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历史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广大群众要认真学党史,知国史,以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近些年,随着网络生活走进千家万户,网络空间中不时出现一种新言论,即刻意否定中华文明,歪曲中国历史、共产党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持这种言论者自以为网络空间是法外之地,从而肆无忌惮,极尽造谣诽谤之能事。而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的普及,这种言论更是仿佛找到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有些人在微博上、在微信朋友圈中,诋毁国家形象、质疑党的领导、抹黑革命烈士……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每个有正义感的国人,尤其是党员干部,都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决说“不”。

遏制这种错误行为现象,应该从多方面来分析,从信息传播方式来看,如今已进入自媒体时代,网络是最方便的传播媒介,人们习惯于拿起手机进行阅读,而且网络实名制还不完善,还有匿名、难以监管等问题,所以滋生了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者,他们戴着“客观”、“中立”的假面具,其言其行却是或刻意夸大、或造谣诽谤。其中更有些活跃于社交网络的所谓“公知”、“大V”们,貌似是进行学术讨论,实则或搜集片面数据、或故意断章取义,来达到抹黑政府、篡改历史的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还利用网络传播碎片化的特点,编造一个个小“段子”,哗众取宠,或发布《小学课本〈狼牙山五壮士〉多有不实之词》等网文、或断章取义“解读”某些历史事件,或别有用心的散布政治谣言,这都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根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我国已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方便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同时,也给历史虚无主义者们“肆意妄为”提供了机会。

贬低中国历史文化,诋毁中国道德传统,历史虚无主义者乐此不疲。正所谓: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样的“套路”早已不新鲜了。网络上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们,常把自己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自身,都贬得一无是处,以此说明西方文化的先进性。比如某网络知名大V,就常把“丑陋的中国人”挂在嘴边;而其跟风者,就更是变本加厉,恨不能把所有人性的缺点都加诸于中国人身上:比如他们说中国人自私自利、不懂得合作、没有团队意识;比如他们说中国人不守规则,不讲规矩;又比如,他们说中国人做事狡诈、毫无诚信可言……在他们嘴里,中华民族就是个愚昧落后的民族,恨不能早早被“先进”的西方文明“解放”了才好。这些大放厥词者,在贬低中华文明的同时,却不知自己骨子里深深的奴性,以令他们成为了“敌对势力”的帮凶。

历史虚无主义者更恶毒的言论是:否定中国近现代史的革命主线,认为革命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发展。这种观点更加是非颠倒、荒谬至极。这类言论,在网络上屡见不鲜,比如“抗美援朝是一场不该打的战争”;比如“袁世凯才是力挽狂澜者”;比如“汪精卫是迫不得已、曲线救国”。与此相对的,岳飞变成了军阀;林则徐热衷政治斗争;黄继光和邱少云都是编造的故事。更有甚者,有些言论将矛头直指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说什么“中国历史是不断退步的”:在他们嘴里,留着辫子的清朝比民国好,饥民遍地的民国又比现在好,若是日本当年侵华成功了,现在的中国人就能过的特别好!像这样的信口雌黄,还能说得理直气壮,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些历史虚无主义者的非理性和三观扭曲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历史虚无主义者不会善罢甘休,依法治理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入手,旗帜鲜明的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首先在互联网上要加强正面宣传。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能蛊惑人心,原因之一是很多人缺乏基本历史知识,不了解历史真相,无知者无畏,对于一些自相矛盾的说法不辨是非,听之、信之以至传播之,因此要加强对历史事实的宣传和教育,特别是要面向基层百姓,比如邀请专家进社区开展历史文化大讲堂、组织读书会、举办历史知识有奖竞答等,通过增加百姓的知识面,用群众的正确认知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邪说。

其次要抓好互联网的管控,净化网络空间。一方面这种谬论邪说都是通过微信、微博进行传播的,社交运营平台的管理者,应加强监管,对一些颠覆历史、哗众取众的内容要坚决予以处理,对发布者账号进行封停;另一方面应加快互联网立法工作,互联网虽是虚拟世界,但作为自然人,在网上散播谣言、诋毁他人就应依法受到法律的严惩,以法律遏制历史虚无主义者肆意妄为。

同时,党员干部以及广大群众要敢于同错误思潮正面交锋,针对历史虚无主义者所编造的一些段子、谣言,要敢于举旗亮剑,我们要以事实为依据,针锋相对地进行揭露和批判,将谣言逐个击破,揭露这些别有用心之人反党反社会的贪婪野心,让历史虚无主义在真理和正义的阳光之下走向穷途末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