收空置税等等限制产权的办法来抑制房价。要知道,前者是增加财富存量的,而后者是限制产权从而减少财富存量的。
总之,香港的房价史已经证明了,如果供给没有大幅增加,即便房价下跌也不会改善普通人的居住条件。渴望拥有房屋的你,最需要的是房子的供给增加、增加、增加。
相关阅读
《赞成刘德华,香港要填海》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菁城子,作者陈兴杰
刘德华在香港人缘很好,有「民间特首」之称。近期他被许多网友骂,原因是刘德华支持香港的填海造陆计划。
一个名为「团结香港基金」做了宣传短片,呼吁市民支持政府填海计划,请刘德华担任旁白。刘德华欣然应允,这是他极少的参与政治议题。尽管没有露面,只有声音演出,还是激起极大争议。
对香港人而言,填海造陆不是陌生事。1841年香港开埠,次年英国人就开始填海。起初也不是因为缺地,而是建设的附产品。英国人在维多利亚湾建港口,挖出大量土石,就近倾泻入海,既免运输之艰辛,又能拓展土地,一举两利。
此后填海成为有意识的行动。政府修建港口、铺筑道路,各种公共建设,经常需要填海。香港最早的繁华街道,正是维多利亚湾南岸的西环和中环。
政府在填海,商业组织和农民也在这么做。在那个时代,当然不会有什么反对的声音。
香港的填海造陆达到高潮,是在1960年代。那时的香港,人口剧增,经济繁荣,工业勃勃而兴,房地产开始出现。没有填海,就没有国际金融中心、会展中心、红磡体育馆、港澳码头、启德机场等标志性建筑,很多人熟悉的荃湾、屯门、尖沙咀等地点,也不会存在。
香港历史上一共填海约7000公顷,占已开发面积的26%,容纳了70%的写字楼和27%人口。不夸张地说,没有填海,就没有香港的繁荣。
1997年回归以后,香港的填海造陆步伐大大放缓。原因是1990年代开始,环保思潮兴盛起来,反映在填海领域,是「保护海港协会」成立。该协会成立之宗旨,正是对抗填海对维港的威胁。
环保主义者四面出击,广加宣传,获得市民同情。其中最重要之役,是他们在1996年征集到17万公众签名,阻击一项政府支持的填海计划,并将一份法律草案递到港督彭定康手里。
1997年6月,最后一次香港立法局会议通过《保护海港条例》,使之成为日后填海的主要障碍。一旦有填海,环保主义者便可依法起诉。漫长的诉讼程序,足以将一般项目拖死。即便是府支持的项目,他们也有胜诉机会。
2004年,香港终审法院推翻湾仔填海计划,从法例确认「填海三原则」:须有迫切及凌驾性的当前需求,没有其他可行办法,并对海港损害减至最少。严格说来,几乎所有商业填海都可以用「三原则」否决。政府想填海,须取得环保团体同意。
2004年是香港填海史的转折年。此前10年,香港每5年造陆面积500至700公顷,2005年至2009年,5年造陆总面积减至不足100公顷,跌幅超过80%。2010年后,香港造陆面积减至每年不足1公顷,聊胜于无。香港填海造陆几乎完全停滞。
也许并非巧合,2004年起香港楼市从谷底反弹,开启新一波牛市。14年来,香港房价上涨四倍多,涨幅和内地一线相比也许不如,对于房价原本就很高的香港而言,实在是吓人。
近两届香港政府推出多项政策,希望能缓解房价上涨趋势。最重要的政策,正是重启搁置十多年的填海造陆。这一次,他们放弃维多利亚港这个不可能赢的战场,选择外海的大屿山岛。
大屿山岛是香港最大岛屿,面积比香港岛大一倍多,全岛以山地为主,少有平坦地块,所以较少开发。大屿山岛离香港岛稍远,和新界很近,目前已有青马大桥相连。
大屿山岛比香港岛大一倍多,山地为主。
该岛西侧是香港国际机场,是早些年填海造陆的产物;现在政府计划在大屿山岛东侧填海,建立新市镇,再通过大桥或隧道,把大屿山岛和香港岛连接起来。政府将此项计划命名为「明日大屿」,寓示着大屿山岛将进入全面开发时代。
