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分封诸侯不是为了分裂,而是为了统一

大家好,欢迎收看《历史五味》第15期。上一期我们谈了秦朝为什么短暂统一之后,很快就崩溃了。我看了大家的评论和弹幕,大家都认为,从分封制到大一统,这是历史的进步。

 

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我们也要承认,分封制也曾经是进步的,也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我们知道,在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之后,目前可以确定的历史,还只能上溯到商朝。对于夏朝是否存在的问题,还存在不少争论。但基本上可以确定的是,在夏朝的中晚期,商朝就已经开始出现了,但商仍然从属于夏的部落联盟制国家。

 

商朝取代夏朝,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推测,更像是部落联盟制国家之间的权力竞争和交替。也就是说,商部落打败了夏部落,成为了部落联盟制国家的主导者。但商朝在取代夏朝之后,夏原来的部落并没有完全被消灭,只是从原来的部落联盟主导者,变成了臣属于商的一个部落。

 

我们都知道盘庚迁都的故事。其实,盘庚迁都这个故事,实际上就是商朝定都的过程,因为之前商朝都是游牧状态,是在几个不同地区之间来回迁徙的。到盘庚时期,经历了几次迁徙之后,终于在今天的河南安阳定居下来了,筑城而居,不再来回迁徙。

 

500

也就是说,夏朝和商朝早期,华夏文明的国家形态,实际上还只是一些游牧部落组成的联盟,夏王室则是这个部落联盟国家的盟主。也因此,在夏朝早期,夏王室虽然是其它部落所承认的共主,但权力有限,并不能完全控制其它部落。商朝早期,也仍然是这个状态。今天我们在典籍记载中看到的夏商时期的所谓诸侯,其实就是大大小小的部落。

 

我们在中学课本上就学过一个政治原理,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也决定上层建筑。游牧时期的文明形态决定了,在当时只能采用部落联盟的国家形态,而当生产力水平提高,在农耕文明出现,并且逐步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之后,国家的组织方式当然也要改变。

 

所以,在商朝定都之后,商王室开始逐步改变原有的国家形态,加强对各部落的控制。今天我们从典籍上可以看到的记载显示,商朝除了组织军队北伐鬼方之外,也在中晚期频繁和原本从属于自己的部落发生战争,要求这些部落不仅要臣服于自己,而且要进行直接管理。

 

商朝征服了一些部落,但同时也激发起了一些部落的抵抗,从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叛乱,所以商朝晚期一直在进行战争。而且,因为商朝的核心区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一带的平原地区,是四战之地,所以商朝晚期一直在不断的打仗。

 

但商朝采取的策略也并不是无差别的进攻,而是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主要进攻距离自己比较近的部落,距离商朝核心区比较远的地区,则给以各种名义,保持名义上的君臣关系,但实际上关系比较松散。比如远在关中地区的周人的首领,就被商朝授予西伯侯的名义。

 

周人原本在今天的甘肃庆阳一带繁衍生息,较早进入了农耕文明。也是因为较早进入了农耕文明,所以受到了周围游牧民族的进攻。于是周人被迫向东南方向迁徙,进入关中,到了今天陕西宝鸡的岐山县一带,安家置业,繁衍生息。随着周部落的日渐强大,也开始吞并关中地区的其它小部落,逐渐成为一个强大的势力。

 

在周人强大起来之后,商王给予周文王西伯侯的名义。在古文中,尤其是在先秦典籍中,伯和霸通用。商王给予周文王西伯的封号,也意味着承认周人在西部,也就是关中地区的地区霸主地位。这同时也说明,商的实际控制范围和周人之间还有缓冲区,所以没有发生直接的冲突。

 

商朝频繁征伐周边部落,导致其中一些部落为了自保,不得不选择与周人结盟。商意识到了周人崛起对自己带来的威胁,但并没有把主要力量用在对付周人方面,而是继续按照原来的计划,征伐周边部落,尤其是东征东边的夷人部落,在帝辛也就是纣王时期,牵扯了商的主要精力。

 

为什么商要把主要力量用在东征上呢?“商本东夷”,商本来就是从东边的山东、河北一带崛起的,而商此时的都城朝歌又在安阳,缺乏地理上的屏障。所以,商人认为东夷的威胁更大,只有先消灭了东夷,才能将全部精力用来对付周人。

