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京剧样板戏留下的经典是什么?--由《毛笔字真的没有未来?》引发的讨论
六个京剧样板戏(含交响音乐《沙家浜》)留下的经典是什么?
一个是交响乐的民族化,开天辟地第一次实现了与最艰深的京剧绝对完美的结合。很多唱段(乐段)已经成了商演或各种聚会的必演节目;
一个是生旦净末四大行当难度空前、旋律优美、直击人心的唱段(乐段)。
清晨,走进国内所有大大小小的公园,几乎总能听见吊嗓子的必唱样板戏,当然,也必唱传统京剧唱段。
地方剧种也有类似状况,像黄梅戏、豫剧、越剧、二人转,乃至评弹,在民间都有相当的传唱度和影响力。
高兴不高兴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哼上一段....
毛笔字、京剧和所有的地方剧种就是这么流传下来的。
留存民间、留存心底的才是永恒的。
中华文化有多源远流长,京剧就有多博大精深。
京剧起源于进京的四大徽班,但又揉和了昆曲、秦腔、楚剧的一些剧目、曲调和表演,逐渐凝聚成形为京剧。例如,京剧“念白”中的“韵白”就有很多武汉腔,摇头晃脑的那股子劲儿都像极武汉人说话的神态。
前辈们也很清楚,广大听众不可能都到剧场里去听京剧,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坐在戏园子里。于是,中国第一张胶质唱片就诞生了:谭鑫培的《定军山》。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老式胶质唱片的时长极限是3分钟,他们硬是下功夫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让你听到最精彩最过瘾的唱段。
这就说明,即使是最古老的剧种也有亲民感,也要励志图新求变求存求发展,也要与时尚紧密结合。
经过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四大名净、四大名丑.....大师们不断地打磨精炼,就有了近代京剧,形成并固化了各大流派各具特色的唱腔和唱段。
京剧本身就是不断改进改革的多门艺术的结晶。
现代京剧改革的重点在于通过对京剧程式的删繁就简,缩短表演时间、凸显剧情,在唱腔上下功夫,强化演员与剧情的结合度,....
对于真正的戏迷来说,牺牲很大。因为京剧程式无所不在地贯穿于整出戏中,是京剧表演的魂,简化下来就跟丢了魂似的。例如,
武生出场时的“起霸”,本来是武生的必修课,最显武生功底,一招一式全是吃力上劲的活儿。这一改掉不要紧,里面最精彩的“拉云手”也看不成了,而“拉云手”又因行当的不同而有很丰富的程式。跟推倒多米诺骨牌一样,好牌全砸里了。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无论全本京剧还是折子戏,都是历史形成的完整的表演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不是你觉得哪儿“不合时代潮流”就改掉哪儿那么简单。
对任何传统的东西下手以前,一定要全面学习考察研究,先把自己的脑子理清楚。郑重、郑重、再郑重。
我们很幸运,当年改革京剧留下八个样板戏的是位行家里手。
回到毛笔字。
有朋友把书法和写毛笔字混为一谈。
书法是写毛笔字人的最高境界和追求,就像喜欢唱黑头的京剧爱好者,希望自己能达到裘盛戎那样的水准,裘派就是他的书法,他平时的练唱就是写毛笔字。
所以,问毛笔字真的没有未来?就像问以后还会一直有人唱裘派一样。
综合这些天各位观友的高见,以及上面的浅析:
既然民间是最大的舞台,毛笔字跟各大京剧流派的唱腔唱段一样,永远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