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女郎,陈凯歌的馒头
“总想着下山后就扬名立万,但下山后,才发现苟活已属艰难。”
前段时间,在电影《你好,李焕英》票房破46亿大关,成功跻身中国影史票房前三的当天,《流浪地球》片方发来“贺电”:
“中国电影加油!中国电影人加油!”
从《泰囧》票房超越《捉妖记》开始,这样的接力延续至今。飞速成长的中国电影马不停蹄地传递着荣誉,薪火相传的背后,是几代电影人的生生不息。
截至3月19日上午,相关数据显示,《你好,李焕英》的票房已经飙至52.87亿。
在国内电影票房动辄几亿、十几亿的今天,国产影片似乎正渐渐脱离外国“大片”的围剿,一场众人期待已久的狂欢已缓缓拉开序幕。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回看中国电影的成长,是一场有关荣光和梦想的革命,而将这场变革推到高潮的,理应是曾被誉为“中国导演最辉煌一代”的第五代导演。
从他们开始,中国影坛开始与“新”同行。四载攻读,第五代电影人一个接一个地走出象牙塔,十年忧愤,终于变为才华一泻而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洪流一路高歌猛进。
时势造英雄,于是便有了张艺谋与陈凯歌的故事,一段与第五代导演电影梦荣辱与共的过往。
张艺谋至今从不敢以“名导演”自居。
因为在他看来,褒扬与成绩都是外人给予的肯定,他对自己的认知则始终停留在“陕棉八厂”——那个赋予他屈辱,也教会他隐忍与从众的地方。
1971年,刚刚结束了插队劳动的张艺谋,被分配到陕西咸阳市棉纺八厂当工人。
因为 “家庭成分不好”,张艺谋努力了7年也没能成为团员,走到哪里都好像矮别人一截。
那时候厂子里开大会,领导发话让不是团员、党员的同志先离场。全车间600多号人,唯独瞧见张艺谋站起身,猫着腰一路小跑地离开了座位。
类似的事情发生多了,最后干脆不用别人开口,张艺谋自己就主动离开了——憋屈,实在憋屈。
在棉纺八厂的张艺谋(左一)
最开始,张艺谋在厂子里做苦力,吭哧吭哧地扛了几年麻袋,才被批准进入织袜车间工艺室搞宣传。
恰逢法国出品了一则《还我自由》的广告,领导想让张艺谋照葫芦画瓢给工人拍摄一组宣传照。接到任务后,张艺谋没说话,转身蹲在墙边,歪着脑袋琢磨:平常挨挤兑,如今拍自由,这算啥意思?
想到这儿,张艺谋狠狠地往地上“唾”了一口,抄起相机,集合了几位同样受打压的工友,气势汹汹地跑到楼下空地。为了充分调动工友的拍照积极性,他还给各位模特设定了一个“地下党”的身份,一顿比划一顿说,如此才帮大家找到了感觉,此时还没人知道,其实这就算指导演戏了。
1973年秋天,张艺谋在八厂运转楼西南角土墙下成功拍摄了“还我自由”,导演生涯从此起点。
这一年,张艺谋23岁,距离他导演出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作品,还有整整10年的光景。
张艺谋摄影作品《还我自由》
出生与成长在高原之上,他喜欢热烈的红色,这是一种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生猛和血性,也是他一直在强调的文化寻根。
“乡土气”,张艺谋作品中的灵魂之一。然而陈凯歌所循的艺术道路,似乎一直带着浪漫的悲凉底色。