 

从商人的角度来看,毕竟周人远在关中,距离商人的核心地带较远,又有地理屏障限制,对商人的威胁没有东夷那么大。

 

商人的这个战略判断,对周人来说,就是战略机遇期。如果商人没有试图加强对下属各部落的控制,四处征战,那么在周人崛起,并且开始吞并周边部落的时候,商人作为部落联盟国家的盟主,就有义务也有能力去进攻周人,维护国际秩序。但商人将扩张的战略重点放在了东边,却忽视了正在急速扩张的周人。

 

持续的战争让商人的老百姓负担十分繁重,出现了许多怨言,对商王的评价也越来越负面,其中就包括出现了类似妲己这样的传说,以及纣王骄奢淫逸、酒池肉林之类的说法。一些受到商人威胁的部落国家,也希望能有人带头对抗商人的扩张。

 

在这种背景下,周人开始策划翦商。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其中就包括进行舆论宣传方面的准备,一方面不断神话自身崛起的过程,并将其高度道德化,比如对周文王形象的塑造,就是非常典型的道德化的建国神话;另一方面则不断的宣传纣王残暴不仁、骄奢淫逸。通过这些操作,周人以下犯上的进攻,被塑造为吊民伐罪的“革命”。

 

做完这些准备工作之后,周武王开始出兵,进攻商人,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武王伐纣。

 

武王伐纣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是周武王率军到达河南孟津之后,大会诸侯,却又退回去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史书记载都说,周武王在进攻到孟津之后,认为商人天命未终,所以主动退回去了。但因为商周之前留下的文字记载很少,也很可能是周人遇到了商人的激烈抵抗之后,取胜无望,主动退回了关中。

 

三年之后,周武王再次率领军队,从关中地区向商人的核心地带进攻。对于这次进攻,在牧野之战之前的战争,史书上没有留下太多记载,只留下了牧野之战的记载。也就是在周人进攻到朝歌的时候,纣王拼尽全力,与周人进行了最后的决战。战败之后,纣王自焚,商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漫长的周朝时期。

 

但周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消灭了商朝,并不是为了恢复商朝早期的部落联盟制,周朝的想法和商朝晚期是一样的,也希望能够直接控制和管理自己的领地。但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之下,信息和物资流通都很不方便,还都处在比较原始的状态,不可能直接建立一个庞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只能退而求其次。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分封制应运而生。周武王伐纣结束之后,为了加强对已经在战争中征服和占领的地区的控制,将一批周朝的宗室子弟和功臣子弟分封为诸侯,代表周王室,统治各个原来的部落国家,从而形成了封国。

 

分封的过程也是一个政治博弈的过程。商朝虽然灭亡了,纣王自焚死了,但纣王的哥哥微子还在,所以周朝将微子也分封在商人原来的领土上,建立了宋国。但周武王又担心在周朝军队返回关中之后,微子会背叛周朝,恢复商朝,反周复商,于是在宋朝周围,又分封了一批周朝的同姓宗室,比如管、蔡,就是周武王留下来监视宋国的。

 

分封制经常和分茅裂土联系在一起。裂土不难理解,就是划定一个区域,作为封地,在这里建立一个诸侯国。那么,为什么要分茅呢?在农耕文明刚出现的时候,建筑物主要是土木结构,屋顶多数是用茅草。一个大家族里,一个孩子长大了,要自立门户,就会从家里带走一部分家产,才能安家置业。所以,分茅就是分家的意思。

 

王室分家,当然不是像普通地主家那样,只带走锅碗瓢盆和钱,还要带走许多许多东西,比如人口,种子,武器,军队。在已经开化了的地区,他们是留在当地镇守的军队,在没有开化的地方,他们需要传播文明。当然,你要把传播文明理解成武装殖民,我也同意。

 

每个被分封的诸侯,到了一个未开化、或者半开化的地区,就是先建一个小城,分封的时候带来的人住在里面,这是国人。在城的外面,开垦出来的耕地,是郊。郊再往外,是放牧牲口的地带,称之为牧。但国、郊、牧都是能够实际控制的地区,牧区再往外,就是未开化的地区,是野,也就是野人生活的地方。

