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PS是怎么在桌面市场完蛋的,根本不是性价比问题,是在性能上被英特尔打死

【本文由“scvrobin”推荐,来自《科工力量:MIPS的倒下,给中国芯片公司什么启示》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铁流又发挥他一贯的长处,按“需要”乱裁剪材料,对关键点视而不见了。

第一,MIPS是怎么在桌面市场完蛋的,根本不是性价比问题,是在性能上被英特尔打死。

通常执行应用程序看的是整数性能。以SPECINT2000的分数看,MIPS在180纳米工艺能提供的处理器R12000,最好的跑分不过是353分。改用130纳米工艺的R14000,最好成绩是500整数。而奔腾3用180纳米就可以超过450分,180纳米的奔腾4的最低跑分是490——这是被筛选出来最低一档频率的芯片。

在奔腾3时代,MIPS虽然整数已经比不了了,浮点性能还牢牢占据优势。但奔腾4扭转了对比。第一代180纳米的奔腾4的SPECFP2000跑分最低516,最高734。而MIPS R14000晚了两年、用上130纳米工艺最高也只有529分。

性能上MIPS败得一塌涂地,什么“性价比”?性能高一倍、五倍价钱时卖得很好,性能低三成、两倍价钱卖不出去,这是“性价比”问题还是性能问题?

对需要性能的用户,哪需要什么wintel?用户赞美着奔腾4的性能和价格,在Linux命令行下、甚至DOS命令行下用DOS4GW,跑起计算程序美滋滋。

MIPS的惨败的另一个教训是别吹IPC(同频性能),吹IPC就是性能不行,性能行的直接吹性能。奔腾4的734分是2GHz跑出来的,MIPS R14000的529分是600MHz跑出来的,IPC是MIPS高得多,有用么?奔腾4的2GHz是2000年180纳米做出来的,R14000的600MHz是2002年130纳米做出来的。只要计算机真是拿来干活的,看到更晚、更先进工艺、更差性能就够了,再多看也就是再看价钱,难道会去看IPC么?凭什么说别人不是能提供高IPC但发现提供的性能更差而选择稍低IPC、高频、更高性能?

第二。MIPS在大溃败之后所谓的起死回生是一个假象。MIPS只是软件生态维护者,也死于只是软件生态维护者。

大溃败之后,MIPS靠卖24k、74k等嵌入式处理器核的授权苟延残喘。博通、凯为等厂家需要开发基础设施处理器,它们自行开发处理器核,找上MIPS不过是因为MIPS有一些软件生态,指令集授权又极端的便宜(传闻一开始三百万美元,后来只有九十万美元,都是指每五年授权)。

不得不说,相对于其财力,MIPS作为软件生态维护者还是很投入的。但收到的钱毕竟太少了。到了2015年左右,软件生态的差异已经大到了博通、凯为认为哪怕付出丢下和现有产品的兼容性、换指令集“找死”也比保持MIPS指令集“等死”强,先后转而获取ARM指令集授权,推出自己的ARM处理器核和处理器产品。

各家痛下决心,和MIPS在2013年推出的MIPS32/64 R6指令集不能二进制兼容之前的指令集之间有多大的关系,则是很可以玩味一番的。

第三。由博通、凯为改换指令集之利落,说明拿指令集当“自主”遮羞布就是笑话。

国内也同样有两个现成的例子:

飞腾,指令集由SPARC改ARM,2013年决策,2015年就完成了换指令集且改进性能的新型号。注意,SPARC之外几乎所有RISC都基于平铺寄存器文件,只有SPARC基于滑动窗口,这个改变远比MIPS改ARM64难。

中天微(阿里平头哥),从基于m core扩展而来的6系处理器核到大幅改变的c-sky指令集的8系核、RISC-V指令集的9系核。第一年完成了(对他们来说)第一个大核和第一个RISC-V小核,第二年就推出第一个RISC-V大核,而且进一步提升了性能。

先说到这里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