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女儿一起读历史:

   和上小学的女儿聊她读的《漫说中国历史》(我向身边的一些朋友推荐过,用彩色漫画形式再现和演绎中国历史,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全50册),女儿说:

   “我不喜欢《正气文天祥》那一本。”

    “为什么?”

    “里面写了南宋的灭亡,太悲惨了。”

    “可这是历史事实啊!”

    “还有那个陆秀夫背着南宋最后的小皇帝跳海,那小皇帝才八岁啊……”

     女儿说的这段,那书是这样描绘的:

     1279年,因端宗在流亡途中病逝,丞相陆秀夫等拥立时年八岁的卫王赵昺(音“炳”)于南海舟中,是为少帝。

     同年二月,陆秀夫、张世杰率南宋最后的水军与元将张弘范部在广东厓山展开最后决战。

     宋将:“丞相,前面就是厓山,此山周围海流湍急,舟行艰难,可据险固守。”

     陆秀夫眺望厓山岛,暗想:“好一座险山!我等长年疲于奔命,军心浮动,如果这里都守不住,那就真的再无路可退了……”

     小皇帝赵昺望着厓山:“这里没有上一个地方好玩儿。母后,我们为什么不在那里多呆一阵子?”

      太后:“……”

      登岸后,小皇帝拉着陆秀夫的袍袖问:

     “陆丞相,我们在这儿玩多久?下一次去哪儿玩?”

      “皇上,我们哪儿也不去了,这是我们最后的家。”

      回到船舱中,陆秀夫教小皇帝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里的一句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小皇帝:“这是什么意思?”

      陆秀夫:“这句话说的是,人一定要死得其所。皇上,自古先贤大义轻身,尤其是在国家危难之际,必要的时候,臣殉君,君殉国!”

      小皇帝:“殉国?”

      数日后,元军向厓山发起攻击。

      宋将:“陆大人,元军攻势太猛,将士们伤亡惨重,实在顶不住了!”

      军士:“桅杆被雷劈断了!”

      小皇帝拉住陆秀夫的手:“丞相,我害怕!我们回家吧!回临安去!”

      将士劝陆秀夫带皇上逃离,陆秀夫拒绝,俯身对小皇帝说:

      “皇上,您还记得臣前几日教给您的几句话吗?”

      “记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陆秀夫:“现在,是我们舍身成仁的时候了!”

       陆秀夫拨出佩剑,当着小皇帝的面,逼令自己的夫人投海自尽。

       小皇帝终于明白了陆秀夫“臣殉君,君殉国”的意思,大哭哀求:

      “别杀我!求求你!求求你,别杀我!如果我做错了什么我一定改!我,再也不贪玩儿了,再也不偷懒了!我会做个好皇帝……求求你……”

       陆秀夫以剑拄地,泪如雨下:

      “皇上!皇上!大宋已亡,皇上当为国死,万勿重蹈德祐皇帝的覆辙!德祐皇帝远在大都,饱受凌辱,生不如死啊!”

       又圆睁双目,大吼道:

      “请您拿出大宋皇帝的尊严来!老臣陪您一同赴死!”

       小皇帝泪如泉涌。

       君臣二人紧紧相拥:陈秀夫轻轻抚摸着小皇帝的头,小皇帝紧紧抓住陆秀夫的衣领,一同投入了烟火冲天的南海战场的万顷波涛。

       十余万将士、诸臣、后宫眷属随同蹈海殉国。

       历经320年的宋朝走完了最后一程。                 

      女儿读的这套《漫说中国历史》中,有许多这样动人的细节: 

          500

     《一代女皇武则天》中,和武媚娘一同进宫,情同手足的宫女小晴,在后妃倾轧中被活活杖死,让武媚娘看清了大唐后宫弱肉强食的真相:         

     “小晴,我发誓要变得强大,决不再像蚂蚁一样任人践踏!”

           500   

                   (汴梁保卫战)

     《靖康之变》中,金兵围攻汴梁,大宋都城岌岌可危。宋钦宗亲自上城劳军,将御膳分给守城的众将士,自己吃将士们的粗食淡饭。         

      士兵们感动了,纷纷报名参加夜袭金营的敢死队。         

      只有一个老兵转过脸去:             

     “呵呵,昏君这时候才来邀买人心,我才不上当呢!”          

