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吃这一套,李鸿章可以瞑目了
中国的一代名臣、晚清宰相李鸿章,是死不瞑目的。
在他已穿好敛衣,于北京贤良寺奄奄一息之际,沙俄公使还站在他的床前,威逼他在出卖东北利益的《中俄密约》上签字。
李鸿章的前半生,是中国传统读书人最梦寐以求的典型。他少年聪慧、文采过人,21岁考中举人,24岁就中了进士,39岁就当上了江苏巡抚,随后又剿灭了太平天国和捻军,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拉扯出了一个“同治中兴”,被慈禧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然而,李鸿章遇到的是“三千未有之大变局”,让他的人生成为一个“倒V型”的降落,他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的辉煌经历,在签订的三十多个不平等条约面前,显得可笑而悲凉。
弱国无外交在李鸿章身上最屈辱的体现,正是《马关条约》签订时,日本首相伊滕博文在清政府代表面前撂下的一句话:这个条约你们没有权力任何权利提修改,签也得签,不签也得签。
“但有允和不允而已”。
作为一个裱糊匠,李鸿章又能怎么样,陆军全败了,北洋舰队也打光了,大沽炮台早就被拆毁了,北京城控制在八国联军手里,哪一套李中堂都得吃。
签下了中华民族史上最屈辱的《辛丑条约》后,背着汉奸和卖国贼骂名的李鸿章呕血数升,从此一病不起。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写下绝命诗后的李鸿章迟迟不肯咽气,睁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出话。
他身边的人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听到这句话,李鸿章才默然流下最后一滴眼泪,不甘的闭上了双眼。
这个未了之事,一等就是一百二十年。
01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在全世界都拭目以待的中美阿拉斯加会谈上,杨中堂面对美国的咄咄逼人和居高临下,直接的甩出一句,
请你们从自己的实力的角度出发,同中国谈话!
李中堂未了的心愿,被杨中堂了掉了。
要说李鸿章也是进士出身的一代人杰,他不是不知道高新技术的重要性,他也买来了马克沁机枪和克虏伯大炮,淮军以火力强大而著称,北洋舰队,一度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六。
但他失败的核心原因,是农业社会的组织模式和动员体系适应不了工业时代的规模化竞争,政府无法有效整合力量,全社会一盘散沙,整一个神经末梢坏死。
所以,满清即使再有钱,能赔款赔出去十三亿两白银,相当于1588艘致远舰,都搭不出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满清即使再辽阔,光贝加尔湖和库页岛就够坐吃百年,中国人却培育不出一个像样的国内市场;
满清即使人再多,四万万人听起来吓的人肝颤,李鸿章充其量能调动的只有几百个幕僚精英和一群不明真相的乡兵,10万淮军打4000万人的日本,老李不输才怪。
正因为李中堂知道自己的国力就是个虚无缥缈的纸面数字,手里那点唬人的牌面一旦打光了就只能任人宰割,所以只能当个裱糊匠备受欺凌。
因此,百年耻辱之下的救亡图存,根本的路子应该是找出一套最适合中国特点的工业模式和动员体系,最后被教员找个着,那就是“唤起工农千百万”。
从农业社会的皇权不下县,到一举深入基层,把中央的意志通到乡村的田间地头,形成一套史无前例的动员力量;
从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到干脆不计算GDP,长时间的用农村补贴工业,勒紧裤腰带的搞出一个独立的工业体系,
再到后来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亏着钱人民邮政也得在贵州西藏服务大众,形成了一个初步完整的国内市场,
再后来的改革开放、产业升级、精准扶贫,小到网格化管理,大到突破卡脖子的技术和内循环,都是对这一套体系的完善和升级。
工业体系、动员力量、国内市场的三件套,才是真正的大国之魂。中国人矫枉过正,连神经末梢的力量都全部激发出来了,当然不吃你吓唬的那一套。
