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经济学体系的危机,根源在于对需求概念的错误理解(上)

生物学理论是以过程为基础的,它是程序性的。同理,一个关于形成和变化而又周详的经济学理论也将是程序性的。 ——布莱恩·阿瑟《复杂经济学》

谈起主流经济学,你能想到的最能代表这一学科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供给、需求、成本、利润、稀缺、边际、效率、市场、价格、均衡……这些应该是我们比较容易想到的。对于从事经济研究的学者来说,有一个基本概念是很难绕开的,那就是需求!之所以要把这个概念重点拎出来,是因为主流经济学对需求的理解存在极大的结构性偏差,这种偏差从根本上导致了其理论体系失去了对现实经济的指导作用。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详细说明如何正确理解需求概念,以及它对经济学术体系改革发展的重要启示。

一、商业人士对需求的理解

满足人的需求是商品经济的基本逻辑,关乎需求的场景每一个人每天都会经历,以至于需求成为一个无需指明就可以深刻意会的概念。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先来回味经典电影《华尔街之狼》中的两个场景:

乔丹·贝尔福特走进礼堂,面对众多学员期待的目光,贝尔福特并没有长篇大论,而是径直走向听众席,拿出一支笔,并逐一向在场学员提出同一个问题——“把这支笔卖给我!”

大多学员的回答都集中在那支笔的性能如何如何,但这些回答没有一个让贝尔福特满意。实际上电影中的另外一个场景已经给出了标准答案。在一个餐厅内,贝尔福特的朋友布拉德展示了这个标准的推销过程:

布拉德:“你想要我把笔卖给你?帮个忙,在餐巾纸上给我签个名。”

贝尔福特:“我没有笔。”

布拉德:“这就对了,有需求就有供给。”

500

也许,我们可以给出一大堆理由来指出布拉德这个标准推销过程当中的漏洞,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核心。关键在于怎样理解和建构需求,如果电影中慕名而来参与培训的人都能深刻领悟需求的内涵的话,贝尔福特也不会逐个地询问其中的每一个人。电影的最后一张画面,定格在一脸茫然的众多学员之上,它在向我们告示:理解需求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众多案例显示,那些长期处于一线的王牌销售员,那些真正从零开始一步步摸打爬滚走过来的商业精英,对需求的理解要比学术界更加接地气,也更能抓住需求的本质所在。贝尔福特如是,史蒂夫·乔布斯亦如是。

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需求的曲解

研究需求问题,是经济学这一学科的起点。令人略感诧异的是,主流经济学界其实一直在回避这个非常基础和根本性的问题。当我们翻阅充斥高校的最新经济学入门教材时,有很多根本就没有给出需求概念的明确释义,这其中包括萨缪尔森的《微观经济学》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500

从主流经济学的代表作来看,大多将需求默认为一种可满足人某种效用的商品数量,这个界定可以追溯至新古典主义的初创时期。马歇尔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中,附录了同行对需求的理解——

穆勒这样说:“对需求这个词下的定义必须是指所需求的数量,而且要记住,这个需求量不是固定的数量,而是通常随着价值变动的数量。”凯恩斯解释:“需求作为对商品和服务的欲望,是以提供一般购买力而来达到目的的。”[1]

马歇尔评价了两人对需求的理解差异,并倾向于支持穆勒的说法,这种理解延续至今。那么,对需求数量说的解释能否反应需求的本质?

马斯诺所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充分显示了需求有着丰富的场景和价值逻辑,而需求量则是一个极度简化了的标量,两者显然不是一回事。有人可能会说,这个数量内含了效用认知和满足感评价,不是纯粹的数量。既如此,那么效用概念应该怎么解释?满足感又应该怎么计算?这两个问题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它本质上是一个意识问题,既难以精确描述,又难以量化和演绎,这才是经济学家避而远之的根本原因。

为了便于分析,有用购买力来界定可满足性,有用供求函数来分析效用异动,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需求? 

(待续……欢迎观友点评指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多精彩文章: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哲学启示

关于“客观”这一概念的理解,哲学上出了点岔子

人的主观认知是如何产生的?

认知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有形的世界当中,把握其无形的边界

认知世界的两种基本方式:物质思维与关系思维

分化人类行为与认知能力的6个评估函数

人体底层有一套“不安分”的下意识行为系统

休谟因果论问题的全新诠释——从相关关系到因果关系

理解意识问题的科学范式

论信息的本质

物质和思维的第一性问题

人类认知的六个维度

探究人类认知体系的底层密码

判定意识或认知理论体系有效性的测试标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