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之上 彼处黄金——在后《三体》时代回望未来
温馨提示:本文第一段中的超链接建议右键→在“新建标签页打开链接”
引子
读大刘写的东西,总是要听点什么的。听说《黄金原野》的主题是航天,事情就好办多了——《查拉图斯特如是说》便是唯一的选择,因为最开始的那首曲子,永远属于大刘最爱的那部电影。
《黄金原野》首先以刘宇昆翻译的英文本在美国出版
曙光乍现。
“……从这海王星轨道外的太空看去,太阳只是一个刚显出圆盘形状的星体,它的光虽然能够在舱壁上投下影子,但已经感觉不到任何热度。”
在太阳的照耀下,初生的星孩正俯瞰自己的玩具——一颗寄寓着各国人民命运的小小寰球。这碧蓝色的小东西在新生儿的眼里是那般可爱,星孩好奇地端详着地表上的人们。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好像太虚之上与生活全然无关,自然想不到他们正面对怎样的凝视,迎来怎样的时刻,更不会意识到成就这一刻的,正是他们自己。
成就这一刻的,正是人类自己
“……第二个太阳出现了,开始看上去只像是一颗普通的星星,但亮度急剧增加,像一只睁开的眼睛,很快变得比真正的太阳还亮,一时间,整个宇宙都苏醒了。这是‘猎户座’飞船减速时发动机的核火焰。”
这是人类的黎明。①
【注1】 与《黄金原野》原文交叉部分,为笔者结合《2001太空漫游》原著译本和电影镜头改写
隐居来世
对于我这样一个业余音乐爱好者而言,当一段文字的阅读节奏能与一曲交响的旋律变化紧紧贴合,那这篇文字就必须加以我最严肃的对待。可是,一分多钟的惊艳和红日喷薄而出的美妙瞬间,使我不忍心让这深入骨髓的美好,经由我而支离破碎。我想此刻——这傍晚时分,更适合三五个挚友围坐在原野上,待金色褪去便点起一把篝火,讲述曾经的欢乐,回忆往事的美好。
不过,我还是要多言两句,因库布里克的电影而广为传颂的那曲引子别名《日出》;交响诗中紧随其后的第二曲则谓曰《隐居者》,又称《来世之人》。
我记得几年前,磁铁们正在为《带上她的眼睛》入选了初中语文课外读本而欣喜若狂的时候,我还在感动于塔克拉玛干上的大草原和人民广场夜空里那闪着七色光的小太阳。②比起纯真的心灵与甜美的情愫,那时的我更向往日月新天后的从容不迫。清纯的少女和无畏的探险家寓于一身而毫不违和,这给了我不小的震撼。很多读者抱怨大刘的人物描写不够丰满,似乎确是如此,但美好与崇高的相敬如宾也未尝不是人性。这种文学意义上的骨感美甚至透出些许灵气,一种厚重的灵气。
【注2】“塔克拉玛干大草原”出自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闪着七色光的小太阳”改编自与刘慈欣:《圆圆的肥皂泡》同名儿歌的歌词
没有为煽情而展开的冒险,只有滚滚黄河的惨痛断面
当然,在《眼睛》里温情细腻的大刘最排斥的,就是“成天只会沉浸于个人的小情感之中,对祖国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漠不关心,对大自然的神秘和宏大麻木不仁”因为这样是写不出好科幻的。③“落日六号”的事故不是为了把沈静当成瓷娃娃摔碎在人们面前,就像崇高从来不是美好的陪衬。在刘慈欣的世界里,没有为煽情而展开的冒险,只有滚滚黄河的惨痛断面。毕竟,《带上她的眼睛》只是《地球大炮》中的一个小插曲。
【注3】刘慈欣:《初学者如何写科幻》
新固态的糖衣和拉丁美洲的浪漫奔放,造就了人类新的梦想——向着地心出发,打通去往南极的隧道!在这宏伟的失败所造成的苦难面前,沈静似乎微不足道,沈渊也最终在深井的往复运动中身与形俱灭。少女最好的年华困在名为“落日六号”的罐头里,父亲生前身后千古骂名,他们何尝不是隐居者呢?我差点忘了,在大刘笔下,隐者还有另外的名字,来自一个少年诗作的名字: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④
【注4】周恩来:《无题》
这深井并没有像沈华北所想的那样,成为长城金字塔一类的奇观,而是在意外中给了人类一个出路:
