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正在起变化

500

  文丨西部菌

  在西部地区,兰州是一个颇让人感慨的城市。

  论在国家版图中的地位,论发展历史,它都可以说是“举足轻重”。

  但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兰州却逐渐被人所遗忘。甚至一度被评为“中国最没有前途的七个城市”之一。

  不过,近期的种种迹象表明,这座“失意之城”,正在试图重新寻回昔日的存在感。

  比如,上个月公布的甘肃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规划纲要)中多次提到,提升省会城市综合实力和承载能力。

  再比如,日前甘肃人事上出现一个新的场景——“党政一把手均来自江浙沪”。

  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自然是甘肃发展的最大希望所在。兰州兴,甘肃才能兴;反过来说,甘肃“开新局”,兰州也自然会有新变化。

  兰州还会让人刮目相看吗?

  01

  兰州距离“西北第二城”有多远?

  关于兰州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下行”之势,西部菌在前几年的文章中已经有过一些介绍,这里不再详细分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失意之城兰州》)

  从过去5年的发展状况,其实就不难看出兰州的压力。

  西北龙头,非西安莫属。但谁是西北第二城呢?论GDP的话,兰州似乎已不再有足够的底气。

  目前,西北地区除西安外,GDP超过兰州(2886.74 亿元)的城市还有——榆林(4089.66 亿元), 乌鲁木齐(3337.32亿元)。也就是说,即便在西北地区,兰州都只能“屈居”第四了。

  在全国,兰州目前已经只能勉强跻身百强之列,在省会城市中,则排名倒数第六。

  想当年,兰州可是能够跻身全国前20强的城市。如今那些如日中天的明星城市,如郑州、长沙、合肥等,都曾被它甩在身后。

  在西北五座省会(首府)城市中,过去5年,兰州GDP增幅达到37.7%,尽管超过了银川、乌鲁木齐、西宁,但差不多仅有西安增速的一半。也就是说与龙头西安的差距在继续拉大。

500

  从增量看,过去5年,兰州GDP增加了不到800亿,不到西安的五分之一。

  在总量上,如今兰州与西安GDP的比值已由5年前的36%,掉落至现在的28.8%。

  经济差距被拉大的另一面,兰州引以为傲的高等教育,近些年也因为人才流失而频频引发外界关注。“宁选一线211,别去十八线985”的调侃,几乎成了兰州大学的专利。

  综合来看,这座在区位优势,战略地位,工业基础,以及高教、创新资源等方面都有着突出优势的西北大城,显然还并未走出改革开放后的下行通道。

  02

  兰大兴,兰州兴?

  那么,兰州到底何去何从?

  甘肃规划纲要中的相关部署,应该能够给我们答案。

  关于甘肃未来5年甚至15年的发展安排,该规划纲要中的第二篇(正文第一部分)就是——强化创新核心地位,努力建设创新甘肃。

  毫无疑问,这也应该是兰州的选择。

  其中也多处直接提到兰州:

  加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用好兰州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等创新平台;

  支持兰州建设国家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

  支持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学院建设;

  推动国产重离子治疗设备产业化,建设兰州重离子治疗示范基地……

  在发展高质量教育中还提到,支持兰州大学提升“双一流”建设水平。

  很明显,这些举措,实际就是要大力挖掘兰州的科教创新资源。

  目前,兰州集聚了甘肃近80%的科技和人才资源,拥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

  此外,还拥有兰州新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个国家级平台。

  无论是高等教育资源,还是科技创新平台,兰州基础都不差。

  就大学来看,“胡焕庸线”以西、一半以上国土面积上,兰大是唯一一所985、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

500

  来源:城市战争

  2020年,兰州普通高校在校生达56.03万人。其与城市常住人口的比例,要高出绝大多数城市。

  就在日前,教育部明确提出,要以西安、兰州为战略支点,发挥高水平大学的龙头作用,带动引领西北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另外,中国科学院大学培养单位目录显示,其在全国13个城市的118个研究院所中,兰州有6所,与武汉并列第五,超过成都、西安,位居西部第一。

