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丨胡鞍钢:中国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统评估与重要启示(上)
【摘 要】2000 年起,我国进入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阶段,用20 年时间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按照目标一致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评估和总结,包括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和资源环境四个主要目标和量化指标。评估的基本结论为,在21 世纪前20 年,中国紧紧抓住了极其宝贵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快速发展、全面崛起,实现了历史性、全局性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进步,使中国快速从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向同行同步。同时,中国对世界作出消除绝对贫困、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工业化发展、促进贸易增长、增加全球投资、促进技术创新、增加专利发明、促进科学研究、发展绿色能源、促进绿色发展、促进和平发展等九大贡献。最后,文本总结了五个方面的重要启示。
文丨胡鞍钢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原文载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12月
网络首发时间:2021-01-08
一、导语:
如何评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 年9 月2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重大问题。会议强调,“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沉着应对,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地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考虑到目前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时,建议表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2021 年上半年,党中央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评估和总结,然后正式宣布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
为此,本文根据党中央提出的2020 年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按照目标一致法对2000-2019 年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第三方系统评估和评价,为国家的相关评估提供参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程的关键历史节点,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并将载入历史史册。
什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有哪些内涵和主要指标?如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征?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不断增加的现代化要素;二是不断增加的社会主义要素;三是增加的中国文化要素,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目标。20 年后中国能否如期实现这一目标?如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获得国际社会认同?
对此,本文进行了详细分析。全文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语,阐明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从第三方视角,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评估,为国家的相关评估提供专业背景分析;第二部分介绍2000 年中国发展的历史起点,从总体小康水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三部分介绍党中央如何构建2020 年中国现代化的大战略目标,实际上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的四次顶层设计、总体布局,以此为依据制定并实施了“十五”计划、“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四个发展规划,每五年上一个台阶,连续上了四个大台阶,成功地实现了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第四部分采用目标一致法,对四个五年计划和规划执行情况作出评估,分为经济发展、创新发展、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评价;第五部分评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世界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第六部分是关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启示,概括为四个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大政治优势、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布局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第七部分是结语,2020 年之后我国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二、历史起点与初始条件:
总体小康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显示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起点是2000 年,初始条件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
1987 年4 月,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明确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设想。他指出,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800 至1000 美元,看来1000 美元是有希望的(1)。实际截至2000 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59 现价美元,标志着中国从低收入水平开始向中等偏下收入国家水平迈进,达到总体小康水平,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走战略目标。
2002 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所谓全面小康社会,就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 实(2)。
同时,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看到我国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000 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在世界207 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141 位,处在世界后32% 的位置上。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 斗(1)。