“那是地球大炮刚刚发射的一艘太空船,它将接我们回去。地球大炮的炮管中每时每刻都同时运行着五六颗‘炮弹’,这样它每过八到十分钟就射出一艘太空船,所以现在进入太空就如乘地铁一样便捷。在二十年前工业大迁移开始时,是发射最频繁的时期,炮管中往往同时有二十多颗‘炮弹’在加速,地球大炮以两三分钟一发的频率向太空急促地射击,一批批太空船组成了上升的流星雨,那是人类向命运的庄严挑战,真是壮观!”⑤
【注5】刘慈欣:《地球大炮》
吞噬了无数人生的深井成了一尊人类挑战命运的大炮,向着险远之地展开的探索最终在意外之处给人以惊喜。最美妙的东西不为文人的情怀而生,这便是科幻迷刘慈欣最大的情怀。
此生隐居,心在来世。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眼睛
互联网、虚拟现实、超信息化社会……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大刘对此深感忧虑,因为这“将是懒惰和消沉者的福音,他们会用这种最方便的方式逃避现实,逃避责任”。他在一次接龙游戏中的随意之作似乎就是个不错的证据——大刘明显将核战术显卡放在了“星环号”的对立面;也有人以历史上印刷术的变革造成的社会剧变,来论证大刘的中年心态或者别的什么——这就更有道理了,看看2185年的熊孩子们和玫瑰星云下那帮小大人捅的篓子,好像是这么回事。再想想被诅咒4.0活活噎死的可怜虫……我的喉咙不禁一紧,万幸,我吃的是压缩饼干不是工作丸。⑥
【注6】“诅咒4.0”和“工作丸”出自刘慈欣:《太原之恋》
大刘曾经非常直白地表达过自己的技术主义立场,且不止一次。我在长期的自娱自乐中却时常陷入困惑——人与技术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仅从信息的角度上讲,信息传播速度、信息的载体和收发形式……这些要素都对社会组织形式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在一定信息条件下的社会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工作或其他各种联系都应当是有一定特点的——信息化塑造了人在信息空间内外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社会也因此成为信息化乃至超信息化社会。就我的理解,某一程度的信息化,对应着一种伦理,指向一种文明形态。那么,问题来了:
将虚拟现实和数字互联的高度统一推向极致的超信息化是刘慈欣的敌人吗?
超信息化是刘慈欣的敌人吗
首先,“懒惰和消沉者的福音”在原著中说的不是超信息化,而是人体冬眠。冬眠技术使得时间的穿越能脱离空间的转移而得以独立构成一段旅途,“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就是对冬眠穿越的最好注解。大刘曾以这样的方式展开了一部史诗(当然不是程心的人类简史),那是一场时间移民——一段从苦难走向更加深重的苦难,过程却愈发空灵,又最终回归原点的旅途。
他们在历史终结的无形时代,没有停留,而是选择一路到底,去到那个无法再流浪的时代。
“我们能想到,但永远无法理解。原因要在哲学的深度上找。在对存在思考到终极时,他们认为不存在是最合理的并选择了它。”⑦
【注7】刘慈欣:《时间移民》
他们还选择?算了吧,一只老鼠就足够这烂牌坊溘然长逝了。可是,当时间流浪者们高呼“新生活万岁!”的时候,那准备用来重建文明的芯片,不就来自超信息化的大厅时代吗?
我讨厌哲学,我想要一个好玩的世界。
话音刚落,眼前的蓝天和人海消失了,三个孩子悬浮于无际的黑色虚空之中,当他们的眼睛适应了这一切时,看到有星星在深邃的远方出现。……大量子的声音响起:
“我们现在是在两万多公里高度的地球轨道上。”
……
他们走过广场,从另一端的一个入口下到这座超级大楼的最上一层:第三百万层。⑧
【注8】刘慈欣:《超新星纪元》,作家出版社
《超新星纪元》中大量子模拟的国家公园的蓝图,看起来就像一场永远无法实现的游戏。不,都不是,只有在梦里搭建过无数世界的人才会知道,这是科幻作家手中最后的神笔。有谁会和自己内心最渴望的东西为敌呢?