      夜袭金营的数百名战士全部阵亡。         

      金兵用长槊插着他们的头颅在城外示众。         

      老兵见了,叹道:            

     “兄弟,你们到了还是这样了啊。这是何苦呢?”          

      仔细一看,又一惊:          

     “可...可你们脸上咋还带着笑呢?”         

     《义和团运动》里,一位名叫赵五的义和团员阻止了他的兄弟长栓杀死一个洋人小孩,并将孩子送还他的父母。           

      长栓在天津保卫战中阵亡;           

      赵五在北京保卫战中牺牲。 

   

     500      

      被赵五所救的孩子的父亲叫理查德·韦恩,他向时任中国海关税务总司的英国人赫德写了一封信:           

     “......我不知道该怎样形容我现在的心情。究竟谁是恶魔?是所谓的中国暴民,还是我那些面目狰狞的同胞?”        

     赫德没有回答他的问题, 而是预见了中国坎坷而充满希望的未来:       

     “中国是一个勇敢的民族。不出半个世纪,义和团拳民的子孙们,将会使他们先辈的事业赢得成功!”    

   ——讲到义和团,这里附带说一下:

   今年发生的中国游客在瑞典被粗暴对待事件(以及后来的瑞典电视台辱华事件),引起了很多同胞的愤慨。

   可国内也有另外一种声音。

   某群就有人转发了一位大V的文章,说国内现在是“义和团再现”了。

   我和这位网友(也是外省的一位研究社会科学的知识分子)平素交情还不坏,但涉及这样的问题,我不得不向他指出:

   1. 历史事实表明,凡有义和团必有八国联军,但有八国联军未必有义和团(有的民族任人宰割毫不反抗,出不了义和团;或者有的民族出现了比义和团更为先进的力量,比如共产党、八路军,不必出义和团)。

   2.现在据你们说“义和团再现了”; 

   3.那么,一定也出现八国联军了。

    所以,请你告诉我:

   1.现在的八国联军是谁?

   2.中国有你们这些比义和团高明得多的人,为什么对付不了或者不愿意对付八国联军,而必须又一次让义和团出场?

   他无言以对。

  

     500

                 (赫德)

    好了,还是继续说那套漫画吧。

   漫画毕竟不是史书。这些细节,有的确有其人其事,但经过了艺术加工(如钦宗劳军、韦恩、赫德) ,有的大概出于虚构(如小晴),但它们一下子把历史拉得离我们很近很近,让我们感到那就是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悲欢离合与芸芸众生。       

     女儿很同情那位被逼跳海的小皇帝,她觉得这小皇帝就像和她一起学习、玩耍的那些朋友和同学——陆秀夫逼着一个小孩子这样结束自己的生命,似乎太残忍了。        

   “可他是皇帝啊!”我解释道,“整个国家都是他的,那么多将士甚至妃嫔宫女都为国捐躯了,他作为一国之主反而不去殉国,这说不过去啊!”

   “可是他才八岁。而且这个皇帝又不是他要当的。那些人为什么要让一个八岁的小孩子在这个时候来当皇帝呢?”        

    “因为没有别的选择了啊。德祐皇帝投降元朝被俘虏了,后来立的端宗又在逃亡途中病故了。那些忠于宋朝的官员和将士要继续抵抗下去,就必须在皇室后代中找一个人出来当皇帝,才能名正言顺地号召大家。而当时能够找到的,就只有这个八岁的赵昺了啊!难道他们可以投降当汉奸吗?” 

    女儿还是说:“可我就是不喜欢这个故事。”      

    “那你觉得陆秀夫是坏人吗?”我问。       

    这一下,女儿却不说话了,她摇摇头,陷入了思索:      

    一个她并不认为是“坏人”的人,为什么要做出这样“残忍”的举动去逼死一个不懂事的八岁孩子?       

    ——大概,这个问题,让女儿隐隐约约地感受到历史的复杂、矛盾与沉重了吧。     

    另外,上面提到,女儿一开始说“写了南宋灭亡”的《正气文天祥》特别让她难受。    

    我也在想:女儿这种“特别难受”的感觉是为什么?      