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的主标题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见表1)。第一个十年可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处在中低收入水平阶段;第二个十年可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处在中高收入水平阶段。为此,四次党代会都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三、党中央如何制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党中央如何制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有哪些量化指标?又是怎么考虑的?研究发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基本不变的,具体量化指标随着发展进程有所调整,反映了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经过先后三次调整,丰富和优化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 年力争比2000 年翻两番(年均增速7.2%),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什么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对此,时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提出三个定量指标:到2020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达到3000 美元以上,大体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超过50%;农业就业人员比重从2000 年的50% 降至30% 左右(2)。2004 年1 月,时任总理温家宝讲到,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 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 年将达到3000 美元(3)。这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量化目标之一,即达到中等收入水平。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调整具体量化指标,明确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 年比2000 年翻两番(年均增速7.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使中国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前列的国家。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进一步提出新的工业化基本实现的定量指标:2020 年经济总量将达到58 万亿元人民币,约为7.2 万亿美元,人均约为5000 美元,届时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相当于进入工业化行列的国家水平;第三产业在生产、就业结构中的比重将提高到50% 和44% 左右,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可能降低到30% 左右;城镇化率有可能接近60%,基本达到工业化的要求(1)。实际上,2002-2011 年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 多美元增加到5400 多美元。一些地区超过了10000 美元(2)。
党的十八大第二次调整具体量化指标,明确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速7.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扶贫对象大幅减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为什么提出两个“翻一番”的新目标?对此,时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作了解释: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 年再翻一番,经过九年年均增长7% 就可以实现,比较符合实际。另一个“翻一番”,是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 年比2010 年翻一番的新要求,这个目标体现了民生优先、惠民富民的政策取向,也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望,今后九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7% 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3)。
党的十九大第三次调整具体量化指标,明确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当时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超过8000 美元,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有望达到或超过10000 美元,更加接近高收入国家的标准(2016 年划分标准为人均12475 美元)(4)。
根据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又先后制定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用五年规划引导经济社会发展,是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国家发展规划对五年规划的定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在规划期内作出阶段性部署和安排,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中国通过实施四个五年规划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从四个五年规划的主要发展指标完成率看(见表2),指标完成率是逐步改善的,从“十五”计划的86.7% 到“ 十一五” 规划的87.0%, 再到“十二五”规划的96.4%,“十二五”规划的完成率最高,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十三五”规划可能受到严重影响,关键性指标如GDP 增速、劳动生产率增速、居民收入增速等难以如期完成,预计完成率在84% 左右,这一完成率与“十一五”规划首次引入预期性与约束性指标有关。
四、对主要发展目标的评估
在21 世纪的第一个20 年,中国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取得了开拓性、全方位的伟大成就,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笔者根据四个五年计划和规划对2000-2019 年主要发展目标和量化指标进行评估。
第一,对经济发展目标的评估(见表3)。
一是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按当年价格计算,GDP 由2000 年的10.03 万亿元增长至2019 年的98.65 万亿元,相当于2000 年的9.84 倍,按不变价计算为2000 年的5.17 倍,超过原定GDP“翻两番”的目标,年均增速为9.0%,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 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大的动力之源。我国人均GDP 由2000 年的7942 元上升至2019 年的70892 元,相当于2000 年的8.93 倍,按不变价格计算为2000 年的4.67 倍,年均增速为8.4%,明显高于世界人均GDP(2017 国际元)的年均增速(2.3%)。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0 年的2.40 万元,上升至2019 年的11.50 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为2000 年的4.63 倍,年均增速为8.4%,按2017 年国际元计算为8.7%,大大高于世界平均增速(2.2%),也高于美国(1.3%)、日本(0.6%)、欧盟(0.9%)的平均增速(1),成为追赶发达国家的重要途径。
二是城镇化目标,建成世界超大规模的现代化城市群,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00 年的36.22%(低于世界平均城镇化率的46.7%)提高至2019 年的60.60%,提高了24.38 个百分点,也超过了世界平均城镇化率(2018 年为55.27%);常住城镇总人口从4.59 亿人上升至8.48 亿人,年均增速为3.3%,高于世界城镇人口年均增速(2.1%)。中国城镇人口占世界比重从15.9% 上升至19.7%(2)。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2013 年的35.93% 提高至2019 年的44.38%,1 亿人落户任务提前完成,各地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之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农转非”退出了历史舞台(3)。这是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之一。
第二,创新驱动目标的评估(见表4)。
2006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明确提出:到2020 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 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 以下,本国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 位。
一是研发投入大幅度增长,但未能实现研发强度目标,我国研发经费支出由2000 年的896 亿元增加至2019 年的22144 亿元,相当于2000 年的24.71 倍,年均增速高达18.4%,居世界首位;研发投入强度从2000 年的0.89% 提高至2019 年的2.23%,已超过欧盟研发投入强度(2.18%)(4),但未能实现2020 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 以上”的目标。
