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差阳错:拥抱AK-176M之前的人民海军中口径舰炮

在056A型轻型护卫舰全部入列之后,国产版AK-176M——PJ26型单管76毫米舰炮(自用型)的装舰总数正好达到了111门。

500

500

500

500

▲它们分别装在056/056A、054A、071、以及经常被忽略的83“戚继光”舰上

说到83舰的主炮选用PJ26,当初该舰入列前后也有议论,为什么一艘万吨级训练舰,却选用了如此“小家子气”的主炮?这是因为考虑到训练舰的定位,其舰炮一般都是该舰服役时海军装备数量最多、使用最广泛的舰炮。人民海军第一艘专业训练舰81“郑和”舰,其主炮就是新中国历史上装舰数量最多的中口径舰炮——66式双管57毫米舰炮。作为人民海军绝大多数护卫舰、以及所有轻型护卫舰和综合登陆舰的主炮,PJ26自然成了新一代枪炮长们需要从学员阶段就熟悉起来的装备。

500

500

▲如今早期型037系列猎潜艇已经全部退役,除了郑和舰之外,66式双管57毫米舰炮的用户也就剩下尚未退役的几艘072Ⅱ型坦克登陆舰了

这两代中口径舰炮,一个是1963年在59式57毫米高炮的基础上改装研制,1968年就装备037型猎潜艇的“救火老将”,一个是21世纪初仿制AK-176M,2007-2008年首装071型综合登陆舰和054A型导弹护卫舰的“大龄新秀”。两者中间的40年空窗期,正好也是观察人民海军一类颇为重要的舰艇转型发展历程的窗口。

虽说缘分没到,不能降级拉倒

由于人民海军初创之时的舰艇来源五花八门,中口径舰炮的来源也呈现出美苏英日乱七八糟的特点。其中服役时间较长的两款,一个是美制MK22型76毫米舰炮,除了部分缴获自蒋匪军之外,苏联在向我国移交旅大地区的装备时,也将当初根据“租借法案”框架下获得的大量MK22移交给我军;另一个是同为二战老炮的苏制90-K型85毫米舰炮(和T-34/85那门D-5T同源),由于该炮较为老旧,特别是因为弹药缺乏无线电近炸引信导致防空性能较差,因此国内并没有仿制它。

但作为人民海军早期中口径舰炮中威力最大的一型,老85炮在1974年西沙海战中仍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271艇(与274艇同属04型猎潜艇)因主炮故障,导致在开战22分钟断断续续打出50发炮弹后就无法使用,但274艇和389舰(属10型扫雷舰的“南海方案型”)的85炮表现均很抢眼,前者打到炮弹耗尽,后者则在本舰中弹起火的情况下,仍奋力将南越海军10号舰打到重伤失控,为281、282两艘037型猎潜艇及时赶来完成最后一击奠定了基础。

500

▲274艇的体型相比037型要小上一圈,艇艏的85毫米舰炮显得颇为巨大

西沙海战后,参战部队对037上当时尚未定型的66式双57舰炮提了一些意见,诸如故障率仍然较高(有老战士称“打着打着不响了,着急啊!气得踹两脚上去,又能打响了”),扬弹装置供弹速度不足,弹夹太少等等。不过那门早在50年代末就以F8的代号投入(时断时续的)研制,当时已经研制十多年的双57自动舰炮,终于到了第二代样炮开始在051型驱逐舰上测试的阶段,由于该炮也计划用于037的改进型号,因此对这些意见的反馈,起初并未出现在66式这款“备胎炮”的改进中。

说起来,这门双57自动舰炮和037也颇有渊源。早在1968年3月,为了该炮首轮样炮的试验,当时刚入列汕头水警区不久的037型658艇就前往海军4803厂进行改装。试验表明,在舰艇摇摆情况下双57自动舰炮的供弹系统难以正常工作,自动机故障偏多。但“新炮配新弹”、研制目标与外军76毫米舰炮看齐、最大射程达15千米的它,此后十多年一直作为“小艇主炮、大舰副炮”的选项,在有关部门关于新型舰艇的一次次论证中出现。