「明日大屿」计划填海造陆 1700 多公顷,目标容纳26万至40多万住屋单位,供70万至110万人居住(目前香港人口为742万人)。不得不说,这是一项宏伟的计划。经历过黄金时期的中年老人,有远见的商人,他们都对这一计划充满期待。
大屿开发计划
「团结香港基金」是前香港特首董建华成立的民间智库,多年来一直推动重启填海。他们甚至主张,1700公顷填海项目,实在太过小器,应当扩展至2200公顷。他们请来刘德华担任节目旁白,正是看中刘德华代表的香港精神。
刘德华是土生土长的港人,幼年在农村生活,少年进入城市,见证了香港的成长和伟大。刘德华住过笼屋,打过零工,一步一个脚印成为影视巨星,他的事迹是很多年轻人的榜样。
最近二十年,香港正在失去原来的光环魅力。土地昂贵,房价高企,就业机会减少。香港需要注入新鲜血液,最重要的正是土地资源。
刘德华在宣传片说,香港曾经走得很快,近些年外面世界越走越快,香港反而慢下来。「上不到车,租不起楼」,让人看不到希望。
「如果要长远纾缓住房问题,东大屿大规模人工岛方案,看起来比较可取,可能有人说填海造地需要很长时间,但我认为,不应该因为时间问题而犹疑,相反只要值得做,就应该抓紧机会,马上做,缩短等候时间。」
这部宣传片的名字叫《让下一代看见》。填海,确实关乎香港下一代的前途。
环保主义者反对「明日大屿」,理由是什么呢?正如他们以往的抵制,这一次的理由也差不多。
首先是环保问题。他们认为填海破坏自然环境,影响海洋生态,令中华白海豚等海洋生物无处栖息。这样的说法太没有说服力了。不管以往填海造陆,还是政府新开工程,珠港澳大桥建设,环保主义者都拿这套理由反对,这招致很多人反感。
政府承诺建设生态海岸线,力求将环境影响降至最小。渔农也会得到补偿。在房价高企的香港,以环保之名反对填海,实在是不顾民生疾苦。这套说法除了在年轻人那里流行,其他人已经很难接受。
其次是方案问题。环保人士称,香港有废弃工业用地和闲置农地供开发,为什么非要填海呢?环保人士所指的土地,在香港被称为「棕地」,大概4200公顷。面积不大,位置分散,权利状态还很复杂。
「棕地」属于不同规划,哪块地只能做什么用,几乎没有调整空间,政府一谈「开发棕地」,居民要求高价补偿,生出无数诉讼。大量「棕地」并非废地,它们作为货柜堆场、停车场、汽修场等方式存在,对香港这样的港口城市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为了保护海洋,环保人士还鼓动向农村拓地。新界有很多农村旧宅,法律上称「丁屋」。「丁权」和「丁屋」更复杂,他们的权利记载于特区基本法的丁屋和地契条款,几乎不可动摇。
环保人士鼓动政府「动」丁屋,分明是提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旦政府真能做到,恐怕到时他们会第一个跳出来,声称要保护郊野风光和农村传统文化。多少年来,环保人士正是这样抵制对郊野公园的开发。
香港确实有地可拓,即新界北部。这里是低缓的平原河谷,需要的基础建设量小,开发难度低。新界和深圳只有一河之隔,容易承接深圳的产业外溢。港深融为一体,无论对深圳还是对香港,都将起到如虎添翼作用。
环保主义者赞成这个开发方向吗?很显然,难度会更大,比填海造陆更不可实现。避开产权冲突,选择到外海造陆,是官员喜欢的选项。没有政府高层积极推动,拓地几乎不可能实现。
选择大屿山岛有几个好处:避开维多利亚港,避免环保人士围剿,减少对市民的刺激。这足以确保未来几十年填海工程顺利进行。其次,跳开内海,造陆空间将无限放大。大屿山岛有国际机场,再建新的市镇,将使香港第一大岛得以开发,全港拥有更多经济单元。
填海造陆的成本很高,考虑到时间成本、成功可能性,填海却是一个好选择。香港经济要发展,需要更多土地;香港从来不缺土地,只要制度自由,现有土地和潜在土地,还有非常多。香港经济的未来,完全取决于它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