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个农民工集体“造假”:有些人为了生存,放弃了自己

“亲爱的西奥,我正朝着目的地走,我以为那个地方很近,但也许非常遥远”。

这是梵高写给弟弟提奥信中的一句话。

一百多年前,梵高的画作无人问津,一生只卖出一幅画,最后在贫困潦倒和精神失常中自杀而去。

一百多年后,梵高被誉为印象派大师,成了“世界上最昂贵的画家”,每一幅画作都价值连城。

在写下这封信时,他或许没有想过,在相隔万里以外的中国东南部的一个小村落里,8000多名的画工依靠模仿他的画,养活了自己的家庭。

这是一个关于画工的故事,

也是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

《中国梵高》

500

有位豆瓣网友评价道“这是一群在产业链流水线最末端的赝品创作者,但他们仰望着星空、遥想着一位伟大画家的一生。”

500

误打误撞走进梵高的世界

80年代,香港画商黄江来到大芬村,他收了几十个进城打工农名做画工,开始自己的仿画生意,将临摹出来的世界名画出口到海内外。

从此之后,大芬村聚集了越来越多像黄江一样的画商,也越来越多农民工成为了画工。

鼎盛时,中国生产了欧美市场70%的油画,其中的80%来自大芬村,由此它也被人称为中国油画第一村

纵长400米的村子,有8000多名画工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大大小小的画室、工作坊在这里遍地开花,各式各样的油画挂满在橱窗里。

500

生活在这里,画画是大多数“农民画工们”谋生的一种手段。

无关艺术或梦想。

他们在这拥挤狭小的画室,工作、吃饭、睡觉、养育子女。

是家,也是工作场所。

接到大单子,他们会分出三四条流水线,每条线七八个画工,每个人负责一个局部。

我画眼睛,你画头发,他画树木,每个人都有严格的任务分配,拼起来便是一副完整的画。

效率高时,能够一天画上十几幅画。

500

他们所做的一切和工厂里的工人并无二致,每天都重复着枯燥无谓的动作,将油料堆砌在指定的位置。

问他们了解这些画背后的故事和作风时,他们只是沉默,越发沉默。

500

赵小勇,也是这条流水线上的一名画工。

与别人有所不同的是,他专攻梵高,几乎将对方的所有的作品都画过了。

甚至可以不用草图,落笔即成。

订单最多的时候,一天差不多可以画10幅梵高的画。

500

之所以会选择梵高,仅仅是因为他的仿画有最好的销路。

对他而言,没钱的苦头已经吃够了。

出生在湖南农村,少年时期,父亲早逝,所有的重担都落在母亲肩上。

但即便母亲辛苦工作,也仅仅解决到一家大小的温饱。

于是赵小勇上到初一便辍学,离开老家到深圳打工。

在踏入社会的头几年,成为工人,每月拿着微薄的收入,似乎一眼望不到自己的未来。

500

画画成就了当初穷小子,漂泊的生活终于有了着落。

同时也因为画画,赵小勇无意间与一个世界级别的大师有了联系,对他越发好奇。

一起画画的画工们也好奇,他们日夜赶工的仿画背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画家?

在破旧的放映厅里,他们紧盯着荧幕,深深被梵高的故事打动。

当梵高躺在病床孤独地死去时,他们的眼眶早已泛红了。

500

电影后,一名叫做小鱼的姑娘有些憧憬地说:“我想去学写实风格……”

但转念一想,似乎这永远只是个梦想。

她捂着嘴忍住不哭出声来,眼泪却缓缓流下来。

“我不想有想梵高那样悲惨的结局。”

他们感叹着他命运多舛,敬佩他对画的痴狂,也恐惧着自己像他一样的生活。

赵小勇用力握着她的手安慰:“想画就画。”

500

这一句不知道是在安慰她,还是安慰自己。花了20多年梵高的画作,赵小勇想要接近梵高的技艺,也想远离梵高的影响。

500

听见梦碎的声音

赵小勇也曾见过梵高,在梦里。

梵高望着他问:小勇,你现在画我的作品怎么样了?

