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版“模拟联合国”又扩军,还要多久等到拿破仑?
序
据参考消息2018年10月13日报道,爱尔兰于11日加入法语国家俱乐部,成为法语国家国际组织四个新观察员之一:
为英国脱欧做准备 爱尔兰加入法语国家国际组织
法新社巴黎10月11日电,对英国脱欧保持警惕的爱尔兰周四加入法语国家俱乐部,这是它在其欧洲主要贸易伙伴准备退出欧盟之际为建立新联盟所作努力的一部分。
爱尔兰是法语国家国际组织接纳的四个新观察员之一,其他三个是与爱尔兰同为欧盟成员国的马耳他,以及西非国家冈比亚和美国路易斯安那州。
从经贸关系角度来说,英国是爱尔兰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与第二大出口对象国。英国脱欧必然对原本欧盟框架下的爱英贸易产生冲击,秉承反英传统的爱尔兰自然有充足的动机,积极与欧洲大陆加深经贸乃至政治合作。因此,爱尔兰加入一个欧洲大陆国家主导的国际组织,并不突然。
然而,2011年爱尔兰法语人口才5.6万人,仅占当年爱尔兰人口的1.2%,还不到其境内波兰语人口的一半。就算爱尔兰的法语教育较为发达,有一定数量的法语第二语言人口,怎么看也和“法语国家”搭不上边。
2011年爱尔兰人口普查数据中,各外语使用人数统计
法语国家国际组织是什么?为何准入门槛这么低?
1拉大旗
不久前的10月11日,法语国家及地区国际组织(OIF)刚刚在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召开了第17届峰会,法国总统马克龙与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出席了此次会议。
OIF第17届峰会
亚美尼亚刚刚在半年前发生了“丝绒革命”,导致前总理萨尔基相下台,而此时以法、加为首的OIF在这里开会,毫无疑问能为亚美尼亚新政府起到国际背书的效果,给新政府提供政治信用。
亚美尼亚新政府总理帕齐尼安在峰会上用法语作了一番声情并茂的演讲:
“阿兹纳沃(已故亚美尼亚裔法国歌唱家)将法国与亚美尼亚永久连在一起”。
而在此2天前的10月9日,埃里温市刚刚举办了第35届OIF部长级会议。在这次会议中,大会集体为已故越南国家主席陈大光默哀一分钟,所有与会人员的演讲内容均包含对陈大光逝世的哀悼:
“这对越南国家和人民而言是巨大的损失”。
讽刺的是,同为OIF会员的泰国,一度曾因军事政变被暂停会员资格,目前仅为观察员国身份。
一个以法语圈为界定标准的国际组织,给街头革命背书,将军事政变国家“开除法籍”,这种用“政治正确”界定谁算“法语国家”的行为,明显是在(假装能)干涉别国内政——当然这对曾出兵利比亚的法国来说,已经算含情脉脉了。
虽然当初打利比亚,法国也还需要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背书,但这无法冷却法国cosplay一套自己“小国际”的热情。OIF这一组织从最初创立的1970年至今,已经快半个世纪,其覆盖人口达到9亿,拥有54个全权成员(紫),算上准会员(橙)与观察员(绿),总计88个国家与地区:
法语国家国际组织地图
为了将“法语圈”搞大搞强,法国充分发挥了见缝插针的外交手段。
在比利时,OIF分别授予比利时联邦政府与比利时法语区政府会员身份;在加拿大,魁北克省、新不伦瑞克与加拿大政府分别拥有OIF会员身份,安大略省还谋求到观察员身份;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成为了OIF观察员,并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2008年的OIF魁北克峰会。在梵蒂冈,梵蒂冈被授予OIF会员身份,但罗马教廷并没有会员资格。
对这么一个拉大旗拼命发展下线的国际组织,准入门槛低到几乎没有,只要不让法国在“政治正确”上面子难堪,基本不会有入会难度。
这也是为什么爱尔兰摇身一变就能成为观察员国的原因。毕竟像沙特这样的国家,也仅是因为闹出了残害记者案,才被中断加入OIF的进程。
2嘴炮俱乐部
OIF看起来声势浩大,实际上是个嘴炮俱乐部。
法语国家国际组织由五大职能部门完成日常运作:1.法语国家政府间委员会,负责组织各国成员间协商会议;2.法语国家组织大学委员会,负责实现并创造一个法语学术圈;3.国际法语市长协会,促进各会员城市级领导人交流;4.法语国际卫星电视台,做国际法语节目;5.法语国家议员联合会。
明面的旗号是法语,名义是文化交流,实际上每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却是另一副模样。在历届OIF峰会宣言中,大都以地区安全、反恐、人权、民主等话题为先导,而OIF这些年也把盘面规模扩大到全球多个争议地区。不仅摩尔多瓦在1995年就成为了OIF成员,格鲁吉亚和乌克兰也分别在2004、2006年成为了观察员,像越南、老挝这种有法国殖民传统的国家,更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成为了OIF创立最初的成员。
于是,对摩尔多瓦德涅斯特河沿岸俄罗斯驻军问题、格鲁吉亚战争问题、乌克兰战争与东乌分裂等,OIF在两年一度的峰会上频频表态支持主权领土完整,针对俄罗斯发表宣言与决议。甚至越南也借助这样的“国际平台”,试图将南海问题国际化。
为了宣扬法国在全球,尤其是对东南亚地区的存在感,法国不仅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勉力维持着规模不大却分布广泛的军事存在,还要定期派军舰巡游两洋,甚至屡屡穿越南海、台海。今年6月份,由法国海军西北风级两栖指挥舰“迪克斯梅德”号(FS
Dixmude L9015)和拉法耶特级二等护卫舰“絮库夫”(FS Surcouf
F-711)组成的远洋编队,搭载法国海军军官学院的毕业生和皇家海军陆战队巡游法属太平洋领地,并在穿越南海时被南海舰队陪同。
法国人眼中的印度及太平洋地区安全挑战,紫色为法国人标注的争议区域
法国在印度-太平洋地区的军事部署
2015~2018年间法军在太平洋地区的活动
局部放大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末台海问题风云变幻之际,正是法国将拉法耶特级护卫舰出口到台湾省,加剧了两岸摩擦烈度。直到今天054系列舰船的设计假想敌,还有拉法耶特级的影子。
然而,不论俄罗斯还是中国,都不是法国、加拿大为首的“模拟联合国”能对抗的力量。在地区争议问题上给小兄弟们壮胆,实际上依靠的还是法国背后的北约平台。但北约欺负欺负利比亚这种国家没问题,在重大争议地区除了恶心人也没别的作用。说穿了,OIF玩的也不过是个狐假虎威,收会费卖吆喝的把戏。
除了挥舞菜刀炫耀国际硬实力存在,法语国家国际组织在每次大会上都要提一提对非洲贫困地区的救助问题,包括科教文卫帮扶计划等。
然而,解决问题需要钱,法国为此愿意掏多少钱?