我们再去2185年转一圈。
“我想再建立一个电脑总网,规模和这个一样大,甚至比这个还大,把它做为这个社会的另一个生活区,这个生活区是完全独立的,和现有电脑总网没有联系。生活区的传感器和外围设备只为同外部世界交流而设置,不能用来控制网外社会……我们不再和几亿名二百岁的老人挤在一起,我们将有一个宽阔的,年轻的环境,我们要使生活变得象春天的嫩芽那样翠绿,使这个星球变成一个青春的星球,童年的星球!”⑨
没错,大刘第一次创造大世界,就把敌人放在了信息空间里,但设置这样的敌人,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服务于人类进步的信息化,这点毋庸置疑。然而,在最后关头与这敌人做决死斗争,挽救国家和人民于危难的飞蝗又是哪来的?在《中国2185》中,不受控、毫无组织、却自发聚集的孩子们正是灾变前的信息社会向现实的投射,浸淫在信息化之中的孩子不自觉地将信息世界的运行方式代入了现实,又从现实出发扑灭了敌人——来自历史死而不僵却把信息世界推向极致的华夏共和国。这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在进化中的自我净化,在这里超信息化是一个伟大国家内部自洽的一部分。
诺兰用1.65亿美元告诉人们美国需要这个
诚然,上述所举例证几乎都是早期作品,没什么说服力的样子。大刘那时候还年轻,大刘已经变了,大刘老了,20年的黄金时代续不下去了……呵呵。
这密密麻麻的火流星飞向天边,好象去迎接那正在升起的太阳;这是天空中一条宽宽的望不到头的火流星的大河,是生命的大河,它从大地上空流过去,轰鸣着,使生命的交响曲充满整个空间。⑩
【注9、10】刘慈欣:《中国2185》
其实……
如今,一切回归了原点。年轻的技术员走出VR,与那些同他一样,从沈静的眼中看见太阳的孩子们聚集到一起,不再有什么“透明地球”的自我催眠,他们决心营救沈静,萤火飞蝗要把她从死神手中拯救出来!
光荣与梦想
在篝火烧得最旺的时候,我听见一旁有人啜泣。
一开始我是不以为然的,至于吗,我早就忘了自己何时为大刘笔下的世界流过泪。但不知咋的,我好像被什么东西带到了四川科协对面小巷里的餐馆。我看见一头饿狼在饭桌前张牙舞爪:
“大刘的大艺术三部曲里,《梦之海》是最不空灵、最不艺术的一部,里面前半部分把蓝鲸冻在冰块里什么的我都没当回事。真正让我动容的,是最后在绝境之中,那些火箭一……一鼓作气……发射出去的场景。”在哽咽中,我看见了他眼角的泪光。
原来,狼也是会流泪的。
真正让我动容的,是最后在绝境之中,火箭一鼓作气发射出去的场景
大刘太极端了。
极端的锁链,极端的挣脱,极端的美感。这是他大部分作品共同的色彩,似乎所有的点子只能在一个极端的环境下展开,他最爱干的就是用最现实的逻辑让历史跑偏到不知哪个纤维去,从他的世界里你能看见苏联、看见日本、看见苦难的亚非拉;但就是这么个世界里,宇宙是个脑子、时间能倒着流、月球撞大环、恐龙跟蚂蚁打仗、天底下还真的有鬼魂 ……不是太惨烈,就是太凄凉,我们总是在极化设定下的不幸中窥探希望,习以为常,乐在其中。
但是这一次,事情起了变化:数据变细致了(就像是从设计方案里抽出来的一样)、技术条件与现实几乎无异、更没有日本女人(划掉)外星机器来捣乱……
这是一个无趣的世界,却是一个我们可以触及的未来。
真的无趣吗?总有些事情没有变。
我们必须和时间赛跑,我们必须和万有引力赛跑,我们必须和第三宇宙速度赛跑!
“孩子,你能做到的!那片药会帮助你!那是一种任何药检都检测不出的药,像核燃料一样强有力,难道你没有感觉出来吗?你已经是世界冠军了孩子!”⑪
前进,前进,为了爱丽丝,前进!
