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家氏伤寒论》简介
发表时间:2021年01月19日;
作者:芋头微波;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世尊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论广《汤液经》,其著内容以伤寒最精。然历经战乱动荡,该书传至晋朝或散佚,或残缺,或传人秘之,已罕有人见,是故晋·王叔和收集辑录该书,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后世称之为《伤寒杂病论》(历朝文献对之称谓有所不同,在此不详论)。
《伤寒杂病论》对中医贡献极大,是公认的中医经典中的经典:
●1.现存已知书籍中,首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其确立的辨证论治,成为了后世中医的临床基本原则,辨证论治也随着发展成为中医的精髓所在。
●2.现存已知书籍中,首创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以简驭繁,行之有效,深受后世历代医学大家所推崇,是中国医学史中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本想写“没有之一”的,不过还是容易引来争议,算了)
●3.记录了汉前大量的剂型和有效的方剂,以及其使用方法、适应症。
●4.记录了汉前医学(主要是经方派)大量信息,以及理论架构。比如脉证相合的诊疗模式。
————————————————————————
仲景论广伊芳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可施用。
——《针灸甲乙经·皇甫序》
————————————————————————
《伤寒杂病论》在晋朝到宋朝一段流传历史,虽有文献记载,然今天多难确考。但不管怎么说,随着流传和演变,此书后来分作二部,伤寒部和杂病部。伤寒部一书,是后世将其中外感疾病内容整理、编纂、结集而成,世称《伤寒论》。这是张仲景遗作中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不晚于唐朝就是太医院必考书籍,此后历朝历代皆如是。
后来《伤寒论》传到了日本,其最早溯源,根据日本遣唐使的文化背景分析推想,疑为第十七次遣唐使空海和尚带去日本,但无书籍记录。
日本侍医丹波雅忠于康平三年(1060年,北宋嘉祐五年)二月十七日手抄一份,全书共1卷12篇,后世依据抄录时代称此手抄本为《康平本伤寒论》(以下简称康平本)。后被高野山隐士山秋五徂收藏,再转入川越市幕末医家利根川济氏收藏。
和气朝臣嗣成在日本贞和二年(1346年)十二月十五日又根据康平本手抄一份,全书共2卷,由和气氏自家收藏,后世称之为《和家氏伤寒论》。
《和家氏伤寒论》1854年再钞本,现藏于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
据闻当时还有其他数种抄本,但都限于收藏而未刊行,在此不论。
1937年4月20日,日本著名汉方医大冢敬节以利根川济氏所藏康平本为底本,参校和氏本抄本,付以活字印刷刊行。
在20世纪40年代,经由大冢敬节寄赠给中医文献学家叶橘泉流传回我国。
1947年秋,叶橘泉校注刊行《校注日本古本康平伤寒论》,从此康平本在我国开始流传。
————————————————————————
学术就要追本溯源,学问就要探求真相。无论是历史,还是文献资料,探索信息的来龙去脉,就是求真的第一步。此点,中国学者对文献的考证考据之精神与严谨,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当然,今天中国学术界对西洋文献资料盲目采信到了迷信地步,也形成鲜明的对比)。
考证考据就必须重视第一手材料。《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中的经典,因年代久远,多人传抄,错、乱、杂、残、讹、增、减……实难避免,更难避免文献传播的“规律”:注文误入、正文流失、后世增删篡改等等(反观今天所谓的西洋古文献底本,可以跳开“规律”,不可思议)。
所以考证探索《伤寒论》的版本是非常必要的,而康平本系列版本是现存《伤寒论》版本中最为特别的。今天赵本伤寒论中很多正文在康平本中是以明确的旁注、嵌注、下注的形式呈现,细细读来,此中奥妙精彩处,往往能让人拍案叫绝。不仅如此,康平本系列多处还以“囗”来标注缺字,这在其他版本中是看不到的。
根据《圣惠方》,高度怀疑囗囗字为“六日”。传抄颠倒后脱失所致。
