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世界的两种基本方式:物质思维与关系思维】

意识是无比复杂的,以至于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说清楚它是什么,而有一样东西,则经常用来作为意识的对立面,它代表着一种非意识性,同时还被赋予了一种不变性和恒常性,它就是物质。

关于什么是物质,许多思想家给出了非常独到的解释。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物质性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列宁对此则进一步解释道:“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些解读深刻的指出了物质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性,以此为基础而建构的社会发展理论,要比基于唯心主义而堆积的庸俗经济论要客观有效得多。然而,如果过于强调物质的这种客观独立性,并不容置疑的断定物质存在的绝对性,同样会容易让我们迷失对物质的本性认知,也阻挠了我们进一步探究现实世界的内在底蕴

500

物质代表着某种程度上的存在,黑格尔认为,存在就是实际的定在,存在是无的对立面,是事物的初级阶段,是质、量和尺度的统一。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则间接印证了这种说法,场方程深刻的揭示了物质与时间、空间、运动、能量是一体的,没有物质,就没有时空,没有时空,意味着物质也不会存在。

虽然在我们的直观印象中,物质是固定的存在,但基于宏观和基于微观世界的考察充分证实了,物质不是孤立的存在,有许多潜在的关联因子在映射着物质的存在性,对物质的描述也还有着许多可供挖潜的角度,这些不同的角度也将成为我们进一步认识物质本性的重要窗口。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展开说明。

【从自然建构的物理角度来看待物质】

在量子物理学家的眼里,自然规律的基础不是因果性的,相反,其本质具有统计性质,这种表现实际上从物质本身也可窥视一二。从物理形态上来看,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等多种表现,这些形态的差别可以用物质分子运动的空间自由度的差异性来衡量。气态下的分子运动自由度最高,对这一形态的描述参量有压力、体积、温度等等,它们都代表着一种统计性,这种描述方式实际上同样可以用于固态、液态等相对恒定的物质形态。换句话说,液态和固态可视为气态分子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日常研究过程中,由于这些参量的衡量在直观尺度内基本上是恒定的,我们的认知系统会习惯性的把它理解为基准概念,而忽略了尺度不同而带来的认知差异问题。任何事物的性质表现都与观察尺度有关,观察尺度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时间上的尺度和空间上的尺度,这两个尺度有内在的统一性。给定空间尺度的情况下,不同的时间尺度会表现出不同的性质,给定时间尺度的情况下,不同的空间尺度会表现出不同的关系。

所谓物质性,其本质是在所观察尺度、所观察背景参照系下的一种相对不变性,是由其子要素聚合的一种稳定形态表现,这种稳定表现本质上源于更底层的要素运动关系。以极微观的观察视角来研究物质,那么物质内部要素的作用性就会凸显,而物质外在的整体性质则会淡化,而以极宏观的观察视角来研究物质,则任何物质的不变性和恒常性都将被打破,组成物质的子元素间的运动关联在一个更长远的尺度上将变得不再稳定,其元素间的联系性将不断变化,乃至解体重组,例如重粒子的衰变、轻粒子的聚变等。

因此,无论是在极微观的观察尺度上,还是在极宏观的观察尺度上,物质的本性就变得不再单一,物质内部要素的运动形式及其关联演化才是决定物质性质的主因。研究物质时,寻找其子要素间的运动关联比寻找其子要素的基本构成更能反应其内在本质。以极微视角来检视物质的内部世界,空间尺度分得越小,则时间尺度就相对越为宽广,其可容纳的极微尺度上的运动性就越为丰富,其性质就更多的由运动规则来体现,而不是由运动粒子静态性质来呈现。量子纠缠,光的波粒二象性等现象,都在预示着极微世界当中运动关联性的一面,而非物质性的一面。

500

现代物理进入一个瓶颈,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更微观粒子的静态存在性比其宏观运动性更难以探测和表征,并且在越微观的尺度上,极微要素的局部存在与物质的的宏观性质表现之间的相关性就相隔愈远。

物质思维是一种静态思维,用一种僵化的物质思维去理解存在无常性的背景尺度下的事物演变,无疑会出问题的,因为同一个系统,在不同的参照系下,会有不同的性质表现,在不同的尺度下,也必然会有不同的表现,这种差异性不能简单的进行线性类比。

【从事物存在的主体角度来看待物质】

主体是用来描述复杂事物的一个基本概念,定义主体有四个基本条件,简单概括的话就是能量体、稳定性、自主性、适应性四个方面的融合,智能系统、生命体,以及由生命体或智能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都是一种主体,这是对主体概念的侠义理解。