19年的时间,猎户座超越了第三宇宙速度;8页的篇幅,刘慈欣为我们展示了技术爆炸的威力,核聚变驱动的“猎户座”飞船在以碾压性的优势赶超阶梯计划飞行器。⑫推动这爆炸的,不是统计概率,更不是神的意志,而是航天人的攻坚克难,是人们一个小小的愿望生出的巨大决心。
【注12】“阶梯计划飞行器”出自刘慈欣:《地球往事3:死神永生》,应注意“黄金原野”号飞船的尺寸设定和阶梯计划“只送大脑”的联系
人类征服了第三宇宙速度,死神又算什么东西?
“‘对接准备完毕。’飞船中一个声音说。
‘爱丽丝,等着我们!’飞船的指令长说,对着屏幕上的爱丽丝挥挥手,但接着他的手臂却悬在空中不动了。”
辛妮看到了克雷尔,他拼命冲她挥着双拳,其中的一只手中攥着一个小药瓶,给辛妮的那片神力无比的药就是从这瓶中拿出的,这只是一瓶维生素C。⑬
【注11、13】刘慈欣:《光荣与梦想》
一个人把自己的生命浓缩成最后15天,她甚至不敢想象这竟能换来人类航天技术19年间的飞跃,她给人类以光荣与梦想,人类实现了她的自由和荣耀。曾经荒芜的原野化作良田,彼处的黄金就成为永恒的追寻。
婵娟为保全楚国的良心献祭了她宝贵的生命,⑭可失去女儿的屈原又如何能苟活于世呢。然而,死一个屈原就是彻底的悲剧吗?那从地心奔向太空的流星雨已经给出了答案:
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⑮
死个沈渊如何,沈家绝后又如何?在群星瀚海之间,人类是没有穷尽的。
这就是沈静和沈渊的故事,一个女儿和父亲的故事,一个两代人为开拓人类的边界而自我牺牲的传奇,一部全人类为了拯救一个姑娘而实现梦想的史诗。
“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每一朵我起了名字的小花呢。”⑯
【注14】出自郭沫若:《屈原》中的情节
【注15】毛泽东:《愚公移山》
【注16】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
夜游吟
流星的光芒点亮了暗夜,原野再度披上了黄金的颜色,我们都沉浸于这光辉的温暖之中。
20页的文字,太短、太少,可是这短小的篇幅何以带给我们如此持久的震撼?是我们在这漫漫长夜里等得太久了吗?是因为大刘在舆论纷乱中的岿然不动吗?还是因为这短短的文字里融汇了他几十年创作历程的精华?
也许有,也许没有,我不知道。
我知道的是,这黄金原野不是冷战一代逝去的童年与少年,而是一个老科幻迷对人类美好未来永不停歇的憧憬与耕耘。我知道的是,刘慈欣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实现了既有技术点子、文学形象和叙事结构高密度的重叠汇集;在一个狭小的时空范围内丰富了“技术爆炸”的设定形象;从打破既有创作习惯的温和设定环境中,给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光明结局。因此,《黄金原野》配得上一部投入30亿元人民币,由中国航天系统和国内最好的民营航天企业通力支持的史诗电影,这篇文字值得那曲《日出》重登银幕。
我们更应该知道,这部作品不是什么天降之物。
二十年前,移魂都市里一个叫楚门的年轻人借着落魄贵族的几根头发奔向了名为星辰大海的内心世界,他想要以此摆脱冷战的阴影,却成了黑暗森林中的一座孤岛;同样在那个时候,我们脚下的土地上还有另一个年轻人,他向往着好莱坞与硅谷手中的神笔,在河殇的逆流之中,依然坚持要从这贫瘠的田野奔向宇宙。
一个越缩越小,小到只配追忆土星五号的荣光;
一个越走越大,大到要有无穷尽的后人才能延续这条道路。
这就是刘慈欣,这就是大刘,那个带给我们什么惊喜都不意外的科幻迷。
“她会飞到那些星星中间吗?”
“亲爱的,她已经在星星中间了。”孩子的母亲说。
“那里很远吧。”
“会越来越近的。”⑰
【注17】 刘慈欣:《黄金原野》,此处与刘慈欣:《朝闻道》最后两节中方琳母女的对话形成对照
在流星雨中,我们安静地等待着黎明,等待着重新开始的、更加广阔的生活
(动图截选自《流浪地球》正式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