作为正儿八经在北京城书香门第里长大的孩子,陈凯歌打小就知道艺术的魅力,周遭也始终漂浮着文人并不落地的光芒。
当时,他的父亲是电影导演,母亲是文学编辑,耳濡目染间,陈凯歌也爱上了古典文学和西方小说。
记忆中,童年是如梦幻一般的存在。药铺前晒太阳的老人、屋檐上飞远的鸽群、胡同里你追我赶的孩子,以及在玻璃缸里自由自在游泳的金鱼……
“那时的北京城仿佛护城河里故宫角楼的倒影,梦一样安详着,小风吹过,晃动了,却不破碎。它的古松和早梅,庭院和街道,都显出古老和平,而且骄傲。”
曾几何时,陈凯歌觉得这样的“踏实”可以永远,然而好光景仅过了十来年,便被搅了个天翻地覆。
童年陈凯歌(左一)与家人合影
再回忆起那段时日,陈凯歌仍能感受到黑云压顶的绝望。
在那个人人近乎疯魔的时间里,搞文艺的陈家在浩劫中首当其冲。父母遭了难,14岁的陈凯歌也成了众矢之的。
风起时,树叶的命运已经被决定了。于是除了顺从,他别无选择。
陈凯歌仍记得站在人群中推搡父亲的场景,也记得众人破门而入冲进家中时母亲的惶恐,更记得自己的无助,年幼的他甚至不敢站在母亲的身边帮她挡下训斥。
自责、遗憾、懊悔……旧时光留给他的伤痕,在日后一部分幻化成了恐惧——时至今日,陈凯歌仍对剧烈的敲门声感到害怕;另一部分,则嵌入了他的电影中,成为了其写给那个时代的挽歌,《霸王别姬》便是其中之一。
17岁那年的秋天,陈凯歌离家远行到云南,此后8年不得见父母。在将近2年的时间里,陈凯歌住在茅草屋里,四处漏风不说,还有毒虫叮咬。夜晚他望着天,脑子里还没等想什么,眼泪就先一步吧嗒吧嗒地往下掉。
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这个陈凯歌想了无数回的问题,终于在1971年有了答案。
那年一位陌生的军人走进陈凯歌午睡的草房,问他愿不愿当兵。陈凯歌没犹豫,点点头,第二天连行李都没收拾,就两手空空地走进了军营。
在部队陈凯歌待了5年,被告知可以退伍回北京的当天,他和战友在昆明翠湖公园又蹦又跳了一下午,紧接着就大病了一场。
后来这成了陈凯歌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刻之一,用他的话来说,娶陈红的时候都没这么高兴过。
当兵时期的陈凯歌(右)
这是1976年——
陈凯歌退伍,回到了心心念念的北京,本想着和父亲拍电影继续搞文艺,却阴差阳错地被分到了北京电影洗印厂当工人;
彼时的张艺谋还在陕西做袜子,偶尔被使唤着拍几张照片、画板报,大多时候都在委曲求全。
他们本来毫不相干,但命运却偏偏为他们安排了一场足以被时代铭记的相遇。
1978年5月,北京电影学院恢复高考。
一心想出人头地的张艺谋得知消息后,趁着出差的机会到了北京。那时候他的背包里揣着精心准备好的摄影作品集,在招生办门口考察了半天,确认了别人的水平都不如自己后,他才小心翼翼地把画册递给了老师。
负责报名的摄影系老师一看,心里一惊,压根不相信这是一个农民能拍出来的东西,数量多不说,而且这一看就有天赋。若放在武术界,此人可算骨骼惊奇,日后定能练成绝世神功!
想到这儿,老师开口问道:小伙子,多大啦?超过22岁可不能报名了呀。
话音刚落,张艺谋的心凉了。报考电影学院时,他已经28岁了,整整超出最大年限6岁。没有报名的资格,那就算把仙人掌拍成红牡丹也上不了大学呀!