二是发明专利拥有量大幅度提升,跃居世界第一,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0年的1.4 件上升至2019 年的13.3 件,全国发明专利总数从2010 年的19.1 万件上升至2019 年的186.2 万件,相当于2010 年的28.8 倍,年均增速高达11.9%,2010 年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2019 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40 万件,连续10 年稳居世界首位,提前实现2020 年“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世界前5 位”的目标。2019 年我国提交PCT 国际专利申请数达到5.9 万件,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三是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幅度提升,从2000-2005 年的43.2%提高至2014-2019 年的59.5%,提高了16.3 个百分点,反映出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快速提升,创新驱动作用明显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上升,从2010 年的52% 提高至2019 年的59.2%;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提高到95% 以上,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四是互联网普及率目标整体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从2015 年的40% 提高至2019 年的95%,超过了70% 的预期目标,中国用户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从33.0% 提高至43.0%,相当于美国比重(10.9%)的3.94 倍(1),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从57% 提高至97.1%,超过了85% 的预期目标,基本实现了互联网化、移动互联网化以及宽带化。我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和4G 网络,光纤用户和4G 用户占比分别达到93.4% 和80%,农村行政村光纤和4G 网络覆盖率超过98%,全国固定宽带用户数从2.77 亿户增加至4.49 亿户,相当于美国总户数(1.14亿户)的3.9 倍(2),中国移动电话用户从12.92 亿户增加至2019 年的17.26 亿户,占世界比重达到25.8%(3),也为打造世界最大的数字社会、智能社会提供了最重要的用户市场规模基础。联合国计划开发署《2019 年人类发展报告》认为,从人类发展能力视角看,宽带接入属于涉及人的高级能力的基础设施,极高人类发展组移动蜂窝网络签约率、固定宽带签约率(每百人签约率)分别达到131.0% 和28.3%,中国分别为114.38% 和32.1%,中国这两个指标分别接近和超过世界指标,位居世界前列,在全球新一轮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革命中成为领先者,极大地提高了全民获得信息的高级能力,明显地缩小了与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高级能力的差距,成为世界最大的信息社会、网络社会、数字社会。总体来看,我国圆满地实现了2020 年科学技术发展总体目标(4)。
第三,民生福祉目标的评估(见表5)。
一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00 年的3721 元上升至2019 年的30733 元,相当于2000 年的8.26 倍,按不变价格实际为5.35倍,年均增速为9.2%,高于人均GDP8.4% 的年均增速。
二是劳动年龄人口(16-59 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5 年的8.5 年提高至2019 年的10.7 年,年均增速1.7%,成人识字率从2000 年的90.9% 提高至2018 年的96.8%,略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95.6%(5), 初中毛入学率从2000年的88.6% 提高至2019 年的102.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42.8% 提高至8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2.5% 提高至51.6%,超过《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2010-2020 年)》提出的2020 年40% 的目标,普通本科毕业生累计9704万人,研究生毕业累计496 万人,合计10200 万人,连续实现了从精英教育(不足15%)到大众教育(大于15%),再到普及教育(大于50%)的两次大跨越,预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从2000年的4571 万人增加至2010 年的11964 万人,到2019 年将超过1.8 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3%,已接近极高人类发展组的14.6%。有力推动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人力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三是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2000-2019 年年底,累计新增就业人员达到21780 万人,超过四个五年规划的目标值(累计18000 万人),平均每年新增就业1146万人,占世界每年新增劳动力(3853 万人)的29.7%,即中国对全球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
四是农村人口脱贫目标,按现行农村贫困标准为每人每年人均纯收入为2300 元(2010 年不变价),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00 年的49.8% 下降至2019 年的0.6%,农村贫困人口从46224 万人下降至551 万人,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6 年的4124 元增加到2019 年的9057 元,按私人消费购买力平价(PPP)转换因子(分别为4.103 和4.176(1))计算,每人每日收入从2.75 国际元提高到5.94 国际元,大大超过国际贫困线的每人每日消费支出1.9 国际元。中国解决了世界性的生态贫困问题,截至目前,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全国已有960 余万贫困户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既超过了20 世纪80 年代到2015 年易地扶贫搬迁的680 万人口,也超过了三峡百万移民规模,其中,在城镇安置的约为500 万人,在农村安置的约为400 万人,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达6000亿元,平均每人6.25 万元,农村建成安置住房266 万余套,总建筑面积2.1 亿平方米,户均住房面积80.6 平方米。累计帮助358 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子女就学条件改善率达99%,就医条件改善率达99.9%,搬迁群众满意度达100%(2)。2020 年实现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终结了我国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历史上的奇迹。
五是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从2000 年的1.36 亿人到2019 年的9.68 亿人,净增加8.32亿人(3),到2019 年年底,全国失业保险参保人员达2.05 亿人,工商保险参保人数达2.55 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5 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 以上,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养老、医疗体系。
六是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目标。2010 年我国有4200 万套棚户区住房,到2018 年年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合计开工约7000万套,其中,“十三五”时期全国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2300 余万套,超额完成2000 万套的目标任务,受益居民约5000 万人。截至2019 年年底,全国共有3800 余万困难群众住进公租房,有累计近2200 万困难群众领取了公租房租赁补贴,在农村,截至2019 年年底,6200 万户居民在中央财政支持下从危房搬进了安全房(4)。