这些种种,让人惊艳的同时,也难免让人不得不生出疑惑。因此康平本的真伪,一直未停止过争议,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真传本。
芋头个人认为,文献的真伪辨析一般有几个方面,一是版本源流,二是内容考证。如果文献出现关键性错误,且无证据支持,或合理解释,那么基本可以判断其作伪。比如《伤寒论》桂林本,竟然出现上千年后吴鞠通《温病条辨》的8种病名和分类,还有其他不少温病学派病名的使用。这么反逻辑反常识,显是后世篡改,托名仲景之作。又比如所谓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全集》,洋洋洒洒几百万字,在二千多年前没有廉价便捷的文字载体、没有普及教育、几乎都是文盲的古希腊,这几百万字著作的书写和传播都是反逻辑反常识的存在,显然是后世伪作,托名亚里士多德而成(大家都知道《神农本草经》明显是托名神农炎帝撰写的,怎么今天学术界就都相信《亚里士多德全集》不是托名的呢?咄咄怪事)。
一丁十六行(一页八行),行十五字,兼有十四字及十三字。
我们回到原话题,先分析康平本系列流传情况:康平本底本系列的发现经过,及其承嗣关系,中日图书目录皆无著录,文献资料的匮乏致使其流传历史不甚清楚。今天我们的对康平本系列过往流传的认识,都只是从大冢敬节印行《康平本伤寒论》的凡例及该书的跋中获知其当年的调查的结果,大冢敬节具体探索细节不得而知。鉴于对《伤寒论》的极度推崇和对中医信仰的大冢敬节,在日本汉方医界地位极高,他求名利来作伪可能性很低。而且大冢敬节对中医对文字虽然未必达练通变,但确有日本人特有的认真严谨传统,在无关键性证据反对下,其考证探索,当暂排信任一列。
旁注、嵌注、下注、脱字,清晰可见。日本古代推崇中国学问的倾慕、严格可见一斑
我们再来看看内容文字。
芋头曾细细考证其内容,发现康平本作伪几无可能,比如康平本系列“囗”标注的缺字,它本亦缺,但无标注。康平本标注的脱字字数明确,位置很多时候恰能说明它本相关经意所缺,这种情况下,还要贴合是书“一丁十六行,行十五字,兼有十四字及十三字”格式,作伪可能性太低。
如为作伪,此无珠玉在前,非坚实古文献文学功底、非具一定临床医学水平、非严谨小心编排十余年施行所不能为之。如此谨小编排,还要作伪托名他人,不求名利,这不合逻辑不合常理。日本历史上未见有此等古文献考证达人+坚实汉学功底+一定临床医学水平的人物,最起码芋头我不知道。
当然,康平本也是人手抄的,抄错抄漏颠倒,以及后世传抄的谬误修改篡改等都是所难免的。比如今天我们看到的康平本刊本,明显有后世参照赵本所修改,部分文字修改痕迹比较明显,体现了该版本的历史流传演变。可惜芋头未能一睹古本康平本和古本和氏本,参校可证。
脱字多少,囗之数目表示,清晰明了
仲景原著既不可复睹,但后世可以从版本差异、训诂、音韵、文献学等入手,探求考证版本之原貌与流传,此乃文献治学之底基。底本为康平本,今和氏本中,芋头所知最早的抄本是现藏于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的1854年再钞本,参校可见,依然古韵犹存。
综上所述,芋头认为,可信康平本系列版本是保留了大量唐朝《伤寒论》传本样貌的传本,是学习《伤寒论》的重要参考版本。
日本人写的汉字,可见多么崇拜中华文明
——————————————————————————
题外话:
现藏于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和家氏伤寒论》1854年再钞本扫描版,是今年中医同诚会会员福利哦。
———————————————————————————
芋头出品,必属精品。
码字不易,本文我用了大量业余时间查证和思考写就。
如觉得好,请点赞、评论、转发、打赏并扩散周知。
欢迎转载!
做人不要伪科普,无论科普与否,转载标明出处是基本学术道德。
——————————————————————————
参考文献:
1.《古本康平伤寒论》南京叶橘泉收藏.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
2.《伤寒论文献新考》钱超尘.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08月
3.《和家氏伤寒论》1854年再钞本扫描版
4.《伤寒杂病论》 线装翻印国图 明·赵开美版《仲景全书》.钱超尘整理.中医古籍出版社.扬州市邗江古籍印刷厂.2018年10月第一版
5.《太平圣惠方》 宋·王怀隐、王祐等.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9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