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世界的小孩出生都先叫妈妈?

全世界的孩子出生就会叫妈妈?

我们大多数人出生后学会的第一个词都是“妈妈”偶尔也会有“爸爸”。那外国人呢?

度娘一检索我的天!!!几乎全世界的孩子都会叫“妈妈”!?

(追溯到清代以前我们都是叫“娘”的,“妈妈”这个词很可能是舶来的。)

为什么孩子出生后第一个学会的词是妈妈而不是“我简直是个天才”?

500

各国“妈妈”的发音

希腊语中妈妈的叫法“Μαμά”,拉丁语为“Mom”,英语为“mama、mother、mum”等词。

不难发现,这些发音都是双唇音即m,b,p等辅音组成的简单词语,而最容易发出的元音当然是a这个音。所以在各国的口语(尤其是非正式语)中,ma和pa这样的音都是最容易学的,这样在人类产生语言之初,自然会用最容易学会的音节来称呼与自己最亲密的人,于是mama和papa分别成为许多语言尤其是儿童用语中对母亲和父亲的称呼。

汉语中p这个辅音在送气(p)和不送气(b)的时候,有区分意义的作用。早期的papa就变成了"爸爸"。而mama因为是鼻辅音,因此保持没变。但是英语和日语的口语中仍然是mama和papa。

500

来源:切嗣papa B站截图

资料显示,孩子出生后最常自然发出频率最高的词汇是ma、mu、me之类声音。同时把“爸,妈,Pa, Ma”这几个字的读音分解一下可以发现:不论中文还是英文,称呼“爸妈”所用的元音只有一个,就是 [a]。

不论哪一国人,只要把嘴巴张开到最大,发出来的声音就是 [a]。小孩子一生下来,张大嘴巴“哇”地一声哭出来,用到的就是 [a] 这个元音。以后凡是肚子饿了、尿片湿了,一律是张大嘴巴以哭声来表示。

从温饱感知到刺激反馈

心理学家认为,当婴儿的两只眼睛的视线逐渐形成了焦点能看清东西,并且视线的接触范围也开始逐渐扩大时,就开始了对环境的认识过程。

婴儿首先就是感知温饱的来源——“妈妈”。这主要是由婴儿发音的特点和对温饱的基本本能需要的一致性造成的,“妈妈”是最简单的发音,是婴儿张嘴吐气的自然结果,第二个最简单的发音就是“爸爸”。

此时,“妈妈”的含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妈妈”,而是乳汁和温暖的象征。

随着婴儿对环境的识别能力的加强,这些基本的本能需要逐渐和特定的环境、对象结合在一起了。

随着发音器官的发育,婴儿有一天一张嘴,无意中发出一个最简单的“ma”音,一般最先听到这个声音的总是担任哺育任务的母亲,母亲就会主观地认为这是孩子在叫自己,于是就作出一些惊喜的反应,例如,主动地喂奶、呵护等,终于有一天,婴儿逐渐发出除了以哭作为表达需要的方法以外的另一种方法,即:发出“ma”的声音。最后这种声音就以条件反射的方式和温饱的来源连在了一起,固化了婴儿对环境的认识。

这时,婴儿在认识与不认识的基础上就会出现熟悉与不熟悉、适应与不适应的感觉,渐而出现安全的需要,当象征着温饱和熟悉了的“mama”不在时,恐惧就会来临。这个阶段在时间上应该是哺乳的前期到哺乳的中后期。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0
最热 最早 最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