500

  来源:城市进化论

  显然,如此“厚”的科教资源、创新资源如果被浪费,不仅于兰州、甘肃过于可惜,对国家也是巨大的损失。反过来说,它们也是兰州乃至整个甘肃“翻盘”的底气所在。

  事实上,以兰州大学为代表的兰州高等教育这几年的人才流失状况,恰好与兰州的衰落轨迹互为照应。

  可以说,在省会城市中,应该没有哪一座城市的命运与一座大学的发展状况联系得如此紧密。

  对内陆城市来讲,好的大学是吸引人才和年轻人最重要的平台。同时也是争取政策、资源,谋求创新支撑不可或缺的“利器”。

  甘肃强化创新核心地位,很大一部分任务就落在兰州和兰州大学的肩上。当然,这是使命,更是机遇。

  另外,规划纲要还提到,“十四五”期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1.3%。

  同时提出:

  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赋予用人单位和创新主体更大自主权,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

  分类推进人才评价,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

  完善科技奖励奖项设置,提高奖励标准和奖励人数;

  加大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力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对近几年兰州人才流失的一种回应。

  如果说,兰州过去的衰落直接导致了大学的衰落和人才的流失,那么兰州的重新崛起,就必须依赖于兰大的崛起和人才的回流。

  投入跟上来,机制活起来,兰大有望,兰州也就自然有希望。

  03

  兰州制造业能重振雄风吗?

  兰州曾经的辉煌,与工业的强势崛起密不可分。

  作为曾经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兰州产业门类相对齐全。目前,兰州拥有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的36个行业,制造业涵盖了全部行业分类的30个大类。

  而兰州的衰落,则也直接源自工业制造业的辉煌不再。

  一个数据很具代表性。2020年,兰州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9:32.33:65.68——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是第二产业的2倍以上。

  如此结构对于兰州这样的内陆城市来讲,反映的不是第三产业发达,而恰恰是第二产业过于疲软。

  兰州方面显然也看到了这个问题。

  今年2月,兰州主政者发表署名文章明确提出,重振兰州制造雄风。具体包括几个大的方向:

  兰州新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绿色化工、大数据等产业,着力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

  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着力打造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绿色生态等产业,着力打造外资创新产业集聚区……

  甘肃规划纲要也提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积极谋划未来产业、培育千亿产业集群、打造百亿园区。

  具体目标包括,兰州新区力争产值达到500亿元;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力争产值达到410亿元;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产值达到450亿元。

500

  也就是说,在目前的基础上差不多要翻番。如果按照2020年的GDP计算,这三个区的生产总值占到全市的半壁江山,可见其重要性。

  当然,对于内陆城市来说,要推进产业转型,提升制造业实力,仅靠自身的既有基础是远远不够的。

  有没有捷径可循?甘肃规划纲要里提到的一个词值得关注——依托各级开发区等重大平台和载体,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纳“飞地经济”。

  从公开报道看,“飞地经济”的模式这几年在不少地方都有,甘肃也有先例,但从规模来看还远远不够。

  对于兰州来说,发展“飞地经济”,有利于借助先发地区的管理、技术、资本等优势,更高效带动本地产业的转型升级。

  而兰州作为西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人才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在这方面恰恰是有优势的。

  甘肃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兰州新区做精做强主导产业,探索与发达地区共建园区。

  今年初,甘肃政协委员也呼吁丰富跨区域合作模式,培育“飞地经济”:

  甘肃应依据大兰州、大河西、大陇东南等不同板块、不同园区、不同产业、不同主体的特点,组织面向珠三角、长三角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专题招商引资活动,“重要的是,甘肃要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杜绝落户企业’水土不服’”。

  是的,发展“飞地经济”,营商环境至关重要。

  在这点上,甘肃目前的“党政一把手均来自江浙沪”,相信将带给外界更多期待。

  04

  兰州如何做大做强?

