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三海军在二战中不重视航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
研究二战海军史发现德三大概从日德兰海战中总结出火力,防护,机动三大要素中防护是以弱抗强的最重要因素,当年的塞得利茨带着几千吨海水驶回去给人留下很深印象,到了二战前期依然想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希佩,沙恩都比原设计指标多出几千吨,浪费了不少吨位,但实战效果却很拉胯,2艘32000吨的沙恩被一艘23000吨的英国战巡打跑,在北角海战仅挨了一颗战列舰炮弹就掉速被追上击沉。希佩也没啥战绩。相比另外一个轴心国IJN的10主炮重雷装35节高速的重巡,其战绩不可同日而语。我认为德三主力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战术设计思想错误,二战中德三的主力舰一律是作为破交袭击舰来用的,大概是只要求比战列舰跑得快就行,所谓打不过我跑,跑不过我打,这是一战时期的思想。而IJN秉承对马海战中的快速抢占T字头的积极主动的作战思想,强调重巡要有35节以上甚至37节的超高速,然而真正在以一艘孤舰对抗群狼的海上破交战中,速度比IJN的进攻设想更为重要,速度快意味着你可以选择进攻与退出的时机,而不仅仅只是比对方主力舰快个一,两节,而应快3节以上,比对方的巡洋舰更快。在拉普拉塔河口海战前,施佩伯爵一直被英国巡洋舰远远跟踪着,无法依靠航速追击或摆脱对手,反之在爪哇海战中,IJN的鸟海号重巡依靠航速追上了提前逃走的四国联合舰队并最终击沉了它们,可见航速的重要性。
2,设计的针对目标错误,希佩是以法国的阿尔萨尔级重巡为目标,沙恩是以法国的敦刻尔克级战巡为目标,但二战时德国主力舰就从没有进入过地中海,不知为何不以自己的老对手英国为目标,英国海军看似实力强大,实际上由于有庞大的殖民地需要维护,养着一只数量众多,性能很低的巡洋舰部队,是以牺牲航速,火力,防护来满足远航程的需要,这个远航程指标还是以低巡航速度为前提的,德国如果考虑只造很少的一两艘但性能超群的军舰并不难,然而标排14200吨,满排18700吨的希佩居然和9000吨级别的英国重巡火力是一样的,都是8门203毫米主炮,航速也只快了1节,不知这多出的5000吨排水量还用在什么地方,而IJN的高雄标排12000吨,满排16000吨,却拥有10门203毫米主炮,35节高速以及16发93氧气鱼雷,碾压希佩妥妥的,沙恩看似有356毫米厚的炮塔装甲却被一战老舰反击号战巡打伤赶跑,况且同为重巡,希佩的海军编制有1400人,而其他国家的重巡只有800多人,德国人真的是浪费吨位的好手!
3,错误应用柴油机,柴油机虽然省油,但体积大,故障多,功率上不去,假设德意志级(标排11500吨,满排15000吨),的59000马力的柴油机换成希佩的130000马力的燃油锅炉,将航速从26节(最高为28节)扩大到35节(希佩的最大航速为33节,如果排水量比希佩降低2000吨,航速是有可能提高到35节以上的),则威胁要大得多,同样沙恩降低防护标准到防护203毫米炮弹的标准,吨位至少降低12000吨,比如标排20000,满排26000吨,在用相同的动力(159000马力)时,航速有可能从31节提到34节以上。这个指标比所有英国主力舰包括重巡,轻巡,战巡都快,这将大大刺激英国,因为它发现自己的一大票老舰没有用武之地,这个其实就是二战时期提出的大型巡洋舰方案,比如日本停留在纸面上的超甲巡,美国建造的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由于航速比重巡还快,不仅仅比战列舰快,俗称条约重巡杀手。实际上二战时期英国海军一直在提出建造排水量20000吨,9门9.2英寸,航速34节的大型巡洋舰方案,但都被各种原因打回去,比如造价高昂,有更急迫的需求比如黛多级防空巡洋舰等。
所以二战德三的主力舰战绩远不如IJN号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