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张飞赵云诸葛亮周瑜孙权:赤壁之战,每一点璀璨的火焰

赤壁之战,是为《三国演义》小说中,最铺张华丽的戏份。

一百二十回小说,描述了近百年的事。而赤壁一战,从第四十四回一直打到第五十回,独占七回。

若将前哨战到后续一并算进去,则从第三十四回刘备马跃檀溪,到第五十七回周瑜逝世卧龙吊丧,足足二十四回——全书五分之一的篇幅——都在描述赤壁之战前后。

所以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赤壁之战段落独占1/5,确非虚致。

且说,多少风流人物,在公元208年秋天到冬天这四个月间,经历了人生传奇时刻?

仅《三国演义》里,就有:

刘备携民渡江,赵云长坂突围,张飞横断长坂桥独退曹兵。

诸葛亮渡江舌战群儒,周瑜定计,孙权决策挥剑斩案,决意对抗曹操。

群英会周瑜戏蒋干,诸葛亮草船借箭。黄盖献苦肉计。阚泽过江说曹操。庞统献连环。曹操横槊赋诗吟出《短歌行》。

诸葛亮借东风,终于周瑜火烧赤壁成功,曹操奔走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操。

每一个段落,都是传奇故事,耳熟能详。

当然了,这里头有些是虚构的:

比如草船借箭借东风献连环华容道,那显然是罗贯中试图为卧龙凤雏和关云长加点戏。

有些人是被丑化的,比如历史上蒋干说周瑜,是赤壁之战后的事了,且从头到尾,蒋干没跌份儿,保持着风度,也没有坑自家的蔡瑁张允。

但的确不妨说:

在这个激荡的舞台上,沧海横流,方现英雄本色。

比如,刘备之仁。

看《演义》多的,都会说刘备是哭出来的天下。然而《三国志·先主传》里,只有一处描写他哭泣,就是携民渡江之前,告别刘表:

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典略曰:備過辭表墓,遂涕泣而去。〉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里,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

前因后果:曹操南征,刘表已死,刘琮要投降;刘备去找刘琮,刘琮不见他,刘琮手下许多人跟刘备而去;刘备哭着辞别了刘表坟墓,走了;到当阳,十余万人跟着他走,日行十来里。

这就是所谓携民渡江。

刘备在刘表麾下数年,刘表对他不算坏,但也不算好;他不欠刘琮什么,诸葛亮先前劝他直接打刘琮夺荆州,刘备说:“不忍心。”

生死之际,还是没对刘琮下手。还去辞别刘表墓,流了眼泪。

荆州即将归属曹操,十余万人愿意背井离乡跟刘备走;古代人安土重迁,为什么肯跟刘备走?因为他仁义。

刘备回馈了这份仁义:他跟着大家一起走,日行十余里。

即便曹操在背后追杀他。

这就是仁。

善良,敦厚,质朴的心。

当日刘备不袭荆州,是放弃了最好的求生之路。

他带着百姓慢慢走,是自己跌进了大危险。

他的最好方略,其实是急行到江陵自保,但刘备却说:

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后来习凿齿评论说:

“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偪事危而言不失道。”

大概,生死之际时是个君子,那就是真君子,不是伪君子了。

500

比如,张飞之勇。

《三国演义》里,张飞据守长坂桥,派骑兵扬尘虚兵让曹操以为有埋伏,加上八年前关羽在白马对曹操念叨过,我弟弟张飞可厉害了,“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加上张飞嗓门大,吓死了夏侯杰,曹操才怂了。

正史并非如此。

正史,刘备带百姓缓缓南走,曹操派部下五千精兵一日一夜行三百里追上,击溃刘备军

张飞带二十骑断后,拒水断桥,仗矛一喝:“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

《三国志》如此记载:“敌皆无敢近者。”

须知张飞对面的,不是普通士兵,是虎豹骑,三国当时最精锐的部队。当时虎豹骑老大还是曹纯,所谓:

“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虎豹骑随便普通一兵,都是别处的百人将。

——三年前,围南皮,急攻之,曹纯麾下骑斩袁谭首。

——一年前,曹操北征乌桓,曹纯率领虎豹骑,斩了单于蹋顿的首级。

虎豹骑是闪电般的斩首部队。他们已经击败了刘备军,前方就是刘备。捉住了就是不世大功。

虎豹骑英勇,才不会相信什么穷寇莫追呢——那当然是追上去把刘备解决了呀!何以看见张飞拒水断桥,就不敢追了?

万人敌的称号是个威名;而威名,得靠实在的成绩堆积起来才有人信。上阵打仗的爷们,都是刀头舐血过来的。没有实打实的战绩,谁鸟你?

张飞吼一声,显得嗓门大?我们过去砍了你,看你嗓门还大不大!