  这几年,如果要说到省会城市发展,绝对离不开“强省会”这个词。

  到2020年底,兰州GDP占甘肃的比重为32%——不算低了。但是,兰州还远算不上是强省会。

  一者,甘肃和兰州的GDP都偏小,与“强”不沾边;二者,若按人口计算,如2017年末甘肃省常住人口2625.71万人,兰州则为372.96万人,占比仅有14.2%,这比一些人口大省省会占全省的人口比重都低得多。

500

  这一状况的出现,与甘肃的自然环境、地形和兰州的发展空间应该有一定关系,但还是反映出兰州在甘肃的“分量”有待提升,或者说它对于全省的牵引力有待提高。

  尤其是“强省会”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这一状况若不改善,不仅兰州无法实现弯道超车,甘肃也难以释放后发优势。

  好在,甘肃规划纲要释放了积极信号:

  加快建设兰州—西宁城市群,提升省会城市综合实力和承载能力。

  建设兰州—白银经济圈。加快建设以兰州为中心,白银、定西、临夏为腹地,辐射周边地区的兰白经济圈。

  支持兰州市完善规划布局,拓展功能范围,促进以城聚产、以产兴城,提升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提升省会城市综合实力和承载能力。

  加快建设兰西城市群和兰白经济圈,其实就是对于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趋势的一种顺应。而“提升省会城市综合实力和承载能力”的表述在规划中多次出现,则直接体现甘肃对于兰州做大做强的支持。

  这是明智的。对于甘肃这样的人口和经济体量都相对不足,且自然环境不够好的内陆省份来说,优先把省会做大做强,形成发展高地和资源集聚效应,比撒胡椒面式的均衡发展重要得多。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作为西北首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的发展之于兰州的重要性日益突显。而目前甘肃已明确提出,要举全省之力支持兰州新区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这显然也极大利好兰州做大做强。

  可以假设一下,兰州若能够成为GDP5000亿、人口500万的城市,其对于整个甘肃的带动作用,和在整个西北的分量,都将明显强化。

 


 05

  向东,向西,双轮开放?

  内陆地区的发展,当然更离不了开放。

  对于兰州来说,当下有多重开放机遇。比如,“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兰州都参与其中。

  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提高兰州等省会城市面向毗邻国家的次区域合作支撑能力;支持甘肃、陕西充分发掘历史文化优势,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节点作用。

  甘肃规划纲要也要求:

  加快建设丝绸之路信息港,共建通畅、安全、高效的网络大通道和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形成面向中西亚、南亚等地区的信息走廊。

  主动参与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巩固提升兰新线主通道功能。

  除了借助“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寻求国际合作和开放,强化与国内其他地方的合作,也是兰州扩大开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甘肃规划纲要就提出,加强兰西城市群与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流互动,共同推进西北西南紧密合作。

  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也要求,依托陆桥综合运输通道,加强西北省份与江苏、山东、河南等东中部省份互惠合作。

  颇为巧合的的,这几个地方与目前甘肃的人事信息匹配度非常高。背后或有深意。

  对深居内陆的兰州和整个甘肃来说,通过多元化的对外合作提升经济外向度,是重振雄风必须迈好的一步。

  向东,加大产业转移承接力度,向西,强化与中亚、西亚等国家的联系合作,就是兰州乃至甘肃必须实施好的开放双轮驱动。

500

  大的战略机遇就在眼前,相关交通基础设施也在加快改善,兰州和甘肃的开放潜力值得期待。

  事实上,曾经兰州的强势崛起,就与铁路枢纽地位的形成密切相关。这足以说明增强与外界的连接性,对于兰州发展的重要程度。

  06

  小结

  无论从战略地位,还是从发展基础看,兰州都不应该继续“弱”下去。

  最近的各项信息表明,“下行”了许久的兰州,又一次站到了新的发展起点。这座曾经叱咤风云的西北大城能否重振雄风,至少给了外界更多的想象和期待。

  当然,机遇很重要,但要把机遇最大程度变成发展成效,关键还在人为。

  兰州,加油。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