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朋友圈与价值观

通过微博和朋友圈,现代人试图将自己置于一个开放的世界性网络之中。

旧时,人们对生活有了灵感,往往写在日记中,而这日记是极其私密的,不可与外人说。

如今,人们对生活有了灵感,便主动分享在微博和朋友圈里。大致上而言,人们的公共交流内容和方式,以及对这种方式的认同,前后发生了一个根本的转变。

人们犹如广告商一般宣传着自己生活的品质,对自己的心灵进行各种包装,每个人都越来越像具有个性的网红,而忘记了曾几何时这种广告主义的做法在道德上是被普遍谴责的。但网红经济改变了这一切,毕竟利益的正当性可以扭转自身在道德上的地位,人们对利益三缄其口,形成互相尊重的友好网络空间。

人们之所以想要将自己置于这样一个开放的世界性网络之中――请注意这种意愿很奇怪,乃在于经济的全球化,尤其是消费的全球化。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随之而来的是广告的“世界主义化”,它带来的是价值观、审美观、时尚观、消费观的世界主义化,这一点实在了不得,也实在不得了,它足以摧毁过去一切地域性的、封闭的半封闭的市场和价值圈子,以至于在任何一个偏远的农村,只要打开朋友圈和微博,就能与世界市场接轨,而几乎很难意识到与此俱来的还有世界级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居山水以远俗的“隐居”成为彻底的不可能,因为山水田园也随着朋友圈和微博成为世界级的了。

朋友圈和微博上的红人希望自己获得更多的点赞、评论以及转发,也越来注重个人的原创和首发,这一切跟商品和商标的流行过程越来越像,意味着红人们是将自己的生活当作商标来打造的,而这一点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一点很重要,当然这里要排除那些为了销售而有意识地筹划自己朋友圈和微博的红人,他们一定程度上指引和影响着普通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其中受到大家欢迎和喜欢的最终成功了,而强行地生硬地进行广告宣传的做法,将最终进入其他人的屏蔽名单或黑名单。
这又是什么意思?屏蔽和黑名单意味着什么?表面上看,似乎有利于用户做出负的选择,以保障自己上网的自由,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在不断地、大量地筛选过程中,广告商和社交平台也在不断收到反馈,从而不断更新自己的形式,以便最终不至于被迅速屏蔽,再逐渐到不会被屏蔽,以及被广泛转发和分享,这一过程是被注定了的,因为背后有着强大的动力源泉――商品强烈地要求自己在交换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广告必定为自己疏通道路,因为资本必定为自己开辟航程,有了资本的保障,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在广告对人们旧有观念的胜利中,广告也完成了自己对用户审美观和价值观的改造。

而乐于参与到这一世界主义游戏中的人,认为自己发朋友圈的意愿完全发自内心,认为自己对商品的喜好完全是天生的,认为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完全是自由自主的,人们在观念和思想这件事上开始狂妄自大,而丝毫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意识是怎么形成的,以及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这种意识是跟自己的消费能力密切相关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别人的消费能力那里洞穿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或者,我们应该从这个全球化时代的商品经济、广告主义以及消费主义中,探察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