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国的棉花

500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中国古代最早种植棉花的地区,应当是海南、云南、新疆等省份。

比如海南岛,以《尚书》记载,战国年间当地人有就“穿棉衣”的情景。《后汉书》里的海南珠崖地区,西汉武帝时就开始进贡棉布。同样是《后汉书》记载,汉代的云南地区“有梧桐木华”,也就是棉花。考古发现更告诉我们,新疆境内出土的东汉至唐代的棉织品文物,至今已有数十件。特别是新疆吐鲁番晋代墓葬里出土的非洲棉籽,更公认中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

但虽然如此,作为“舶来品”的棉花,在中国古代一度是名贵奢侈品。比如在唐代有钱人的花园里,棉花就像牡丹一样被种在里面,当做名贵花草供人欣赏。用棉花制成的棉衣“白叠子”也是价格不菲。虽然某些武侠小说里,宋代卖艺人杨铁心会“穿着破棉袄”带女儿打擂,宋代少女郭襄也“裹着棉被”想念心上人杨过。但真实两宋史上,连棉毛毯日常都很少见,反而常是有钱人墓葬里的陪葬品。

500

所以,至少在明朝以前的冬天里,那“八月秋高风怒号”“娇儿恶卧踏里裂”的酷寒里,就连陆游这样的官宦家庭,也多是裹着“纸被”“纸衣”御寒,普通人家更只能盖着填充芦花柳絮的被子苦哈哈熬。“棉花棉布棉袄”这些“日用品”,跟那时老百姓真不搭。

到了明朝开国时,明太祖朱元璋面对的,是明初国民经济的“地狱难度”:内忧外患一团乱麻,全国各地“土地荒芜”“居民鲜少”“人烟断绝”,许多地方的人口“存者仅三分之一”,河南山东四川等地,很多县因为人口太少不得不合并。曾经“烟花三月”里热闹非凡的扬州,都只剩了十八户人家。如何再造这苦难的山河?朱元璋的法子是——种棉花。 

01

棉花造就明清盛世

其实,在明朝立国前,中国人种棉花的技术,就已有了长足进步。但许多的技术突破,却常年只是躺在各类“农书”里。而在“种棉”这事儿上,从小受够了冻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是相当有执念。他晚年时一次得知卫辉、广平、开封等地棉花大丰收时,当场一声欢喜感慨:“如此十年,吾民之贫者少矣”——大明老百姓的好日子,就得靠种棉花。

满怀这个执念的朱元璋,从登基的第一年起,就为推广种棉不遗余力:洪武元年(1368)起明王朝颁布强硬规定,全国有五亩地的自耕农,都至少要种半亩棉花。有地十亩以上更要加倍种。棉花的种植成果,更成了考核各级地方官的硬标准。大量的农书也从此刊印推广,恨不得手把手教着种。到了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又增加了“优惠政策”——益种棉花,率蠲其税。只要棉花种得少,赋税你都交的少。

500

如此强力手腕,效果也十分明显。朱元璋在位时,每年都有棉花丰收的好消息。原本只集中在江南的棉花,这下更突破地域界限,种植遍布大江南北。这件不久前的“奢侈品”,此时产量更是暴增:仅是洪武二十六年,明朝棉、茶等经济作物的官方收入就有三百六十五万斤。

这巨大的产量,还“捎带手”影响了明清军事史,随着棉花产量的激增,以棉花为材料的“棉甲”迅速普及,成为明清军队的重要甲胄。特别是在清朝康乾时期,身穿棉甲的清军一次次扛住了北方严寒的考验,打赢了一场场平叛以及反击外国侵略的大战,捍卫了东北与西北大地的主权。

而对于明清国民经济来说,明初这场“全民动员种棉花”的大事,影响更为深远。昔日“贵族专享”的棉花,从此价格直线下降,从明朝以前的奢侈品,变成明朝以后中国老百姓的日用品。特别是年年丰收的棉花,也激发了中国古代棉纺业的升级。仅仅在朱元璋去世二十一年后的永乐十九年(1419年),明王朝每年的布帛征收量就突破一百二十万匹。作为明朝棉纺业中心的松江,此时更是“衣被天下”。

500

至于那开国时民生凋敝的明王朝,也在朱元璋在位晚期,实现了“宇内富庶”的繁荣盛世。明朝洪武二十六年的岁粮收入,就已甩开宋元时期最高水平两倍多。红火的棉花种植与棉布生产,不但成了明朝国民经济的支柱,更从此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以明朝中期名臣邱浚的话说,那真是“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明代起的每一季冬天里,中国老百姓终于有了棉衣穿,有了棉被盖。这是历史的一大步。

红火的棉布生产,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古代中国的出口结构:曾是“名贵进口品”的棉花,这下华丽转身,成了直追瓷器丝绸的“出口拳头产品”。凭着强大的棉纺技术,中国棉布迅速打开了国际市场。明末时中国每年仅向菲律宾一地,就要出口七千多斤棉线与上万匹棉布。清代“雅克萨之战”后,中国棉布又大量涌向俄国。“康乾盛世”时代,俄国每年购买中国棉布的花费,常在百万卢布以上,占中俄贸易额的百分之六十。