2010~2013年间,法语国家国际组织的年均预算为8500万欧元,其中75%以上用于计划实施,不到法国GDP的万分之一,而且这还是OIF所有成员集体凑的份子钱。
宣言多于行动,谈钱马上翻脸。这是纯粹的嘴炮组织。
爱尔兰在这么个时候选择加入OIF,也算秉承了嘴炮传统。毕竟反英几百年,到现在英国还是第一大经贸伙伴,爱尔兰的口嫌体正直也不是头一回。当然,如果能以此为交易筹码,和好面子的法国谈妥几个经贸项目,爱尔兰也算稳赚不亏了。
3挖自己祖坟,掘帝国遗宝
法国历史上曾在新大陆与印度拥有规模庞大的殖民地。在英法殖民斗争失败后,历经拿破仑战争的法国又将版图扩张到了非洲与东南亚,建立了法属西非与法属印度支那。
法兰西殖民政府不同历史时期的版图
与英国殖民统治方式不同,法国在非洲喜欢在人口稠密的文明区拓展殖民地,遭遇了非洲地区顽强抵抗。为了巩固对西非殖民地的统治,法国采取了直接管理的措施,直接委派各级官员,推行法国法令。为了安抚西非地区土著上层社会,法国采取了文化同化政策,并规定能效忠法国或任公职10年以上、能阅读或书写法文、拥有生活资料、具备良好品质者可获得法国公民权。
时至今日,法国仍然在各个国际组织框架下,以多种名义在西非维持了上万规模的驻军:
法国军事部署
冷战前夕的1946年,法国曾效仿大英帝国的“英联邦”,昙花一现地组建了“法兰西联邦”,后更名为“法兰西共同体”,但随着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发展,大多数成员国相继独立。冷战时期,在两极格局主导下的世界,并没有给法国太多钻空子的机会。毕竟美苏都记得,二战的终极目的是打垮英法世界帝国。
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民间国际组织成立的浪潮,不甘心沦为二流国家的法国,重新对旧殖民地打起主意。讽刺的是,当年法国的粗暴政策反而在殖民地遗留了一定的法国文化影响,于是,以法语为旗号的“法语国家文化技术合作局”在1970年成立,成为了今天OIF的前身。
但OIF的飞跃性发展,主要是在冷战后。一方面,随着苏联倒台,世界进入多极化进程,法国获得了一定的国际斡旋空间;另一方面,美国文化的全球盛行对法国文化也形成了强大冲击,而法国经济长期疲软,依靠国际组织强化法国对旧殖民区文化输出,同时维持经济上的吸血,成为法国外交政策的主要道路。
历经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法国,在逐步后退中意识到法国早已无法将文化强加于别国,因此OIF虽然名义上可以算作是法兰西共同体的延续,但实际上在文化上也要强调对话合作——当然,强国和弱国间的文化交流“对话合作”,也不可能公平。
OIF在西非的宣传很美,但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和连续性,法国在西非上万规模的驻军实际上成为了镇场子的保安。法国从非洲获取大量经济利益,而经济援助却逐年减少,可见“非洲宪兵”的本色从未改变。
为了缓和与非洲国家关系,法国又与非洲国家签订“新一代防卫”协议,表态对非事务不干预,尊重非洲发展模式,搞新合作框架;此外,还筹划“法非首脑会议”、参与“欧非峰会”等合作机制。
然而,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大国加入到非洲角逐,法国靠挖自己帝国主义坟头的吸血模式也岌岌可危,文化影响仍然在逐年滑坡。法国在当下新世界格局形成时期地位逐渐边缘化,OIF到最后,也只能是帝国绝唱的回响。
4结语
帝国主义的历史总会激发二流国家的帝国主义梦想。
连当年的卡扎菲,都曾幻想踢开联合国宪章,自己搞一套非洲小国际。在触犯列强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又在外交政策上同所有主流国家交恶,卡扎菲的结局,成为了21世纪互联网传播的经典案例。
利比亚作为曾经的法属殖民地,卡扎菲的幻梦,未必不是受法国人影响。至于法国人的帝国梦,他们只能指望美国霸权衰退后没有新的霸权来接班——这个条件未免太苛刻了一点。
本文自马前卒工作室微信公号
作者:高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