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央行数字货币”的战略意义

如何正确理解“央行数字货币”的战略意义?

资料1:《两次危机》人民币的崛起与国际货币体系之间的平衡

我国的金融是建立在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基础上的。人民币与美元挂钩,资本账户不开放等等,深刻地影响现有的金融中介模式。我们习惯了做价格接受者(Price-Taker),而不知道该如何做价格制定者(Price-Set-ter)。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币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而人民币的崛起与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之间的矛盾也将愈演愈烈。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探索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步将人民币纳入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之中,这对于中国金融的未来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应力求重塑国际金融体系秩序,尤其要在跨国金融机构全球监管和国际资本流动监管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实践,逐步摸索出与中国国情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新秩序。

资料2:姚前(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关于“央行数字货币”问题的10个深度思考

01、央行货币面临的挑战:新型货币战争

关于货币,人们似乎更关心它的价值内涵,而对它背后的技术,在电子货币和数字货币崭露头角以前,兴趣好像没有那么浓厚。这是一个信用货币时代,在很多人眼里,货币就是银行账户里的数字,只要银行不倒闭,它就在那里。除了交易转账,货币往往因价值而动,哪里的价值更稳定,收益更高,货币就往哪里流动。流动间,就发生了货币的替代,或转换为资本,或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货币(资产)。这些故事可大可小,小的可引发人世间的种种悲喜剧,大的可引发为了抢夺货币主导权的“战争”,比如以邻为壑的汇率战、各种贸易/货币联盟、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博弈等。

如果说因价值内涵而发生的货币替代是“古典货币战争”,那么因技术先进而引起的货币替代则可称为“新型货币战争”。当然,这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我们已然在货币演化史中看到了技术的痕迹,比如黄金之所以替代其他材料成为广为接受的货币,不仅在于它稀少,还因为它的技术特性,比如容易标准化、可分割、携带方便、材料稳定和不易变质。只是历史过于漫长,人们逐渐忽略了技术的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技术对货币的影响正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并将继续演绎、拓展和深化。它不仅发生在现金、存款货币等各货币层次之间,也发生于各国的货币竞争,甚至还可能引发整个货币金融体系变革,因此引起全球各界的广泛关注。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新型货币战争”可追溯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央银行的声誉及整个金融体系的信用中介功能受到广泛质疑,奥地利学派思想回潮,货币“非国家化”的支持者不断增多。在此背景下,以比特币为代表的不以主权国家信用为价值支撑的去中心化可编程货币“横空出世”。有人甚至称之为数字黄金,寄托取代法定货币的梦想。这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私人货币与法定货币的“战争”,是货币“非国家化”对法定货币的挑战。

第二场新型“货币战争”则是电子支付对法定现金的挑战。近年来,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非现金支付方式的使用率持续激增,“无现金社会”“无现金城市”等词语在媒体上频频出现,甚至成为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推广业务的宣传口号。与之密切相关的是,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央行货币在货币总量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自2003年以来,我国基础货币与M2的比率下降了5%,印度下降了7%,欧元区则下降了3%。其中部分原因就是央行货币(尤其是现金)在流通领域被技术更先进的电子支付方式替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