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发展史看,杨先生的贡献突出吗?

【本文来自《在中国建造下一代粒子对撞机,到底值不值?》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夜雨观荷

    我物理方面的书读的少,但你这么忽悠人实在是太丢人了

    1、一直就是,杨老的标准模型

    杨振宁曾被这个难题困扰多年,直到1954年才在R.Mills的协助下解决了这一难题。从这一时刻开始,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正式被创立,此时的杨振宁踌躇满志,他在其那篇著名的论文中雄心勃勃的写道 [7]:

    “同位旋守恒意味着所有相互作用应该在同位旋的变换下保持不变”。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后(他们因此而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9],进一步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没有右旋中微子(所以也没有左旋的反中微子),从而对费米1934年的弱相互作用理论进行修改。1958年费曼和盖尔曼在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弱相互作用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弱相互作用的“普适V-A理论” [10]。这个理论非常成功的描述了弱相互作用(但可惜是不可重整的)。

    你咬文嚼字,无非就是说,杨老的的标准模型并不完整,没有阐述希格斯机制

    但是弱电统一模型所需要的三个要素:非阿贝尔规范场、宇称不守恒、希格斯机制,被他发现了其中的两个,

    这不是他的标准模型还是你的?除非你发论文说,希格斯机制不属于标准模型,说不定诺贝尔奖就属于你了

    否则咬文嚼字纠结所谓杨老的标准模型,这种手段就真不够看了

    2、万维网就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为了传输LEP对撞机上的数据而发明的?

    那么请问,欧洲的万维网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啊?如此重大的创新,让欧洲在世界上独步了么?

    你用的手机的电容触摸屏就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为SPS加速器控制系统而研制的?

    那么现在手机电容触摸屏是不是被欧洲独占了?

    请问,欧洲花了这么多钱,几千亿,这些成果成就了欧洲什么品牌?

    吸引了那么多人才,一个产业都没搞起来,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这就是你所谓的突破和收获?

1.

我总觉得吧,风闻社区是表达观点的地方,太细节的信息不太像这里的风格(有点像在知乎),不过既然你会这么认为,那显然没少看一些二手的伪科普。那我就还是把一些物理发展史的细节给你整理一下吧。

首先,不是“杨老的标准模型”,更不是我的,是谢尔顿·格拉肖(G)、阿卜杜勒·萨拉姆(S)、史蒂文·温伯格(W)等人的,所以标准模型的基础是GSW机制,就是他们三人的姓的缩写。

其次,“杨振宁主要贡献了标准模型”这个说法是最近四五年内才从中文互联网圈内出现的,就是始于一些不知来源的伪科普。你回想一下在早之前有见过吗?反正我上学那会儿学近代物理的发展史的时候从来就没听说过。

那杨振宁对标准模型有贡献吗?当然有贡献,不过是间接的贡献。

标准模型的三大基石是非阿贝尔规范场论(也就是后来被称为杨-米尔斯理论的数学工具)、夸克模型(盖尔曼等人建立)、希格斯机制(三组科学家建立,弗朗索瓦·恩格勒和罗伯特·布绕特最早提出,然后是彼得·希格斯,接着是杰拉德·古拉尼、卡尔·哈庚和汤姆·基博尔,机缘巧合被后人称为希格斯机制)。(这里你说对了俩。)

非阿贝尔规范场论是在1954年左右分别被三组独立的科学家所提出来的,分别是泡利(最早提出)、杨和米尔斯、罗纳德·肖和萨拉姆。也是机缘巧合之下被称为了杨-米尔斯理论。杨-米尔斯并非最早提出也并非无可替代,并且,杨与米尔斯提出之时是为了解决强相互作用力问题。

然而,最初的非阿贝尔规范场论没有经过重整化,有发散项,不能用,是特霍夫特和韦尔特曼(前两天刚去世的老爷子)完成的重整化。

GSW三人使用经重整化的非阿贝尔规范场,基于南部阳一郎等人引入的自发对称性破缺的机制,引入希格斯机制,在建立描述夸克行为的电弱统一理论(并非杨-米尔斯理论的应用初衷的强相互作用力)的时候完成了标准模型的建立。可见,标准模型的贡献者非常多。

换种方式来讲吧,就好比杨、米尔斯等三组人为了砍柴磨出来一把美工刀,结果发现美工刀实在是没法砍柴,就把美工刀放在了一边。这时候特霍夫特和韦尔特曼发现这把刀可以做手工雕刻,就把刀磨快了开了刃,然后候雕刻家GSW三人随手拿起了开了刃的美工刀,在盖尔曼等人提供的木材上,雕刻出了美妙的根雕,并安置上了希格斯等人提供的饰品,于是完成的作品就是标准模型。

从这些标准模型的发展史看,杨先生的贡献怎么也不算突出。

2.

不管后来如何发展,最初发明者的贡献都不容小视。

中国都能造商务大飞机了,莱特兄弟对飞机的贡献就能被忽视了吗?

另外,欧洲自身不就是品牌吗?为什么抽卡的时候连抽SSR被称为欧皇,连抽一串N就是非酋,不就是因为大家内心还认可欧洲各方面发展的好吗?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