七是人均预期寿命目标,从2000 年的71.4 岁提高至2019 年的77.3 岁,累计提高5.9 岁,平均每年提高0.42 岁,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8年为72.6 岁),也高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8 年为75.3 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0 年的53.0/10 万降至2019 年的17.8/10 万,婴儿死亡率从32.2‰降至5.6‰,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进而提高了所有人的健康资本水平,但与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组的78.4 岁还有1.1 岁的差距,力争在“十四五”时期使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目标提高至78.5 岁。
第四,资源环境目标的评估(见表6)。
一是耕地保有量保持不变。2015 年,我国现有耕地20.26 亿亩,减去1.61 亿亩左右的不稳定耕地后,稳定耕地为18.65 亿亩作为耕地红线。此外,确保15.46 亿亩以上永久基本农田的特殊保护制度,才能确保我国粮食基本实现自给,“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1)。我国农业用地资源仅占世界比重的10.9%。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256 万亩以内。
二是万元GDP用水量持续大幅度下降。2010-2019 年累计下降66.6%,年平均下降5.8%,2015 年全国用水总量达到峰值后下降,这与农业用水量达到峰值下降有关。农业用水量占用水总量的61.3%,但是农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降至7.1%,农业用水效率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6%,我国用水总量占世界比重为6.6%,并保持不变,农业增加值(现价美元)占世界比重持续提高,从2000 年的15.7% 提高至2019 年的29.1%,完成了8 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9(2),农业用水效率不断提高,2019 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4 倍。
三是单位GDP 能源消耗明显下降。2005-2019 年累计下降59.8%,提前完成了2020 年40%-45% 的中国气候行动计划目标,能源损耗占GNI 比重从2008 年的高峰4.19% 下降至2018 年的0.71%(3),下降了3.48 个百分点。
四是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大幅度上升。从2010 年的8.6% 提高至2019 年的15.3%,也实现了2020 年15% 的中国气候行动目标。
五是全国碳强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提前实现原定目标,2019 年比2005 年下降了48.1%,超过了下降 40%-45% 的中国气候行动目标。
六是森林发展速度居世界前列。森林覆盖率从2005 年的18.2% 提高至2019 年的22.96%,森林蓄积量从2005 年的125 亿立方米提高至2019 年的175.6 亿立方米,超过了165 亿立方米的中国气候行动目标。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91.86 亿吨,其中80% 以上的贡献来自天然林。2009-2019 年,中国完成造林7039 万公顷,是全球同期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七是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从2015 年的76.7% 提高至2019 年的82%,提前实现了大于80% 的目标,细颗粒物(PM2.5)浓度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2019 年比2015 年下降了23.1%,大大超过了下降18% 的约束性目标。
八是地表水质量进一步改善。我国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 类水体比例从2010 年的52.1% 上升至2019 年的74.9%,超过了70% 的约束性目标,劣V 类水体比例从2010 年的20.8% 下降至2019年的3.4%,超过了低于5% 的约束性目标。
九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减少。2005-2019 年,化学需氧量累计减少43.0%,氨氮排放总量累计减少24.1%,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累计减少61.4%,2010-2019 年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累计减少36.3%,实现了经济增长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彻底脱钩的目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性进展。其中,包括七大标志性战役:蓝天保卫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截至2019 年11 月底,约2.1万个建制村完成环境综合整治,全国固体废物进口量同比减少36%)。中国是世界上治理环境污染力度最大、投入最多、效果最显著的国家,正如美国《纽约时报》评论:“中国短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美国30 年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如果说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道路,那么,中国同样用20 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环境治理的道路。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以颗粒物排放损害占国民总收入(GNI)比重为例,中国从2000 年的0.50%下降至2018 年的0.29%,已经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0.34%,但仍然高于美国的0.11%(1)。这与中国进入后工业化行列以及城镇化加速的过程相关。
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过去10 年,中国森林资源增长面积超过7000 万公顷,居全球首位;中国长时间、大规模治理沙化、荒漠化,有效保护修复湿地,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藏量位居世界前列;中国90% 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 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2)。
综上所述,中国在20 年的时间里,召开了四次党代会制定2020 年目标,制定和实施了四个五年规划,连续迈上四个台阶,如期全面建成惠及14 亿人口的世界最大的小康社会。从国际比较看,2000 年中国人均GDP(PPP,2017 国际元)相当于世界人均GDP 水平的31.15%,到2019 年达到世界人均水平的95.1%;2000 年中国人均GDP 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6.9%,到2019年达到美国人均水平的25.8%。2000 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HDI)为0.591,到2019 年上升至0.761,从世界中人类发展水平跨进高人类发展水平,年均增速为1.3%,明显高于世界同期增速(0.60%)(见表7)。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未能阻断中国如期全面实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因为中国是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在最短时间最有效地控制住疫情的国家,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又是世界范围内第一个率先恢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显示了中国经济巨大的韧性和活力,还是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大规模向各国提供抗疫援助资金、物资、技术以及检测试剂的国家,显示了中国与世界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决心与信心,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贡献出了中国方案。
总之,在21 世纪前20 年,中国紧紧抓住了极其宝贵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快速发展,迎头赶上,实现了历史性、全局性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进步,使中国快速从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向同行同步。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