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球队找得到下家,中超球队,而且还是冠军为什么无人问津?

【本文由“到底是鱼露还是鲈鱼”推荐,来自《江苏足球停运了,那么苏宁控股的另一家俱乐部国际米兰呢?》评论区,标题为到底是鱼露还是鲈鱼添加】

今天早上看新闻的时候,发现很多国外体育网站都跟了苏宁的报道,当然这肯定是因为国际米兰的关系。包括《GOAL》啊,福克斯新闻足球板块啊,等等。

他们都提到了相似的问题,即苏宁不会像放弃江苏队那样,果断离开国际米兰,因为“利益和中超联赛相比显然稳定、大的多“。

毕竟国米的门面,欧洲足球的发展程度和职业化等等,都是一流的。

不过,目前说苏宁留守意甲还太早。因为国外目前的足球市场也不怎么样,在不知何时才会结束的空场比赛的背景下,利益也受到压缩,因此要找到帮手加入投资并不容易。

由于疫情等原因,国际足坛肉眼可见的不景气,基本投资都是减少的。前几个月的时间里,西甲豪门巴萨皇马可都是曝出过财政一塌糊涂的新闻的,巴萨尤其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人选择和苏宁谈,这一点,在国内帮江苏队找下家完全是两种局面,但问题就是,谈不下来。

《金融时报》2月就分析过苏宁的谈判进程,上文提到的BC Partners是最大的潜在买家,但他们的估值7.5亿欧和苏宁的估值9亿差了不少,因此至今也没个准信。

除此之外,瑞典私人股本集团殷拓(EQT)和美国的Arctos,都是传闻中的潜在下家/投资人。

《金融时报》援引消息人士称,苏宁大概率是要卖掉国米的股份。这个消息,走一步看一步了,赛季结束肯定会见分晓。

其实就是时间问题。但这里有个点值得讨论,国外球队找得到下家,中超球队,而且还是冠军为什么无人问津?

首先一点肯定是债务问题,即使是低价抛售,甚至“0元转让”,其下家都要承受苏宁5亿元人民币的债务。

这种烫手山芋,在中国足球热度骤减的环境下,可太难接了。就连江苏相关部门今天发布的官方回应,也只是关注和惋惜。

说得冲一点或者现实一点,看不见希望和利益的,去接了干嘛?

今天看到许多国内媒体人都在分析,江苏相关政府部门早就有所准备,因为低级别联赛有多支江苏地方队,不出意外,很快就能看到另外的球队代表江苏省打中超。

另外一点,就是中国足球的商业化模式,还是“业余”。

国内知名媒体人马德兴今天的文章很有意思,他把中国足球队,比作是一个企业的部门,其中的教练和队员,不过就是员工罢了。

他指出,中国足球的“职业队”就是企业只要有钱,买人、建队,然后就能参加比赛,要是没钱了,就解散退出,和地方、社区关联不大。

这或许也是江苏省政府部门不愿接手的原因之一。

球迷对队伍有200%的归属感,但是这支球队和操控他的股东,对球迷、对所属地方有没有归属感,就不好说了。

都说草根足球很关键,国内很多都是俱乐部是有空了去关注关注草根,这似乎和国际足坛形正好相反。国外的职业队,不夸张地说,扎根于草根。

这一点,今天看到的另一篇写日本足球的文章,让人深思。这是国内媒体2015年出稿的,问:为什么日本一支球队有400个赞助商?

大大小小,有的当时一年投资3000万日元,有的一年投资2亿日元。球队老板告诉记者,球队的目标是“没有负债”。

巧合的是,该媒体也提到了俱乐部和当地人建立更深的互动关系。这样有利于当地足球的发展,也可以帮助球队获得更多帮助,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资金上的。

所以说,这次苏宁的退出,包括未来天津津门虎、淄博可能的退出,再一次将中国足球的问题暴露出来。只是因为这次是苏宁,是所谓的“头部集团”,曝光率增加了而已。

过去数百支球队的离开证明,很多事中国足球一直在重蹈覆辙而已,警报早就敲响了。

而这种警报声,被前十年金元时代砸钞票的时代盖过去了。

就像新华社评论说的,这或许不是坏事。褪尽浮夸的中国足球,希望能够在平静中安稳地、可持续地成长。在众多于基层为中国足球默默付出的足球人的带领下,走上正轨。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