因着年龄的事儿,张艺谋被北影拒绝了好几次,现实反复打击着他的自信心,但当事人倒越挫越勇。
为了考学,张艺谋四次进京,抱着自己的摄影册子敲响了好几家老师的房门,还曾找过画家黄永玉帮忙。折腾了大半年,同事给他指了条明路:把作品和求学申诉信一起寄给文化部部长。
死马当活马医,张艺谋照做了,没成想还真换来了个破格录取进摄影系的机会,念书的事儿才算成了。
“当时就想上大学,管他什么大学,上了再说。”
青年张艺谋
这边张艺谋为考北影急得上蹿下跳,那边同样准备借着高考改变命运的陈凯歌,却压根没瞧上艺术院校,人家想去的是北京大学。
前头也说了,陈凯歌爱好浪漫,喜欢写文章。天上的云、街边的草、屋里头的爹妈,在他看来都是极好的写作素材。哪怕是碰上了十年动荡,他都能用“我的日子和玫瑰、百合都不相干”来描述那段暗无天日的时间。
因为自觉作文写得不错,陈凯歌在高考恢复第一年就报考了北大中文系。考前胸有成竹,考时两眼一黑,“发现根本门儿都没有”。
和张艺谋一样,也是有一个朋友建议他,兴许电影学院可以呢?艺术院校不考数理化。
陈凯歌信了,隔年就走进了北影的考场。面试老师问他什么是电影节奏,他心想这题我会啊!我爹就是拍电影的!于是当着主考官的面,他侃侃而谈半小时,结果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成绩不及格。
陈凯歌懵了,这是什么情况?在家待了几天,北影又寄来一封信,说电影学院扩大招生,叫他去参加复试,如此陈凯歌才迈进了北影导演系的大门。
虽说成功入学了,但陈凯歌还是对头回落榜的事儿耿耿于怀,有次他去问老师为什么,老师答:你什么都知道了,学校还教啥?
忆往昔,陈凯歌表示就算再来一次,他还是会做出同样的事,哪怕上不了大学,“因为我是个有文化的人”。
青年陈凯歌
进入电影学院之前:
张艺谋十年没接受教育,一穷二白地来到北京,满脑子都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浑身上下最值钱的,就是那部砸锅卖铁买来的海鸥牌4A照相机;
陈凯歌年满26岁,饱读诗书,骨子里有文人的傲气。
站在那个时间节点向20世纪的尽头张望,他告诉自己时间尚早,一切都来得及。可现实却是,时间本就是落花流水无情物,人走茶凉的事儿其实每天都在上演。
在大学痛痛快快地读了4年的书,转眼到了毕业的时候。
1982年,30岁的陈凯歌被分配进了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32岁的张艺谋则进了广西电影译制厂(如今的广西电影制片厂)。
广西电影译制厂在哪儿?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距离陈凯歌所在的文化中心北京足足有2500多公里,搁古代这就算发配边疆了。
当时和张艺谋一起到广西的还有3个人,第一天报到时,他们几个人拎着饭盒站在空地上,望着制片厂百废待兴的样子,心里说不上来是什么滋味——
这是来拍电影呢,还是又下乡了呢?
张艺谋年轻时在片场
晃晃悠悠快一年,有天厂里开大会说,破格批准以张军钊、张艺谋、肖风、何群四个应届毕业生为主体,成立全国第一个“青年摄制组”,拍摄一部电影,也就是如今被称为第五代导演“开山之作”的《一个和八个》,而当时的主演之一便是29岁的陈道明。
陈道明《一个和八个》剧照
消息确认后,张艺谋极为兴奋,急赤白脸地拍了5个月,本想借此一鸣惊人,然而万万没想到,片子被送到文化部审查时,正碰上当时文艺界大批“人性论”,《一个和八个》愣是被批成了“精神污染”。
好嘛,砸手里了。
《一个和八个》工作照
左起:何群(美工师)、张艺谋(摄影)、肖风(摄影)、张军钊(导演)
官方对于《一个和八个》的评价两极分化严重,但好在还是有部分领导觉得电影不错,好说歹说地才让电影通过审核,如愿上映了。
群众的眼睛倒是雪亮的,电影播放后,观众一片叫好,张艺谋也凭借着打破常规的拍摄手法,成了业内公认的“天才”。
张艺谋火了,陈凯歌惊了。上学的时候二人交集不多,说白了,他压根没把这乡下人放在眼里,没成想这小子还有这能耐!
别琢磨了,赶紧合作。
- 下一页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