500

500

▲老108舰前主炮后方就是正在调试的76式双57舰炮,对比更换61式双37舰炮的老163舰,明显可见两者占用空间的巨大差异

虽说双57自动舰炮比66式重了2.5吨,达到10.5吨,但海军当年规划的037后续艇本身也要更大一些。早在1970年底,海军党委就提出在国家还造不起护卫舰的时候,在南海使用大型反潜护卫艇“顶班”的可行性;等到1975年海军提出那份《海军舰船10年规划要求》时,海军装技办随即完成了《900吨级大型反潜护卫艇战术技术使用要求草案》,其中主炮计划使用进一步完善的双57自动舰炮。

然而直到双57自动舰炮在1976年定型为76式双57舰炮时,故障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此时该艇的初步论证已经和028Ⅱ大型导弹快艇同步展开,1978年两艇均完成论证并通过报批,此后两艇的研制都慢了下来,028Ⅱ这边是在等待上游二号舰舰导弹的进度,大型反潜护卫艇这边的情况稍微复杂一些,咱们后文详叙。

500

▲国家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为之保驾护航的实力却难以同步增强,这种矛盾曾经是过去几十年里的常态

同一时期,76式双57舰炮则在靶场上为最后一轮可靠性攻关冲刺,用时三年多时间,终于在1983年解决了火炮本身的遗留问题,通过了国家鉴定。然而由于雷达指挥仪等配套系统遗留问题太多,相比国际先进水平已经严重落后,76式双57舰炮最终在1985年停止发展;已经装备该炮的051型各舰,则陆续在厂修时将其更换为61式双37舰炮。

对于051来说,双57降级成双37只是次要武器的一次可以接受的降级,但对于小型舰艇来说,双57本来是最为主要的对海/对空武器,哪怕降级到没有配套雷达、只能解决最低层次的对海需求的66式双57舰炮都有些难以接受,就更不要说降级到双37舰炮了——那跟62型炮艇还有什么区别?

500

▲76式双57舰炮最终撤装,对于本来就不靠防空吃饭的051们来说还算是可以接受的损失;它们中最终也有四艘在90年代陆续等到了76A式双37舰炮和海红旗-7

拿什么拯救你,“全村的希望”?

那么当时有没有什么能“凑合”一下的方案呢?这就要从1974年西沙海战后,参战部队对海战前半程的“主力输出”——70-K型85毫米舰炮的评价说起。271艇和274艇指战员普遍认为,如果能全面提升它的可靠性、射速等指标,其威力在对海作战时相比57毫米舰炮仍然有明显的优势。只不过由于海军并没有改进发展85毫米舰炮的计划,这种想法也只能是想法而已。

不过就在此时,根据抗美援越作战的经验,国内刚刚研制出了一款计划取代59式100毫米高炮的72式85毫米高炮(代号P87)。从指标上看,该炮射程达21千米,已经接近100毫米舰炮;射速30-35发/分,达到了70-K的一倍;1000米/秒的初速(70-K不超过800米/秒)赋予其平直的弹道,千米立靶密集度0.4米×0.3米甚至还略优于AK-176M。

500

▲比较少见的72式85毫米高炮在部队服役时期的照片,由于该炮也无法满足七八十年代中高空野战防空的需求,最终在少量生产后撤装,比其预定的取代对象59式100毫米高炮退役更早

然而由于该炮研制时定点在上海纺织局下属的各纺织机械厂(上海市第二纺织机械厂负责总装),研制生产中的经验缺乏,导致其在靶场上暴露出故障率偏高、牵引机动时结构强度不足等问题,改进定型后少量交付部队的产品质量控制也不佳。如果当初该炮能够定点在长期仿制苏制57毫米高炮和100毫米高炮的内蒙古第二机械厂(447厂)研制,也许这款高炮的命运会好一些。

由于447厂同期也在基于59式57高炮研改66式双57舰炮,因此如果由该厂负责72式85毫米高炮这个项目的话,确有条件把它改为一款定位与66式类似的“过渡舰炮”。如果不追求实现更高的射速,射程和威力远胜于66式、具备较高自动化水平的这种85毫米舰炮,也足以作为900吨级大型反潜护卫艇主炮的“备胎”方案;如果打算进一步发展,还有条件通过改进扬弹机等供弹系统实现更高的射速。但这些都只是“事后诸葛亮”,在76式双57舰炮“事实性下马”的80年代初,国产中口径舰炮仍然是困扰论证中的大型反潜护卫艇的一大难题。