02
在童话《皇帝的新装》中,最后是一个小男孩勇敢的说出了皇帝并没有穿衣服,虽然安徒生没有讲这个孩子的结局,但大概率会被剁得稀碎。
国王敢对一个小男孩发火是因为他没有反抗的能力,而如果说这话的人,是个一身板甲手持链枷的大汉呢,如果他还会闪电五连鞭的话?(想马老师吗)
从大国三件套的角度来说,美国的动员力量已经废掉一半,一场大选有7000万人是打死要跟着川普走的;国内市场基本名存实亡,要每人直接发1400美元挺着,小4000万人靠食品券度日;而工业体系,在川普的手中,制造业的比例从11%干到了10%;
大国的架子在日渐萎缩之外,现实上光是27万亿美元的外债,平摊到3亿多美国人头上,那就是人均欠款50多万人民币,在40%以上家庭拿不出400美元应急的国家,美国人拿什么还钱,如果这么算,美国岂不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
不管他再吹嘘自己是世界货币,再拉升十年期美国国债利率,但美元的本质,终归是一张纸而已,就像《中美战略会谈,炮弹你留着》中我们说的,中国人认,你就是美元,中国人不认,你就是绿纸。
美国要说服自己最大的债权人、最大的民生商品供应国、唯一能够承接美元巨额货量的中国,就必须在纸里头添入真正的好东西,如果条件不能让我们满意,《大国博弈,考验百年眼光》里讲了,中国的最佳选择就是打持久战,绝不后退一步,也绝不前进半步。
我们耗得起,美国耗不起。在满地都是火星子的美国本土,天量货币发出来如果没有地方去,那顷刻就是物价飙涨民怨沸腾,下一次打上国会山的美国劳苦大众,可不仅是搬走个桌子那么简单了。
拜登新印的1.9万亿美元和后面的2万亿刀基建,中国人愿意出手,美国就还是穿着衣服的皇帝,中国人扛着不吐口,美帝就真要裸奔了。
这个底牌被中国看的一清二楚,我们才敢说美国没有资格,要凭实力谈判。所以在会场,美国的布中堂双手交叉,情绪紧张,而中国的一干大佬神态放松,仿佛是在听汇报,完了还要批评两句。
是的是的,美国依然是世界的霸主,军事和科技无可匹敌,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卡脖子的突破不是朝夕之功,但今天的问题是,美国对中国的需要,不亚于中国对美国的需要。
所以布林肯在整场会谈中,三句话不离“我和盟友们认为”,不经意间暴露了他内心的紧张仓皇和业务的不熟练,打架归根到底靠自己的,哪有口口声声把盟友挂在嘴边的呢?
你说中国人有多强,不敢当,但你要说中国人有多怕,不存在。
03
而恰好,如果要对李鸿章的后半生做一个总结的话,就是一个字“怕”,怕东怕西、怕英怕日、怕这怕那、怕打仗怕外交。淮军开赴朝鲜,李鸿章叮嘱不可擅自开战,北洋舰队都上阵了,李鸿章说首要任务是“保船制敌”。
但是你越怕,别人就会越来打。李鸿章因为时代的局限,可能到死都未明白,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少部分精英带着中产先走一步,通过薅底层的羊毛和割国外的韭菜,抢先完成工业化,用“小快灵”打一个产业上的时间差,再通过武力和技术,压制住后发国家的发展。
论到力量,它也就是比农业社会高几个级别而已,在信息化时代面前根本赶不上趟。数字化要求的是共有共享、全攻全守,所以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一时霸主,葡萄牙、荷兰、西班牙、英格兰,在吃完技术红利后,自己国内的绵羊薅废了,国外的韭菜割不动了,都快速衰落了。
如果李鸿章还泉下有知的话,他应该不用再怕了,在他的那个年代,一个强大的中国不符合各国的利益,因为对于追赶者,强大就是原罪;而在我们这个年代,一个强大的中国很符合各国的利益,原因无他,因为中国更加强大。
1843年,21岁的李鸿章进京赶考,他踌躇满志的写诗问到,“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恰好,1949年的教员也是进京赶考,对于谁来著史,他的答案是人民群众,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NsBFSk3Ld5CmfNJ4Fu6ig
欢迎关注鉴茶院微信(ID:jcytoday),另有更多好文等您解锁。
每日锐评时事,深读财经。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