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与全球变暖,环保议题值得关注

      前些天,华北地区许久不见的雾霾又卷土重来,让人们的心情也跟着变灰暗了不少,虽然今天已经有所好转,但秋冬是雾霾高发季,一想到随着冬天的临近,有霾的日子会越来越多,不由得觉得更悲伤了。

十年前,北京为举办奥运会,着实花了大力气对环境进行了治理,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那两年北京的蓝天,经常让从小在南方工业小城长大的笔者觉得惊艳。从2011年起,困扰京城人们的恶劣天气,不再是偶尔光顾的沙尘暴,变成了长期萦绕的雾霾。雾霾刚开始严重那两年,人们出门都必戴口罩,回家必开净化器,而到这两年,大部分人都已经习惯了麻木了,即使在大雾霾天,戴口罩的也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人。

由于雾霾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且雾霾天气是非常直观能看到感受到的,因此政府不得不下大功夫来改善空气质量。虽然散霾主要靠风吹,但控制污染物产生的源头才是治理雾霾的重中之重,通过对市区内燃煤设备的改造和机动车的控制,以及对周边地区工业企业活动的限制,北京这几年的雾霾情况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好转。

但是,环保与发展从来都是很难兼顾的,治理雾霾必然要求整个地区的工业活动减少,要求部分工地停工、工厂停产或限产,自然容易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北京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地位特殊,辖区内工业企业又少,因此有更多资金去发展清洁能源,也更有动力去主动优化产业结构;而北京周边不那么发达的地区比如河北,则更看重发展经济。对很多河北的企业和老百姓来说,每年能多挣一点钱才是最重要的,工厂停工限产会直接关乎口粮,而空气差一点的危害则可以忍受。北京人们要更新鲜的空气,河北人们要更美好的生活,可这世上哪得双全法,除非出现突然的技术进步或巨量优质能源大发现,否则两方的需求矛盾无法化解,只能从中取一个相对的平衡点。

像雾霾这种能够观测到,能够用实验去证实,且迫在眉睫的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变化,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且能迫使人们即刻想办法去解决去改善。然而,还有很多不那么直观的同样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和环境变化,却很难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像全球变暖这种似乎不那么紧迫,却能从大尺度上影响整个人类的环保议题,现在却很难得到人们的重视,也成为了争议最大的议题之一。

近年来,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加剧,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和人口增长,1750年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导致了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达到了过去80万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10月8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韩国仁川发布了一份728页的气候报告,报告称,现如今的平均气温已经比工业革命前水平升高了1摄氏度,如果气候变暖以目前的速度持续下去,预计全球气温在2030年至2052年间就会比工业化之前水平升高1.5摄氏度。因此,按照2015年《巴黎协定》中设定的“1.5摄氏度的控温目标”,本世纪内,人类活动所致温度上升不能超过0.5摄氏度,否则,不仅已知的灾害会更加严重、频繁,而且可能出现意想不到、无法逆转的灾难性后果。

(补充知识:《巴黎协定》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2016年4月22日在纽约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该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巴黎协定》主要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1.5摄氏度以内。)

在此之前不久,德国联邦议会也发布了一份气候变化警示报告。报告称,目前全球约有2亿人生活在海拔5米或更低的海岸,由于气候变化因素的影响,全球海平面持续上升,如果不采取补救措施,预计到2100年全球将有0.72亿~1.87亿人失去家园。

从这些报告可见,全球变暖问题是摆在全人类面前关于整个人类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因此,有很多科学家和环保人士都大声疾呼希望全社会重视这个问题。10月13日,在法国巴黎、瑞士日内瓦等全球30多个城市,数以万计的示威者走上街头,呼吁国际社会尽快采取行动控制全球变暖。

10月8日的气候报告认为,要实现“1.5摄氏度的控温目标”,全世界各国都应该在能源体系、耕地使用、城市和工业设计、交通、建筑等领域迅速作出深刻变革。水力、太阳能及风力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需要剧增,由20%增至70%;同时,煤电比重由40%降至10%以下。包括甲烷在内的其他温室气体必须大幅减排。人为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到2030年要比2010年时减少45%,到2050年要降至“零排放”水平,也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消除量对等。