广义的主体概念,则包括一切的物质在内,这是因为,物质也具有主体的四个基本特点。首先,物质是内含能量的,物质的能量与其质量呈正比;其次,物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内部存在着复杂的分子、原子或离子关联结构,虽然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能变成固态、气态、液态,甚至要素结构也发生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是有条件的,在特定的场景条件下,物质能够在外在影响下依然保持自身的固有性质,这体现了物质的一种结构稳定性;第三,在封闭系统中,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存在,体现了物质运动不完全受制于要素因子异动的内在自主性,这种自主性是基于一种特定运动规则来间接体现的;第四,一方面物质能够引发周边的空间形变(质量越大表现越明显),从而对环境物质施加影响,另一方面物质也受外部环境因子的影响而依附于环境物质所建构的质场空间,从而达成一种拮抗平衡状态,这体现了物质的适应性。综上所述,物质也可视为一种广义上的主体

物质作为一种主体,代表着物质内部要素的运动性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密切关联,这种交互不仅影响着物质自身的形态,也影响着环境的局部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物质与系统、事物、社会等概念是等价的。然而,通常情况下,我们不会把事物、社会等复杂系统视为物质,因为在我们的习惯性观察尺度上(即直观尺度),事物和社会是经常变化的,而物质是相对不变的。无论是变化,还是不变,它都是一种相对性的体现,而相对性的另一种表述,就是关系。

500

【认知事物演绎的两种思维模式】

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两种基本的思维模式,一种是物质思维,一种是关系思维

物质思维认为,任何事物的演变都是由某种确定性质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拆为基本的物质要素,认知事物的本质,关键是认知事物的要素构成,并以此来探究要素之间的作用性,这其中,物质是第一性的,由物质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关系则是第二性的。

而关系思维则认为,物质是因为某种相对性关系相互掣肘的结果,一种稳定的物质之所以长时间存在,是因为组合关系的相互拮抗能够维系较长的时间,没有关系,就没有物质,物质的存在性代表的是关系掣肘的可达边界,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本质上是因为关系的演变而导致的,关系决定了物质的表现形态,关系也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演化,关系是第一性的,而物质则是第二性的。

从前文对物质的两个层面的解析来看,关系思维更能解释物质的存在性。Margaret J.Wheatley总结道:“在量子世界里,关系是关于现实的‘全部内容’。”怀特海指出:“假如组成自然的各个成员具备定义成永恒的、单个的实体,它们在一切变和相互作用中都保持它们的同一性,那么就不可能想像出自然界的有创造力的演变。”

现代物理学揭示了物质并不是一种永恒性的存在,与此同时,并没有确切的科学证据证明不存在恒常性的关系,物质的存在性是关系衍变的阶段性表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关系是一种比物质存在性更为底层的呈现。

物质是一定要基于关系的,物质的存在相当于更底层更微观物质的组合关系体,但关系不一定基于物质的,关系还可以基于能量、基于作用,关系还可以基于关系的组合嵌套之上。关系代表着一种联系性,一种作用呈现,它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它可以定义一个特定时刻的状态呈现,它也可以定义一个累积时间段上的复杂状态呈现,关系比物质更适合于描述复杂系统。而与之相对应的,物质则往往是指一种静态的存在性,这种静态本身剥离了存在物的内在演化和外在联系,成为一种归一的独立存在,由此导致容易遗漏很多潜在的关联性状表现。

物质思维隔离了时间,消解了运动;关系思维内含了作用,镶嵌了空间。物质思维是从自身存在来看外在表现,关系思维是从内外变化或场景条件来看对象演化。物质思维和关系思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思维可以包容物质思维,物质思维在一定尺度上也可以建构关系思维。

对于任意一个系统来说,当存在变化的一致性时,物质性可以发挥作用,当存在变化的相对性时,关系性更能体现其演化。存在是相对的,变化也是相对的,对于两个有着不同生命周期的主体来说,性状更为稳定的主体相比另一个性状不定的主体更趋近于“永恒”,于是稳定的主体就可以物质化,而不稳定的主体就可以关系化。进一步,在任何事物中,总会存在有变化的一致性和变化的相对性,因此,物质和关系总是会纠缠在一起。


更多精彩文章:

分化人类行为与认知能力的6个评估函数

人体底层有一套“不安分”的下意识行为系统

休谟因果论问题的全新诠释——从相关关系到因果关系

理解意识问题的科学范式

论信息的本质

物质和思维的第一性问题

人类认知的六个维度

探究人类认知体系的底层密码

判定意识或认知理论体系有效性的测试标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