显然,当时,虎豹骑因为某些因素(张飞在当阳的表现,或张飞此前的名声),一时都怂了。

从一个侧面,可见张飞万人敌的声名,真是了得。

500

我们也知道,在当阳之战,赵云救了阿斗与甘夫人。所以后来《三国志》说黄忠与赵云,是灌滕之勇。

灌是灌婴,刘邦麾下的骑将,追杀过项羽。滕是滕公夏侯婴,夏侯惇的祖宗,给刘邦驾车的太仆。彭城之战和白登之围,都救了刘邦,还救了后来的皇帝刘盈及鲁元公主。

功莫大于救驾,即是如此了。

500

然后,就是诸葛亮说孙权了。

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草船借箭和借东风。但他出使劝孙权那段,却是三国中举足轻重的时刻。

此前的《隆中对》时,刘备有志向但没想法,诸葛亮跟他提了:先取荆州,再取西川。您要走的是霸业路线,而不是客将。

就在刘备当阳败北时,诸葛亮跟他提出要求,去和孙权结盟,共击曹操。

诸葛亮渡江与孙权结盟,大夸刘备手下还有两万以上的人力,要求孙权与刘备“协规同力”。之后就是赤壁一战成功。

很少有人思考过:如果诸葛亮不在,刘备会怎样?

依照刘备一贯的做派,他很可能直接依附了孙权,成为孙权的客将——一如此前,他依附刘表、袁绍、曹操们一样。而诸葛亮,一直在给刘备争取自己的一方独立领土。

事实上,也争取到了。

500

诸葛亮说孙权那段,则是深通孙权的心理,用了激将法——这其实很危险。

因为曹操此前十年,从四十三岁到五十三岁这些年,从控制山东河南的部分,到平定整个北方,纵横天下无敌手。

到南下取荆州,刘琮不战而降,江对面的孙权,比诸葛亮还小两岁:诸葛亮时年二十八岁,孙权二十六岁。

曹操一路平北方,是靠着袁绍几个儿子内讧;平荆州,是刘琮请降。他对小一辈,不太看重。所以给孙权的书信傲慢得很:奉诏书讨伐,刘琮已经降了;如今带水军八十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老气横秋。

虽然刘备这年四十七岁,已经老了,但坚韧不拔,以弱克强。

与此同时,诸葛亮二十八岁,周瑜三十四岁,孙权二十六岁——那是年轻人的血气,预备对抗五十三岁的曹操了。

我们知道结局,不觉得做这决定有多难;但当时孙权没开上帝视角,全凭了年轻人血气,就是和曹操生扛。

孙权说话:“老贼欲废汉自立很久啦,就是忌惮袁术袁绍、吕布、刘表和我。如今这些都灭了,就我活着,我与老贼势不两立。”

前面这段话,仔细想来很可怕:

曹操忌惮的群雄已死了,就剩下孙权一个了;一般人的逻辑是,“大家都完了,那我也活不下去吧?不如降了吧!”,孙权却决然奋起,“势不两立!”

然后就是赤壁之战了。

500

周瑜在赤壁击败曹操,这件事太有名,不再多提了。妙的是下面这两件事。

赤壁之后,曹操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我们军队有瘟疫;我是自己烧了船撤退的,“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曹操这段话很傲娇,但透出一个细节:周瑜当时赢了曹操,名气极大,大到曹操要用言辞来给自己找面子了。

后来刘备去娶了孙权的妹妹做夫人。孙权坐飞云大船,跟张昭、秦松、鲁肃等十几个人送刘备。孙权单独跟刘备说话时,刘备说:

“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周瑜文武全才,万中无一啊。看他器量这么大,估计当臣子当不久了吧?

能让曹操刘备这两位大人物忌惮,跟孙权私下念叨周瑜,这就是当时周瑜的分量了。

当然我们也知道,赤壁战后两年,周瑜三十六岁,英年早逝。由此才显出赤壁那一战的火焰,恰如周瑜的人生,如流星般璀璨明亮。

逝者如斯,历史总是如此。

设若赤壁赢的是曹操,则史书上,刘备不过是一个四十七岁终于被灭掉的普通军阀,孙权是个二十六岁举国被端的少年诸侯,周瑜是个三十四岁不自量力的狂傲将军,诸葛亮是个二十八岁刚脱离躬耕生活一年多的地方谋士。

在赤壁这样宏大的背景下,他们本来都是小人物。

但他们改变了历史,然后各自腾飞。

赤壁之后十三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赤壁之后二十一年,孙权称帝。鼎足三分。

于是赤壁之战,成了他们帝王生涯的注脚与前因。

所以,赤壁才是真正的,小人物改变历史——只是因为他们后来成了大人物,所以我们不一定从这个角度看罢了。

坚韧、勇敢、智慧与年轻的血性,对抗铺天盖地、经验丰富的老辣强者。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将长江点燃,让历史的风向,划向另一边。

再小的个体,都是可以改变历史的。

这就是赤壁。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