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玫瑰园计划”回报率看“明日大屿”的潜在利益
从“玫瑰园计划”回报率看“明日大屿”的潜在利益
沈子高/香港著名时事评论员,对香港政经、房地产议题有深入的了解
1989年港督卫奕信公布的一系列大型基建工程,其中一个名为《香港机场核心计划》,是有关兴建位于赤鱲角的新香港国际机场和其配套的基建设施。由于此计划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像“玫瑰园”般美好,故又称“玫瑰园计划”。
玫瑰园的时年预算为2,000亿,但最终耗资为1533亿,此预算不但未超支反而为财政储备省下了467亿元。时至今日,在香港,出国旅行亦或是去北京、上海等地,买张机票就能说走就走,看本书的时间就到达目的地了,现在搭乘飞机就像乘坐地铁一样的轻松。而香港国际机场自1988年启用以来,八度被评为“全球最佳机场”。为何香港机场能够如日中天?笔者觉得这不仅仅是因为全球趋势,更是因为当年政府发展战略得宜,看准了区内航空发展趋势,适时地推出了“玫瑰园计划”。
玫瑰园计划带来的经济效益
大型基建项目耗资巨大,每当政府提出大型项目时,反对派必然机械式提出反对。然而,回顾过去三十年,要不是当时政府拥有勇气和决心推行“玫瑰园计划”,今天的香港将会是什么样子?大家要记住,当年香港的财政储备只有仅仅615亿!今日,又到了要下定决心、鼓起勇气的时候,我们是否又能咬紧牙关,支持“明日大屿”发展呢?
许多人会认为机场是个无关紧要的地方,但笔者的想法恰恰相反,机场的经济效益非常重要!但凡涉及旅游、外贸的行业(例如旅游业)都是极依赖机场;贸易和物流业亦依赖于航空。因此,香港国际机场甫建成,就成为区内重要的航空枢纽。香港国际机场工作效率高、航班多,接驳航班也很快,并以达76.44%的“准点率”,成为“全球最准时超大型机场”。如果把这些经济效益叠加起来,香港国际机场的经济更是占了香港GDP的58%。这是多么高的经济效益啊!
目前,香港国际机场拥有超过6万多名员工,其中14%为专业人士,其余大部分为技术人员。到了2030年,政府更预计有14万人在机场工作,人力需求极大。据市场预计,到了2033年,亚太区将有13,000驾新飞机,占全球航空业务37%,而欧洲及美国各自只占20%。按这个预计推算,届时全球便需要53万名机师,而光计亚洲,就需要21.6万名。至于技术人员,它的需求更高达22.4万名。可以预期,香港国际机场将开创更多的就业机会!
今日的效益、明日的预期收入,都说明了当年的“玫瑰园计划”实在极具前瞻性。这是笔墨难以描述的成功!在邻近地区火速发展时,我们香港人会不会有点担心,担心经济会转移到这些地区?再者,澳门港口、深圳的前海及后海,以及新加坡和韩国首尔的大型基建,均未因大量填海造地而导致破产,到底我们为什么要反对“明日大屿”?
“明日大屿”人工岛的效益估算
现在不如让笔者跟大家来个“明日大屿”效益估算。香港的土地价值一直位列世界第一。开埠至今,卖地收益远远超逾了填海成本,这是不争的事实。以“明日大屿”交椅洲第一阶段的成本效益来估算,收益是超逾了成本。第一,交椅洲占地1000公顷,将提供4000万平方呎商业用地,按每呎9000元保守估计(只占启德地价七成),商用地效益约3600亿元;第二,兴建40万个住宅单位,公私营7:3比例,即兴建12万个私人住宅及28万个公营住宅。假设私人住宅每单位的建筑面积800呎,每呎楼面地价保守估计为5000元,每个单位约400万元,12万个私人住宅的地价约4800亿元。上述两个项目的卖地收入已达8400亿元,还未计算第二阶段的喜灵洲。即使用最保守的方法去估算,总卖地收入也肯定超过人工岛的总成本。
“为民制产”是重中之重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为民制产”是稳定民心的最好方法,也是古往今来,为政者念兹在兹的课题。香港回归后,楼价一直居高不下,市民人心惶惶。在这样的一个时候,还不推出“明日大屿”,“为民制产”,以稳定民心?
早前,王兟曾提出以“创新公私营合作”模式发展“明日大屿”,这既让民心更加合拢,也大大减低投资风险,为什么我们要断然拒绝?批评真的有助发展吗?是不是要等到新加坡、首尔等城市远远爬过香港头,我们才来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