    那套《漫说中国历史》里其实讲到了中国历史上很多强大王朝的灭亡:周的灭亡、秦的灭亡、汉的灭亡、唐的灭亡.....而这些王朝(夏商周、秦汉唐)的灭亡,女儿都没有感到那么难受,而唯独说“南宋的灭亡”让她看了难受——这是为什么?      

    曾经有所谓“厓山之后无中华”的说法,这说法当然是不对的。      

    但南宋的灭亡,确实是周秦以来中原王朝第一次被外来民族(当时意义上的“外来”)所完全、彻底地摧毁,可以称得上是到那时为止数千年未有的一大变局。      

    女儿似乎从厓山那些血战到底的将士,投海自尽的君臣乃至妃嫔宫女身上,体会到了南宋人民当时那种痛彻肺腑,天崩地裂的感觉:      

    过去的秦灭六国也好,刘项灭秦也好,曹丕篡汉也好,朱温代唐也好,都是我们“自己家里人”争来争去,一朝天子一朝臣;本朝的靖康之耻,衣冠南渡,我们“自己家”好歹还有半壁河山——我们还可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那是因为我们毕竟还有个杭州,我们“家”还在,只是小了一点而已。      

    可是现在呢?      

    漫画里,厓山之战前,陆秀夫对小皇帝说:     

    “皇上,我们哪儿也不去了,这是我们最后的家。”      

    “最后的家”四个字,说得何其简单,何其平淡,又何其沉痛,何其惨烈!       

     它说的不只是南宋小朝廷的“最后的家”,也是当时人们心目中的中原文明的“最后的家”。       

     细究起来,当时决定在厓山与元军决一死战的陆秀夫、张世杰等人,不是不可以有别的选择:       

     他们这支仍然有皇帝号令,百官有司俱在,巨舶数千,士卒数万的舰队,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一支十分先进、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以南宋当时的海外交往范围或海上航行能力,他们完全可以去台湾,或者下南洋,或者到更远的地方去另立朝廷。        

     但是他们选择了留在中国大陆的厓山,选择了为这个“最后的家”而流尽热血。

     一种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下的直觉告诉他们:        

     他们要全力捍卫的那个国家,那个朝廷,代表着一种文明,而这个文明,离不开中国大陆这个“家”。        

     弃中国大陆的疆土同胞于不顾,而又声称自己代表中土衣冠、华夏文明——这在陆秀夫、张世杰等人看来,是万万做不到的事,因此唯有在这个“最后的家”与入侵者决一死战,来证明自己对斯邦斯国,斯土斯文的绝对忠诚,“拼将十万头颅血”来向沦陷在异族统治下的同胞发出追问: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       

    女儿已经多多少少感觉到了这些:这种力量是强大的,强大到让她感到那个背负小皇帝投海的陆秀夫,决不是一个“虐杀儿童”的坏人。       

    其实,在我看来,陆秀夫是在告诫中国后世的治国者、“肉食者”:      

    不要因位高权重而胡作非为,不要因一己私欲而荼毒天下,要好好担负起你们的责任,让国家富强,百姓安乐,四方宾服——否则,亡国破家的惨祸,不只会降临在普通百姓身上,终究也还是要由你们的后代(不管他们本人是多么无辜)来承担!  

500

      (傅伯星、来汶阳编绘《南宋风云录》选页)

    他也是在告诉所有的炎黄子孙:      

    在这厓山战场,牺牲的不只是几百名饱读诗书世受国恩的文臣武将,还有几万名普通士卒,更有几千名柔弱的女子,和一个身负国仇家恨的小孩......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无论出身如何,地位如何,他们的鲜血最后流在了一起——封建社会的祖先尚且如此,弱女稚童尚且如此,今天的我们,更当如何团结一心,忧勤惕厉,如何发愤图强,兴邦定国,不让这波涛尽赤,妇孺蹈海的千古悲剧重演!

 500

  (傅伯星、来汶阳编绘《南宋风云录》选页)

    因为以上说的种种,再次推荐这套漫画。     

    希望读这套漫画的孩子们,能逐渐听懂历史那宏大辉煌,无远弗届,而又千回百转,精细入微的声音——那是一曲无与伦比的交响乐。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