 

这也不是周人的首创,而是在商朝晚期就已经出现了的制度。周人与商人之间的牧野之战,就是指在朝歌城外的“牧”和“野”地带进行的。

 

国郊牧野,这是一个生产生活区域分布的秩序,也是一个文明等级秩序。在周朝初期,大多数封国的规模都很小,能实际控制的范围很小,每个封国实际控制范围之外,都存在大量的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区。

 

夏朝和商朝早期的部落联盟国家,虽然王室会通过婚姻等方式来加强与其它部落的联系,但每个部落仍然是独立的。就像一堆土豆被装在盆子里,盆子翻了,每个土豆也还是原来的样子,不会变成辣椒。

 

相比之下,周朝通过分封制,将原来的部落变成了诸侯国,通过血缘关系来维持全国性的统治。这就是分封制比之前的部落联盟国家要更加进步的地方,它出现的目的就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分散中央的权力。还用之前的比喻来说,就是不管你是玉米,还是小麦,周朝都要先磨成粉,再装起来。

 

一个习惯性的说法是,周朝初期有八百诸侯,但究竟有多少,其实没有准确的说法。可以确定的是,在周朝初期,确实分封了几百个诸侯。周王室哪来这么多子弟和功臣?因为周朝分封制和秦汉大一统一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步到位。

 

周武王灭商之后的分封,只是第一波。而且,这一波分封主要是沿着黄河流域分布,也就是关中地区,翦商伐纣沿途征服的地区,再就是原来商人的地区。大体上在今天的陕西、河南一带,山西南部和山东西部也有一些,但数量比较少。

 

在灭商之后,周武王就率领主力回到了关中。不久后,周武王去世,成王年幼,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政。在周公旦主政时期,发生了管蔡之乱。于是周公旦率军进行了二次东征,平定叛乱。平定了叛乱之后,周公又主持进行了第二次分封,周朝的实际控制范围又向外扩大了一波。今天山东、山西、安徽北部、河北、湖北等地,主要是在这次进行了分封。

 

此后,分封制作为一个制度,就稳定下来了,之后的历代周天子都可以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出去,独立建国。整个西周时期,都处在这样一个版图逐步扩展的过程之中,分封的区域也在逐步扩大。

 

同时,各个封国在站稳脚跟之后,也开始逐步的扩张,第一步是将原来的牧区变为农耕区,第二步则是逐步征服、吸收和同化原来周围的“野人”,将他们也变成自己的臣民,将那些有牧区也变成农耕区。在这些封国内部,也通过分封制,逐步进行扩张,将划定的疆土变成自己能够完全控制的地区。

 

也就是说,西周时期的诸侯国都是在消化已经分封的领土。当这个过程完成之后,一些封国之间的实际控制范围就开始接触,从而开始频繁的发生战争,也就是春秋时期。“春秋无义战”,经过春秋前期的准备,到春秋中后期,各国之间相互兼并,最后形成了几个比较大的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就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

 

也是在春秋晚期,各国都开始废除原来的分封制,在内部设置由公室直接控制的县,再将一些县合并起来,设置郡,郡县不再分封给公室宗亲,而是由公室派官员直接进行管理,从而逐步形成了郡县制。

 

到战国时期,除了楚国之外,其它各国都进行了郡县制的改革,分封制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剩下的只是分裂割据、战火连绵的局面,秦国则利用自身的地缘和制度优势,最终在列国竞争中胜出,剪灭群雄,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

 

在这个意义上,从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春秋晚期,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最终完成,持续了五六百年。之后,分封制虽然仍然存在,但和周朝的分封制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

 

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虽然还出现过几次分封制,比如西晋和明朝初期,但都只是昙花一现,带来的都是混乱和战争,说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分封制已经没有必要存在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时代到来了。

 

商朝中晚期想做而没有做完的事,最后由推翻了商朝的周朝完成,秦始皇想做而没有做完的事,最后由推翻了秦朝的汉朝完成。也就是说,前人播种后人收,这是历史的常态。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一统国家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制度的演变只能是渐进而缓慢的,而且中间还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倒车,但前进的方向不会改变。

全部专栏