这些严苛的环保要求和约束必然使得各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因此可以预见,哪怕有很多国家赞同并响应这种观点,到真正实施的时候,大多数国家也都不会按计划履行承诺。环境保护这种事情,是触及眼前利益的,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统一权利机构在背后强硬推动并严格奖惩,靠国家和人们的自觉是不可能实现的。

更何况,全球变暖这个议题到现在还有很多争议,还经常被说成是骗局。美国总统特朗普之前就曾表态说全球变暖是一个骗局,是中国发明出来伤害美国工业的,他称《巴黎协定》将使美国经济损失数万亿美元,而且对美国来说还没有切实的好处,因此去年6月1日,特朗普在白宫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协定》。巧的是中国一直以来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全球变暖是美国人发明出来阻碍中国工业发展的骗局。

一方面,全球气候本身就是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的,在地质时期就有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在历史时期也有温暖期和寒冷期的交替,因此有的人认为无法确认近现代的气候变化究竟是自然现象还是人类活动影响。另一方面,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很多,全球的气候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历史也无法重演,因此,无法通过实验去证实人类活动究竟在气候变化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科学家们目前也还没有能建立起足够准确且有说服力的模型,来解释地球温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情况。

所以,全球变暖的理论和数据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信,目前情况是否真的紧迫要需要赶紧行动起来,人们牺牲工业发展和享乐能否真的能阻止或减慢温度上升的脚步,很显然,在这一系列相关问题上,人们的观点并没有达成一致。于是,有的人认为这就是一个骗局,是发达国家为了遏制发展中国家迎头追赶而撒下的弥天大谎,也有的人认为,这是政客和商人为了经济利益而编造出来的谎言。

全球变暖究竟是不是骗局和谎言你我都无法证实,但是,目前绝大多数进行气候变化相关研究的主流科学家都是支持这一理论的,压倒性的科学共识是气候变化是真实的,人类的工业活动是微观时间尺度上全球温度变化的最大贡献因素之一。

但是,即使全球变暖的议题被各国普遍关注和接受,但接下来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将是一个更难的涉及科学、政治、经济的综合博弈问题,很难达成共识。就像北京雾霾治理中遇到的矛盾一样,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之间也会有责任和义务的分配矛盾。一直以来,中国在解决气候问题上饱受发达国家的批评和指责,他们认为中国在二氧化碳的减排上不够努力。而中国则认为,各个国家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发达国家早就开始工业能源革命了,历史上已经排放了很多,因此必须长时段来计算平均排放;并且,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远远甩开了发展中国家,理所当然应该肩负起更大的减排责任;而中国已经尽到了自己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尽的减排责任。

我想,只要遇到的不是迫在眉睫马上地球就将毁灭的这种危机,各国会就公平与利益问题相互指责争辩到最后一秒。当然,这也可以理解,每个人、每个国家都有过上富裕日子的权利,已经过上富裕生活的人们更是不愿意再回到节俭的生活。毕竟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让他人放弃利益容易,让自己放弃利益很难,个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

近些年来,中国国内治理气候变化、加速低碳转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中国也于2016年加入了《巴黎协定》,成为第23个完成批准协定的缔约方。随着2017年美国退出《巴黎协定》,领导权自然落在了欧盟身上,而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也不得不扛起了环保的大旗。随着我们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作用会与日俱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的低碳发展道路也必将越走越远。

气候谈判专家邹骥在面对媒体采访时说道:“低碳转型是大势所趋,无论从全人类的利益、国际潮流,还是中国的利益等方面,都应该看得很清楚,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低碳转型,不能模糊,不能动摇,这是一个战略问题,要避免战略误判。”

作为普通的吃瓜群众,虽然不一定能理解和赞同全球变暖将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但却一定能直观地感受到雾霾天气带来的影响,因此,环保问题并不是事不关己的无所谓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可以都需要去身体力行实践的事情。虽然笔者对人性有清醒的认识,对个人和国家在面对利益问题时的表现有着深深的悲观,但还是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环保议题,有更多人选择更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愿家园能一直美好。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