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考国文科中国古文化知识占比真高!

前两天看了一套台湾高考国文科的考试,发现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知识的考察的占比很高,觉得应该超过了大陆这边的高考。

这套台湾国文试卷分为:单选题(68分)、多选题(32分),考察的内容包括字词辨析、文学知识、文章阅读等。

统计了一下,和中国古代文学相关的考题占比大概在70%以上。相比之下,大陆2020年语文高考全国卷古诗文内容只有34分,除去作文以外,占比为38%。

在这里举出几个例子,大家可以看看。

1.  下列「」內的字,讀音前後相同的是:(A)若分「畛」域/悉心問「診」;(B)靈「鼉」之鼓/木雕神「龕」;(C)莫得「遯」隱/鯨「豚」保育;(D)妝「奩」冠鏡/輕「謳」微吟

2. 若孫悟空完成取經任務後回到花果山,想聯絡師父唐三藏和其他幾位師弟,下列敘述最適當的是︰(A)向唐三藏問安的書信,開頭提稱語可用「如晤」;(B)邀豬八戒餐敘的柬帖,可寫「敬備菲酌,恭候 台光」;(C)祝賀沙悟淨生日的卡片,內文署名宜用「兄悟空惠鑒」;(D)給白龍馬的明信片,寄件人住址之後宜寫「孫悟空緘」

3.依據下文,最符合主旨的是: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荀子》)。(A)王道無偏;(B)無欲則治;(C)爭起於分界;(D)禮源於治亂

4. 某秀才參加鄉試,題目出自「四書」。他在文中闡釋題意:「人不能不與世為酬酢,言色恭行焉。情之不可已,本自有當然之則也。乃巧好為言,容悅為色,周旋舉止,悉邪為之。」則試卷題目最可能是:(A)色厲而內荏;(B)一言可以興邦;(C)巧言令色足恭;(D)名不正則言不順

5. 關於下文陶、馬二人的對話,敘述最適當的是:陶一日謂馬曰:「君家固不豐,僕日以口腹累知交,胡可為常?為今計,賣菊亦足謀生。」馬素介,聞陶言,甚鄙之,曰:「僕以君風流高士,當能安貧。今作是論,則以東籬為市井,有辱黃花矣。」陶笑曰:「自食其力不為貪,販花為業不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務求貧也。」(《聊齋誌異‧黃英》)。(A)陶以馬未能安貧為恥;(B)馬希望陶能自食其力;(C)陶與馬商議賣菊維生;(D)馬怕家貧而有辱於陶

6. 關於詩中石蒼舒之「病」,敘述最適當的是: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何用草書誇神速,開卷惝怳令人愁。我嘗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能瘳。自言其中有至樂,適意無異逍遙遊。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飲美酒消百憂。乃知柳子語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節錄自蘇軾〈石蒼舒醉墨堂〉)(A)石蒼舒醉心翰墨成疾仍不改其樂,蘇軾擔心他過度沉迷而招禍;(B)石蒼舒嗜書與柳子土炭如珍饈之病,蘇軾認為皆蘊不遇之憾;(C)蘇軾好書藝而與石蒼舒同病,但自慚不及石神速,故開卷惝怳;(D)蘇軾消遣石蒼舒病重難癒,意在稱美其癡迷書藝而能逍遙自樂

閱讀下文,回答26-28題

中國人是極重歷史的民族,透過對於歷史的不斷詮釋與建構,進行著當代的反省。因而,歷史的意義從來都是流動的,不同的歷史事件也在不同的時代發生著不同的效用。在抒情言志的傳統下,古人古事不但時時在詩作中現身,詠史與懷古更成為詩歌中有關歷史題材的兩大類別,「詠史」是詩人以歷史人物或事件為對象抒詠個人的觀感進而寄寓情志;「懷古」則有著緬懷古跡的意味,從而在漫長的時間之流中框限出史蹟作為空間範疇,以地域為觸媒展開歷史漫遊,抒詠情志。無論從「詠」或「懷」都可得知,這類詩作雖與所謂客觀的歷史關係密切,卻畢竟是詩人主觀意念的投影,重點既不在敘事,也不在論古;舉凡人事的懷想、史蹟的憑弔,無非是一種以史抒情的憑藉。詩人徘徊於漫長的時空隧道,反思著人類的經驗與命運,也思忖著自身的定位。(蔡瑜《中國抒情詩的世界》)

26. 下列敘述,最符合甲文觀點的是:(A)歷史題材現身於古典詩歌中,主要目的在展現文人的博覽積學;(B)詩人常藉由歷史題材的書寫,以省視當代的情境或自身的定位;(C)詠史、懷古詩皆以歷史為媒介抒情言志,所抒發的皆是家國之情;(D)古人解讀歷史往往有所傳承,故詩人對特定人與事的詮釋,常呈現穩定性

其他还有关于孔子、庄子、陆游文章的考题,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关于中国古典文化、文学的知识异常丰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