500

▲越南海军从1978年开始陆续从苏联获得“别佳”级轻型护卫舰,其两门AK726舰炮及两座五联装鱼雷发射管赋予其颇为出色的近距离火力,这使得我军当时规划中的大型反潜护卫艇非常重视对海作战能力

此时小型化工作颇为成功的鹰击-8舰舰导弹进度良好(这也是导致为搭载上游二号设计的028Ⅱ下马的一大原因——小巧的鹰击-8系列,使得导弹艇无需较大的排水量就能实现单艇6-8弹的火力密度),海军在1980年初修订大型反潜护卫艇的技术要求时也指出应当加装鹰击-8。同时海军还要求该“艇”配备简易作战情报中心和电子战系统,提升独立作战能力,这样一来,其正常排水量必然要突破1000吨。

1980年11月,七院召开了新的方案汇报会。由于当时规划的海军建设方案仍然“重北轻南”,因此南海舰队短期内很难迎来作战能力较强的大舰;但随着苏联1980年启动了对越南金兰湾基地的大规模扩建工程,南海地区反潜作战的压力又空前增加。所以作为“全村的希望”,大型反潜护卫艇的论证要求中加入了配备直升机和拖曳声呐这两条,等到1981年中期的又一轮方案论证时,它已经演化为代号038,常排1200-1400吨的轻型护卫舰,当时海军要求新舰在1990年前必须形成战斗力。

500

▲对于南海舰队来说,在金兰湾部署的苏联海军核潜艇的威胁极大

其实通过在这一时期从西方引进“海豚”直升机、324毫米反潜鱼雷和拖曳声纳,不论所需费用几何,038的这几个硬件算是基本齐备了;仿制AK-230的69式双30舰炮在1982年完成生产定型,使得副炮也算凑合事儿;然而主炮,仍然是个困扰设计师们的大问题。

我有诚意,你有钱吗?

1983年,在中国舰炮的发展史上算是个拐点。这一年,海军和船总研究决定,为了在国际舰艇出口市场上有所建树,组织多个厂所院校讨论037Ⅰ的现代化改装出口方案,最终将14个方案统一为“一艇二型”:火炮护卫艇的两座主炮均更换为与66式双57舰炮一样重的意大利奥托·梅莱拉公司76毫米自动舰炮(下文简称奥托76舰炮),并配套引进火控系统;导弹护卫艇只换装一座奥托76舰炮作为前主炮,取消后主炮,空间用于加装4枚鹰击-8舰舰导弹及一套电子战系统。

在上世纪80年代,意大利先后向我国出口了A244S反潜鱼雷、“阿斯派德”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等多型海空军先进技术装备,对中国计划引进用于外贸款037Ⅰ的奥托76舰炮一事,自然也抱着欢迎的态度。在几轮技术谈判后,中意两国顺利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到1984年年底,双方已经为正式签订3门奥托76舰炮的订货合同(2门用于火炮型、1门用于导弹型)做准备了,然而1985年之后此事却再无动静。船总的当事人如此回忆,“最终由于我们国内合营双方机关的一些业务部门,在具体的投资和管理条款上未能达成协议,致使计划搁浅,未能付诸实现。

500

▲因为“导弹护卫艇主打的是导弹”,而不甘心让负责出炮的意大利人多挣钱,看似有其合理性,然而对于多数潜在客户来说,导弹往往是平时基本用不着的,现代化舰炮才是核心竞争力。图为中国为泰国海军建造的“北大年”级巡逻舰,该舰配备一门奥托76舰炮,舯部为反舰导弹留有安装空间

还是在1983年,人民海军为了提高国内舰炮研制水平,决策引进2门法制T100C紧凑型100毫米舰炮(下文简称“紧凑型法100”)及NAJA光电火控指挥仪,并决定研制国产型号PJ87型100毫米舰炮。同年8月,海军和船总联合下文,将这套法制舰炮系统的装舰任务交给了沪东造船厂,后来的故事——1984年12月开工的053H1型5号舰544“四平”舰在加装该系统的同时,还首次设置了航空设施和反潜鱼雷发射管,成为“中华反潜第一舰”——大家就比较熟悉了。

如今看来,选择正常排水量1500吨左右的544舰同时作为“紧凑型法100”、直升机和反潜鱼雷的搭载测试平台,其中可能也有为当时规划排水量已达1200-1400吨的038方案“探底”的考虑。换句话说,如果能在1500吨的053H1上同时实现海军对038的几项要求,那么它本质上不就已经是一艘“大一点的038”了么?