赵小勇激动地说:“我已经进入你的状态了。”

正当他准备伸手去握住梵高的手时,他却突然消失不见了。

从梦中醒来后,他彻夜难眠。

自己虽然画了10万多张的梵高名作,却从来没有见过他的真迹。

他渴望能够到梵高的故乡里,亲眼看看梵高的真迹,一睹他画里的地方,感受他内心对画画的痴狂。

500

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尽管有个荷兰商人愿意为他支付住宿和食用的费用,但一张飞机票对于他们家也是巨大的开销。

因此妻子极力反对这件事,觉得订单总是做不完,家里也需要钱。

争执、吵闹一直充斥在阴暗的房间里,直到赵小勇表示自己会在那里学到更多东西,让自己的画作有更高的价钱。

软磨硬泡,妻子才最终让步,同意他的朝圣之旅。

500

“看啊,那是我的画,那真的是我的画!”

在梵高博物馆的几米之外的地方,他发现了自己的画作,也见到了邀请他来的荷兰画商。

他的客户曾经和他说,我的画廊就在梵高博物馆旁边,你这些画在我那儿可是热销的抢手货。

赵小勇一度以为那会是个高档的画廊,自己的画作板板正正地放在橱窗里。

没来之前,他一直以此为骄傲。

500

但当现实放在他眼前,他内心渐渐泛起失落:

在这里,没有玻璃窗,也没有标签,他的画连个画框都没有,只是被随意叠在一起,供客人翻看挑选。

更让他无奈的是,这些标价几百上千欧元的大尺幅高仿作品,自己能够拿到手的不过是200元人民币。

500

那天下着小雨,他带着如同天气一般灰蒙蒙的心情踏进博物馆。

站在梵高的真迹前,赵小勇凝视良久。

“不一样,还是不一样,用的颜色有差别……”他喃喃说道。

当工作人员问他,有没有自己的作品时,赵小勇哑口无言,内心更加愧疚。

“我画了几十万幅画,还比不上博物馆里的一张梵高画......原创的意义是无价的,任何临摹都无法与之相比。”

500

走出美术馆后,他继续自己的旅行,去了梵高生前曾经住过的阿尔勒医院,又走到了死后安葬地奥威尔墓园。

在梵高墓前,他静默许久,静静地摆成出香火台,给梵高点燃了三只香烟。

这一场拜祭,才算真正见到梵高,内心有了许多波动。

500

赵小勇不停地思考着:自己究竟能不能成为真的艺术家,真的被人欣赏?

500

从画工到画家

正如本片导演余海波所言:大芬村画匠们是时代的参与者,他们的故事不是封闭的,它是不断扩展的。

赵小勇从欧洲回来后,有了想要做原创的想法。

只是他明白自己不是梵高,没有天赋,也没有勇气过他的生活。

一直迷茫着,直到友人的一句话打破了僵局。

“画家、画师、画工只是一个概念名词,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定位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

500

他回到了自己湖南的老家,尝试画年迈的奶奶,画冷清的小巷。

那些熟悉的人与景,在心中成像千万遍。

500

500

他脑海里还有一幅存在已久的草图。

那里是他朝夕相处的画室。

这个狭小逼仄的房子,有太多他生活轨迹,那些仿画带来的宁静时光,那些渴望原创的焦虑心情。

虽然现在,他的原创里还有梵高的影子,但至少他在路上。

500

他从画工转变成画家,有太多心酸往事。

赵小勇还记得自己刚到深圳,难以找到工作,曾经睡过马路、桥洞,甚至睡在山里的坟地。

一头扎进梵高的仿画里,是无数日以继夜的练习。

他没有优渥的家庭环境,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靠的是自己努力,挺过那些灰暗的日子,实现自己的原创梦想。

如今,赵小勇在浙江宁波开了一间画廊,他的原创作品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从原来的百元涨到万元。

追求梦想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个痛苦且漫长的过程,但不放弃,才会有实现的可能。

500

在大芬村里,也越来越多人像赵小勇一样,抓紧机会创作自己的作品。

2017年举办的第五届中国中青年油画展上,大芬村拿出的不再是仿画,而是49件原创参展作品。

 “我的生活就是我的艺术。”

影片最后,赵小勇说了这么一句话。

艺术从来都离不开生活,即便是平凡的人,都可以做自己生活中的艺术家。

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信里还有这么一段话:

“别人眼里的我是怎样的?一文不名者、怪物、不合群的人——一个在社会毫无地位,比最卑微者更卑微的存在。但纵使如此,通过我的画作,我要人们看见,这卑微的肉体里尚存灵魂。”

每个人在仰望星空,追寻梦想的时候,都闪闪发光。

500

作者:Quasimodo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