500

那在明清年间成为法定货币,且汹涌进入中国的白银,相当多一部分都是棉花产业“挣”来。甚至明清六百年里,多少属于中国历史的辉煌记忆,亦是低调的棉花产业在沉默撑起。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清代“康乾盛世”年间,在法国财政大臣杜尔果以及内务大臣杜尔坦的授意下,许多造访中国的传教士偷偷记录下中国棉花的种植过程,甚至擅自把棉花种籽带走。这些珍贵的农业资料,也迅速助推了近代欧洲种植业的发展。以这个意义上说,明清中国的棉花产业,不止救国强国,更是对世界的贡献。

02

棉花产业与新中国

随着1840年一声炮响,近代中国陷入到落后挨打的泥淖,曾无比强大的古代中国棉纺业,也一度成了昨日黄花。苦难的近代史上,“美国棉”“英国纱”“东洋布”充斥在中国市场上,中国本土的棉花产业急剧萎缩。“万种风情”的民国时代里,中国本土棉花年产量的“巅峰水平”,也不过是1936年的84.9万吨。而在新中国成立伊始的1949年,中国棉花年产量更缩水到44万吨。棉花生产,成立新中国早期的产业缺口。

如此状况,正如1950年4月,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振聋发聩的警句:“有三种东西即粮食、棉花、煤油,这是几十年来入口货的大宗,中国的外汇主要买这些东西。只有这三种东西靠自己,经济建设问题才能彻底解决。”棉花问题,关乎千家万户国人的生活,更关乎新中国的建设进程。

从那时起,中国的棉花产业,重新开始急起直追。1952年时,中国的棉田面积就比1949年增加一倍,棉花产量达到120万吨。2007年时,中国棉花年产量更达到历史最高的760万吨。之后至今的十几年里,中国棉花产业结构几经调整,但产量依然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左右,公认世界最大的棉花生产国与消费国。

500

而棉花产业的演进,也与每一代中国人的“穿衣问题”息息相关。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全棉制品”到一度火遍全国的“的确良”,再到今天生活中各类丰富多彩的衣料。“穿衣品质”的演进背后,就是棉花产业的支撑。同样支撑起的,更有高速发展的中国纺织业。当今中国的纺织品出口,长期占有国际市场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份额,当之无愧的中国支柱产业。

而在中国棉花产业的发展进程里,正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正是新疆的棉花种植业。

作为中国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区,新疆地区日照时间长,土地偏碱性,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在最近的二十五年里,新疆棉花不但以高品质著称,产量更长期保持全国第一。到2019年,新疆的棉田面积占全国棉田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六,棉花产量已经占到了全国棉花总产量的百分之八十四点九。新疆的商品棉花种子也建立推广网络,遍布全国各省。这,更是关乎中国种植业安全的大事。

如果说纺织产业是新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那么新疆的棉花生产,更是这其中的基石。

500

而在新疆种棉业的高速发展进程里,更有肉眼可见的科技力量助推:仅仅在“采棉”这个环节上,一台“六行打包采棉机”的工作效率,相当于之前两千名拾花工人。“机械化采摘”也在全新疆普及,到2018年时,全新疆的“机采率”(机械化采棉的普及程度)就已达到百分之四十二,到2019年,新疆的采棉机数量就已突破五千台,昌吉、塔城等产棉区,“机采率”甚至接近了百分之百。

另外还有“植保无人机”的数量,在2019年时全新疆已突破五千架,累计作业四千万亩次。等于从植保到采摘,棉花种植的每个环节,新疆都在朝着“机械化”的方向前进。目前新疆种棉业的平均农业化水平,已经突破百分之八十。

与这高度机械化对应的,更有新疆整体农业的高度机械化,仅仅是30万马力以上的拖拉机,2019年新疆就已突破29万台,新疆农业的整体机械化水平高达百分之八十四,小麦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更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八。那在互联网刷屏的,新疆棉田无比震撼的“机械化采棉”场面,正是这些年新疆农业生产的生动写照。

500

这样的进步带来的,更有新疆各族群众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变。以新疆种棉大县巴楚县为例,在《农经》特约记者汪烨的采访里,经过机械化的推广与科技助力,2019年当地棉花生产突破282万担,各类蔬菜种植突破五万亩,农家肥也在大规模推广,各族种植户的收入实实在在的增加。以汪烨的原话说:“巴楚众多农民的梦想,正在田野里铺展。”

这雪白的棉花见证的,这在田野里铺展的,又何止是巴楚众多农民的梦想?更是新疆各族人民建设“大美新疆”的辛劳汗水。在这铁一般的事实面前,那些关于新疆棉花的“抵制”“诋毁”,又是何其荒唐,何等可耻!

棉花的救国史,棉花的强国路,棉花的惠民史,代表的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团结智慧,不惧任何挑战的勇敢担当。回顾棉花的历史,直面某些“国际品牌”“西方精英”关于中国棉花的“碰瓷闹剧”,有句铁一般真理,才该回复他们:“任何人都无权剥夺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

参考资料:《从棉花和糖的变迁看我国经济作物七十年的发展》《棉花是怎样在中国传播开的》《我国棉花种植继续向新疆集中》《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研究》《洪武皇帝大传》《明史十讲》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