500

500

▲544舰退役后已分段运抵江西兴国,并于今年年初完成重新组装,准备对外开放参观

“紧凑型法100”炮如其名,火炮系统本身的重量只有17.5吨,法国在向我国出口该炮时,宣称该炮可以安装在500吨级以下的导弹艇上。事实也证明,除了1986年10月首次试射时炮座安装螺栓断裂之外,经中法双方厂家联合调试之后,544舰上的“紧凑型法100”在1986-1987年的射击试验中证明,这款单管最高射速(90发)竟比79式双100舰炮的双管射速(50-60发)还高的新锐,的确能够在1500吨级的舰体上稳定工作。

虽然100炮按当时标准算是过了关,但544舰在同期的航行试验中却暴露了抗风能力不足的问题。这对于要求新一代护卫舰必须能够在风高浪急的南海执行任务的人民海军来说,意味着新舰要想拥有完整的航空设施,就必须进一步加大主尺度和排水量,才能保证在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上安全驰骋。

500

▲1988年7月,中泰两国签约建造2艘053HT和2艘具备直升机搭载能力的053HT(H)护卫舰,均是053H2的小改型,后者只有直升机甲板而无机库,图为4号舰“赛武里”

1987年3月,在053H2型导弹护卫舰3号舰537舰(相比1、2号舰有所改进)的主要设备和系统技术协调会尚未召开时,海军突然致函船总,要求尽快组织论证053H2型4号舰的技术状态问题,要求该舰同时配备鹰击-8A舰舰导弹系统、红旗-61B舰空导弹系统和直升机系统。

500

500

▲虽然名为“加改装”,但双方都明白这是一型从主尺度到船型都不同于053H2的新舰

随着被命名为053H2G的新舰方案于1988年年底完成扩大初步设计、并出具技术规格书,海军立刻于1989年1月签订了首批2艘建造合同(此时距离它完成技术设计还有4个月),这在我军新舰发展史上也是非常少见的情况。再后来就是大家更熟悉的,从053H2G到053H3的进化……

尾声

1988年8月,刚刚入列不到4个月的两艘037Ⅰ型后续艇(694、697)前往南沙,执行了长达65天的战备巡逻任务。在这次总航程4000多海里的远征中,两艇曾与阵风10级的大风浪搏斗10多个小时,横摇达30度以上。在海司海政联名通报表扬的背后,是这两艘正常排水量加一起也不到900吨的小艇上的指战员们,仍然需要用顽强的意志克服装备性能不足,在远离祖国大陆的南海深处战风斗浪的现实。

500

500

500

▲694“瑞安”艇长期承担南海战备巡逻任务,下图为该艇2017年退役时的最后状态,可见已经拆除了原69式双30舰炮的火控雷达球形天线罩

18年前设想的大型反潜护卫艇,此时已经成为束之高阁的038预研方案。尽管在1988年3月14日,我们的确在南沙和越南人打了一仗,但还好,这时候我们虽然还是不富裕,逼急眼了也能从两个舰队凑出三条立刻能战斗的护卫舰(虽然有些杂七杂八之嫌)揍他个白眼狼,比当初前辈们设想大型反潜护卫艇时的估计——因为造不起护卫舰,在南沙只能靠它打仗的情况,要好那么一点。

当然还要感谢上一次冷战的终结,让南海的水下威胁暂时不再是最为突出的矛盾,也让90年代初建造的、真正的“南海型护卫舰”053H1G,能把改善生活条件作为一项重点——按那个时候的水平,如果要顶着常排1400吨的上限,以“样样都有”的标准建造038,大概率会成为生活条件和作战能力难以兼顾的一头“刺猬”。

500

▲除非依靠进口法国原装100炮,否则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038仍然没有合适的主炮可用(图为在“毕昇”舰上测试的100炮,未使用隐身修形炮塔);而国内在80年代后期论证的76毫米舰炮系统,当时更是无法及时转化为成果

至于20多年后,038又是如何变成056的(不仅是3+8=5+6这种数字梗,排水量也惊人的相似),以及“小动物”们如今即将面临的职能转变,那就是一条新的故事线了。相信在合适的时候,这些现在还谈不上“往事”的故事,也会有和大家见面的机会。很多故事,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品味起来才更加美妙。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